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08范文网 > 读后感 > 童蒙须知读后感

童蒙须知读后感

来源:读后感 时间:2022-07-30 12:10:10 点击: 推荐访问: 读后感 读后感100 读后感500字

篇一:《童蒙须知》分享体会

《朱子童蒙须知》分享体会

今天,我和大家一起分享《朱子童蒙须知》。在此之前,我先介绍一下朱子。朱子名朱熹,生活在1130—1200年,是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孟子以来最为杰出的儒学大师,在历史上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朱熹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蒙学在其教育思想中具有重要地位。他将一个人的教育过程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并提出两者不同的教育目的、规律和方法。朱熹认为8—15岁是“小学”阶段,任务是培养“圣贤坯璞”。由于儿童“知识未开”,思维能力薄弱,所以“小学”期间当以生活实践为主,在具体的洒扫应对中涵养德行、培养习惯,从而打下“修齐治平”的根基。因此,朱熹在政事、治学之余,亲自编写了童蒙读本,其中用力最勤、影响最广的当属《小学》一书。明太祖朱元璋曾下旨令亲王、附马、太学生都要讲读此书,清雍正帝亲自为《小学集注》一书作序,其影响力可见一斑。

《大学》是朱熹继承周敦颐、二程,兼采释、道各家思想改编而成,形成的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这一体系的核心范畴是“理”,或称“道”、“太极”。

大学有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有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其目的是要教导贵族子弟从政所需的知识及修养。

然后言归正传。开始介绍《童蒙须知》。这是朱熹《小学》之外的另一部重要的蒙学著作。具体从穿衣戴帽、言行举止、扫洒清洁、读书写字以及各种杂事五个方面详细说明了入小学前的孩子应当遵守的行为规范,涉及生活方方面面的细节。《童蒙须知》有两大特别:

第一,这是一部脚踏实地、细致入微的著作。字字句句落到实处,细致绵密地关注了儿童生活的点滴,将生活规范与德行涵养全方位地统一起来。

第二,这是一部用意深刻,暗合道妙的著作。朱熹学养深厚,思想遂密,蒙学思想是他浩瀚的儒学体系的组成部分。因此,朱熹的蒙学与儒学的思想传统密不可分,具有他人难以比拟的思想深度和历史底蕴。《童蒙须知》种种行为规范的背后,蕴含着儒家思想“仁恕之道”的精华。

所以,《童蒙须知》虽为小学,却时刻不离大学的高度,一方面,让孩子从生活细节做起,端正行为,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另一方面,要又为孩子阐明生活规范背后的深意,结合其他儒学典籍,进行融会贯通的传统文化教育。

以上是关于朱子及《童蒙须知》的简单介绍,可能有些枯燥。下面正式入题,重点介绍穿衣戴帽、言行举止、扫洒清洁、读书写字以及各种杂事五个方面的行为规范。

第一,衣服冠履,即如何正确穿衣戴帽。

朱子要求一,做人首先要先整齐端正身体。从头巾、衣服、鞋袜开始,都要收拾爱护,使之保持洁净整齐。“男人有三紧。”是说头紧腰紧脚紧,即扎好头巾、系好腰带,穿好鞋袜。这三者,要紧束,不可散乱,散乱则身体就会散漫不端庄,被别人轻视。

朱子要求二,凡是穿衣服,一定要先提整衣领,系好两襟的纽带,不可有遗漏。用饭时照管好,以免污染败坏;
走路时看管好,以免被泥污染。

朱子要求三,凡是脱衣服,一定要叠好放起来或者挂起来,放在一个固定的地方。起床的时候穿取方便,也不会弄脏。脏了,要洗干净。破了,要补好。

朱子要求四,凡是洗脸时,一定要用手巾把衣领遮起来,把袖子卷起来,别弄湿了。干活时,注意换上方便的衣服。白天穿的衣服,晚上睡觉时一定要换掉,更换睡衣。晏子一件狐裘穿了30年,虽然意在以节俭来教化众人,但是其中也有爱惜保养的道理。这件事一定不要忽视。

个人体会有三点。一要讲究场合。古时候,要求非常严格,《孝经》里说“非先王之法服不能服”,不是先王规定的服装你不能穿,什么身份的人穿什么形式的衣服,什么身份的人梳什么样的发形,不能错的,错了会坐牢,会杀头。现在虽然不存在了,但是也不能不分场合地乱穿,明明星期一升国旗穿校服扎红领巾,你非要穿个公主裙,运动服,格格不入,标新离异,是不对的。

二是仪表端装。男子有三紧,女子也一样,所有人都一样,必须在穿衣上注重细节,如果穿衣戴帽,不够谨慎,帽子被风刮走,拉链暴开、鞋带散落……不够端正严谨,容易为人看不起。尤其是孩子,时常因踩着自己的鞋带摔跤,这多么不应该啊。男士西装领带更要注重整齐,女士穿衣不能坦肩露背。真正有德行的淑女不会穿得花红柳绿,奇装异服,坦肩露背的。尤其是出席重要宴会,更不能把酒水、饭菜弄脏自己的衣服,那样将是非常失礼,非常尴尬的。

三是整洁干净。要教育孩子有勤俭节约的好习惯,衣服脏了洗干净再穿,衣服破,补好了一样穿。现在家庭条件好了,谁还穿补丁的

衣服啊。主要要教育孩子不能把太多的时间浪费在穿着打扮上,有什么衣服穿什么。外在的美,不如内心的美,更不如内心的强大。

第二,语言步趋,即如何正确地说话走路。

朱子要求一,作为子女或学生,说话一定要低声下气,不快不慢,不要高声喧哗,嬉笑。长辈讲道理时,应该低头认真听,不可以随意傲慢地议论。如果长辈批评有误,不要自己辩解,暂时隐忍沉默。以后有合适的机会,在慢慢地把事情讲清楚。

个人体会,一是从小养成谦卑的态度。尤其是现在我们独生子女很多,都骄傲自大,目中无人,小时家人能容忍,进入学校和出身社会后,人人都骄傲自大,都不谦让,社会不是乱套。一个人好的习惯会给人带来好的印象,好的运气。这里虽然说的语言,但是语言的根本在于德行。二是正确接受批评。真正能批评我的人,能指出我缺点的人,是我的恩人,让我自省。现在指出我的缺点,我改了,将来就不会有大的灾害。如果父母兄长批评错了,我们不应该对簿公堂,马上指出,这样也不行,下次人家不批评你,不指出你的缺点了。现在没有人批评你,将来会有人来折磨你,那时候的痛苦,比现在大一百倍。如果父母兄长批评得对,我们就马上改,批评得不对,就要保持沉默。等日后合适的机会才指出来,给别人台阶下,做到文雅大气。同时也是保持万物和谐相处的一种表现。

唐朝时皇帝唐太宗,就有一个大臣叫魏征。天天让魏征指出自己的缺点,有时候是对的,有时候是错的。有的大臣就说,他指出你的错误缺点,为什么不惩罚他。唐太宗说,如果我惩罚了他,以后谁也不会指出我的缺点了,那才是我的大损失。

三是正确对待被误解。在对待别人对你的误解这一点上,更适用于成人之间的相处。尤其是与同事、领导、家人之间的相处,做到之一点,就称之为情商高。从佛教的理论来看,这是一个修行的过程,别人对你的误解,你若能正确处之,便是一个加福的机会,如果你不正确处之,白白失去这个机会,多可惜啊。

朱子要求二,凡是听到别人的做错了事,无论是父母兄长,还是婢女仆人,应当包涵,不应马上声张,应当私下以言语相告,使其改正。

个人体会有三:一是如何让人改过。这是我们的目的。人人都有好善好德之心,只要你方法合理,他就会改过,改过就是福。二是如何注意方法。如果方法不对,让人蒙羞,伤人自尊,起了反感,就达不到让人改过的目的。

三是如何教育孩子。延伸至教育,越小教越好,孩子在成年前,最为纯善,有一颗亲爱的心,怎么教他他都能接受。反之,亲爱的心没有了,父母再教他,如果方法不对,就会起到反的作用。老师对学生也这样,真正遇到一个谦逊、纯善、勤学的学生,老师打心底里欢心,怎么批评,怎么指责,他都不会放在心上,这样的学生一定要认真教,令之受教。如果遇上一个逆反调皮的孩子,你教他之前还得多想想办法,方法不对,他会与老师对抗,这样的学生就要用温柔的手段。

孔子说,有人生而知之,有人学而知之,有人困而知之。生而知之是天才,一生下来就表现出很强的好善好德之心,遇到善法,就会积极向上,这样的孩子不需要怎么教就会成才。第二种人,通过学习获得知识。通过老师父母学习知识和待人接物的技巧。第三种人,在社会上受到种种不幸和挫折,在困难和悲惨的命运中学到知识,懂得

篇二:《童蒙须知》礼仪篇(试讲版)

《童蒙须知》—礼仪篇

根据《养正遗规》《常礼举要》《弟子规》摘录汇集

《易》曰,蒙以养正,圣功也,而养正莫先于礼。盖人之自失其正,以自外于圣人之途者,率以童幼之年,不闻礼教,则耳目手足,无所持循,作止语默,无所检束。及其即长,沿习偷安,徇情任气。如已决之水,不可堤防。已放之条,不可盘郁,何所不至哉。夫童蒙之学,始于衣服冠履,次及言语步趋,次及洒扫涓洁,次及读书写文字,及有杂细事宜,皆所当知。今逐目条列,名曰《童蒙须知》。

第一部分:检束身心之礼

居处必恭,步立必正,视听必端,言语必谨,容貌必庄,衣冠必整,饮食必节,出入必省,读书必专一,写字必楷敬,几案必整齐,堂室必洁净,相呼必以齿,接见必有定,修业有余功,游艺以适性。使人庄以恕,而必专所听。

一、 衣服冠履

大抵为人,先要身体端整。自头发、衣服,鞋袜,皆须收拾爱护,常令洁净整齐。我先人常训子弟云:男子有三紧。谓头紧、腰紧、脚紧。意谓整衣欲直,结束欲紧,毋使偏斜、宽缓。上自头发,下及鞋履,加以修饰,但不得诡异,华靡。只令于礼容相称。不可宽慢。宽慢,则身体放肆,不端严,为人所轻贱矣。

(一) 容貌必庄,衣冠必整。

1. 容貌必端严,勿轻易放肆。毋粗豪狠傲,勿轻有喜怒。

2. 虽燕居及盛暑时,尤宜矜持,不得袒衣露体。《弟子规》云: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

(二) 凡着衣服,常加爱护。

1. 盥面,必以巾帨遮护衣领,卷束两袖,勿另有所湿。

2. 饮食须照顾,勿令点污;

3. 行路须看顾,勿令泥渍;

4. 就劳役,必去上服,只着短衣,以便做事;

5. 着衣既久,则不免垢腻,须要勤勤洗浣。

6. 破绽 (zhàn) ,则补缀之。尽补缀无害,只要完洁。《弟子规》云: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

(三) 臵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

1. 凡脱衣服,必齐整折迭箱箧 (qiè) 中。勿乱顿乱放,则不为尘埃杂秽所污。仍易于寻取,不致散失。

2. 凡日中所著衣服,夜卧必更,则不藏蚤虱,不即敝坏。苟能如此,则不但威仪可

法,又可不费衣服。晏子一狐裘三十年,虽意在以俭化俗,亦其爱惜有道也。此

最饬 (chì) 身之要。且能如此,虽服素布,亦自可观。今世父母,华其子之衣履,

而不能约之以礼,竟亦何益。

二、 语言步趋

道之于事,无乎不在。古之人自少至长,于其所在,皆致谨焉而不敢忽。故行跪、揖拜、(hù大带与笏板)。所以养其心志,约其形体者,至详密矣。其进于道也,岂不易哉。后世教无饮食、言动、有其则。喜、怒、好、恶、忧乐、取予,有其度。或铭于盘盂,或书于绅笏 其法。学失其本。学者沽(gǔ

(一) 居处必恭,步立必正。

1. 坐——坚静若山乃恒德。

1) 定身端坐,敛足拱手。背欲直,貌端庄。

2) 仰为骄,俯为戚。不得偃 (yǎn仰面倒下)仰倾斜,依靠几案。

3) 勿箕踞,勿摇髀。

4) 如与人同坐,尤当敛身庄肃,毋得横臂,致有妨碍。

5) 坐不掀起板凳之后方。

2. 立——其中也敬,而外也直。

1) 拱手正立,双足相并。足之比也如植,手之恭也如翼。

2) 必顺所立方位,不得歪斜。

3) 若身与墙壁相近,虽困倦,不得依靠。

3. 行——步履欲重,容止欲舒。

1) 举足不可太阔,毋得左右摇摆。目须常顾其足,恐有差误。

2) 登高必用双手提衣,以防倾跌(女子穿裙装须注意)。

3) 其掉臂跳足,最为轻浮,常宜收敛。

4) 寻常行走,以从容为贵,若见尊长,又必致敬急趋,不可太缓。

4. 寝——赡 (shàn) 养厥 (jué) 德,万化之基。

1) 行倦于昼,夜以息之。当昼,勿寝。

2) 寝,必后长者。

3) 既寝,勿言。

4) 夜卧必用枕,勿以寝衣覆首。

5) 宁心定气。勿妄有思。偃勿如伏,仰勿如尸。

5. 揖——张拱而前,肃以纾 (shū缓也) 敬。

1) 稍阔其足,则立稳。

沉迷)于名势之慕。利禄之诱。内无所养,外无所约。而人之成德者难矣。《书》曰:“不矜细行,终累大德”。故于言语步趋之处,不可不慎也。

2) 直其膝,曲其身,低其首。眼看自己鞋头,两手圆拱而下(大礼时用)。

3) 视瞻必定,勿游以傲,勿佻 (tiāo)以轻。远耻辱于人,动必以正。

(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弟子规》)

(二) 视听必端,言语必谨

发乎口,为藏为否(pǐ贬斥)。加乎人,为喜为嗔。用乎世,为成为败。传乎书,为贤

为愚。其发也不可不慎乎。

言者,人所易放,苟有所畏惮收敛,则久久亦可缄 (jiān.封,闭) 默。今之父母,见其子

资性聪慧者,于学语时,往往导其习为世俗轻便之谈,以相笑乐,此性一纵,必不可反,是教以不谨严也,切宜禁之。

1. 言——致祥审,重然诺。

1) 凡童子常当缄口静默,不得轻忽出言。

2) 口为祸福之门,话要经一番考虑再说。

见失意人,不说得意语;
见老年人,不说衰丧话;
交浅不可言深,绝交不出恶声。无道人之短,无说己

之长;
家庭之事不可向外人言。—《常礼举要》

3) 或有所言,必须声气低平,言语详缓,不可高言喧哄,浮言戏笑。毋粗豪狠傲,

勿轻有喜怒。

(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弟子规》)

4) 父兄长上有所教督,但当低首听受,不可妄大议论。

(父母教,须敬听。—《弟子规》)

5) 长上检责,或有过误,不可便自分解,姑且隐默。久,却徐徐细意条陈云:此

事恐是如此,向者当是偶尔遗忘。或曰:当是偶尔思省未至。若尔,则无伤忤,

事理自明。至于朋友分上,亦当如此。

(父母责,须顺承。—《弟子规》)

6) 凡闻人所为不善,宜且包藏,不应便而声言。当相告语,使其知改。

(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

祸且作。待婢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弟子规》)

7) 所言之事,须真实有据,不得虚诳。亦不得亢傲訾(zǐ毁谤,非议) 人,及轻议人物

常短。如市井鄙俚,戏谑 (xuè开玩笑) 无益之谈,尤宜禁绝。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

莫闲管。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弟子规》)

2. 视听——收敛精神,耳目专一。

童子聪明始发,发于耳目。耳目无所防禁,则聪明为外物所诱。而心不存矣,

故养蒙者谨之。

1) 目看书,则一意在书,不可倾视他所。耳听父母训诫,与先生讲论,则一意承

受,不可杂听他言。

2) 其非看书听讲时,亦当凝视收听,毋使此心外驰。

3) 毋淫视,勿倾听。

三、 饮食起居

蒙养从入之门,必自易知而易从者始。尤择其切于日用,便于耳提面命者。使其由是而循循焉。凡一物一则,一事一宜,虽至纤至悉,皆以闲其放心,养其德行,为异日进修上达之阶。愿为父兄者,毋视为易知而教之不严。为子弟者,更毋忽以为不足知而听之藐藐也。

(一) 饮食有节

1. 凡饮食,有则食之,无则不可思索,但饭粥充饥。

2. 食毋求饱,毋贪味,毋耻恶食。(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弟子规》)

3. 食必以时,不可阙(quē空缺)。

4. 食必轻嚼缓咽,不可闻饮食之声。

5. 饮食举匙,必臵箸 (zhù筷子) 。举箸,必臵匙。食已,则臵匙箸于案。

6. 非节、假,及尊命,不得饮酒。饮,不过三爵 (jué古代饮酒的器皿,三足,以不同的形状显示使

用者的身份),勿至醉。(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弟子规》)

7. 碗中不留饭粒。

(二) 起居有时

1. 早起晏眠。为人子不晏起,衣被自己整理,晨昏必定省。(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

此时。—《弟子规》)

2. 晨必盥,兼漱口。

3. 如厕,必去外衣。下,必盥手。(便溺回,辄净手。—《弟子规》)

4. 夜行,必以灯烛。无烛,则止。

5. 出外及归,必于长上前作揖。虽暂出,亦然。(出必告,反必面。—《弟子规》)

6. 出不易方,入不逾期。夜必归家,因事不能归时,必先告家人。

7. 喧哄斗争之处,不可近。(斗闹场,绝勿近。—《弟子规》)

凡开门揭帘,须徐徐轻手,不可令震惊声响。(缓揭帘,勿有声。—《弟子规》) 8. 无益之事,不可为。如:赌博、笼养、打球、踢球、放风筝等。

9.

10. 执器皿,必端严,惟恐有失。(执虚器,如执盈。—《弟子规》)

11. 众坐,必敛身。勿广占坐席。(为人子坐不中席、行不中道。—《常礼举要》)

12. 车马繁杂地,不招呼敬礼。

13. 不立在路上久谈。

14. 登高不呼、不指、不招呼。

第二部分:入事父兄,出事师尊,通行之礼

夫人之立身立家,可恃可传以永久者,惟在乎礼仪。有礼义,则虽贫贱,人亦敬仰之;
无礼义,则虽富贵,人亦鄙贱之。所以教子弟者,当使之觌(dí字面意思:相见)德,不当使之觌利;
当使之皇皇于仁义,不当使之皇皇于势利;
当使之以耕读勤俭处家,不当使之出入官府,欺公弄法,以侥幸富盈之图。

教之即正,养之既久。根基既已深厚,其资质之高者,德器成就,自足以佐邦国而光门户;
其下者,亦足以守法循理,保业宜家,不至于颠覆破败之虞也。

一、洒扫涓洁

1. 凡为人子弟,当洒扫居处之地,拂拭几案,当令洁净。

2. 文字笔砚,凡百器用,皆当严肃整齐,顿放有常处。取用既毕,复臵元所。

3. 父兄长上坐起处,文字纸札之属,或有散乱,当加意整齐,不可辄自取用。

二、事长

(一) 事亲(冬温夏凊)

1. 夏月侍父母,常须挥扇于其侧,以清炎暑,及驱逐蝇蚊。

2. 冬月,则审察衣被之厚薄,时为增加。并候窗口户,使不为风寒所侵。务期父母

安乐方已。(冬则温,夏则凊。—《弟子规》)

3. 十岁以上,晨先父母起。梳洗毕,诣父母榻前,问曰:今夜安否。如父母已起,则

就房先作揖,后致问。问毕,仍一揖退。

4. 昏时,侯父母将寝,则拂席整衾以待。已寝,则下帐闭户而后息。

(二) 应长(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1. 凡尊长呼召,即当随声而应,不可缓慢。

1) 坐,则起。

2) 食在口,则吐。

3) 地相远,则趋而近其前。

2. 有问,则随事实对。然须听尊长所问辞毕,方对。毋先从中错乱。

3. 对讫,俟 [sì等待]尊长有命,乃复原位。

4. 呼问未及至先,常察尊长颜色所向,不必待其出命,即当趋就其旁,致敬服役。

1) 父母久立,忙取坐物。

2)

3) 父母唤人,高声代唤。(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先到。—《弟子规》) 父母疾病,煎尝汤药。(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弟子规》)

4) 父母勤劳,即来待作。

5) 父母责备,不许强辩。(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弟子规》)

5. 长者与物,须两手捧接。

注:如此之类,不可尽举。但当正容端志,毋使怠慢差错。尊者宜逸,卑者宜劳,故劳役之事,皆卑幼任之,弟子之职当如是也。

(三) 见长(近必趋,退必迟。)

1. 见尊长,不命之进,不敢进。不命之退,不敢退。

2. 进时当鞠躬低首,急趋而前。其立处,不得逼近尊长。须相离三四尺,然后拜揖。

3. 退时亦急趋而出,须从旁路行,毋背尊长,且当频加回顾,恐更有所命。

4. 如与同列共进,尤须以齿为序。进则鱼贯而上,毋得越次紊乱。退则席卷而下,

毋得先出偷安。

篇三:读后感

读《幼儿教育史》有感

永昌县幼儿园何运丽

从原始社会开始,人类逐步积累了教养儿童的经验,已经孕育着儿童教育思想的萌芽。

在西方,在古代希腊和罗马时期,已有丰富的学前教育思想。柏拉图在西方学前教育史上第一次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学前儿童的教育问题。他主张儿童公育,并论述了学前儿童的游戏和故事材料的选择等问题。继后,亚里士多德和昆体良等人也论述过学前儿童的教育问题,尤其是亚里士多德,在人类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教育要遵循自然”的论点,为人类研究儿童、教育儿童指出了正确方向。近代是学前教育思想发展的重要时期。学前教育思想较集中地反映在众多教育家的教育论著中。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既是一位教育理论家又是一位教育实践家。他在历史上第一次把学前教育纳入其具有民主色彩的单轨学制,并撰写了历史上的第一部学前教育专著《母育学校》以及世界上第一本图文并茂的儿童读物《世界图解》,构建了家庭学前教育的完整体系。他论证学前教育必须遵循儿童的自然、感官教育是学前儿童学习的基础等教育思想对近代学前教育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英国的教育家洛克在《教育漫话》一书中根据培根的“经验论”论证了“白板说”,并提出了儿童体育、美育、德育

和智育的具体建议。

卢梭的近代儿童观为学前教育找到了出发点。他在其教育代表作《爱弥儿》中,强调教育回归自然,主张按照儿童的自然发展历程来进行教育。同时,他关于生来具有学习能力的婴幼儿不是通过语言和文字,而是通过经验并利用自己尚未成熟的器官进行学习的主张的教育思想成为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的分水岭,对后世学前教育思想的发展有极其重要影响。至此,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强调教育要适合于儿童,而不是使儿童去适应教育机构。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继承了前人教育要遵循儿童的自然的思想,并以毕生的教育实践证明:一切教育都应以感官教育为基础,儿童学习的最好方式是操作,母亲是儿童的最好老师等原则和方法。他著有《林哈德和葛多德》、《母亲读物》等,还在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教学心理学化的思想,强调教育必须考虑儿童的心理特点,并最早提出了“儿童年龄越小越需要心理学知识的指导”的见解,为学前教育理论步入科学化铺平了道路。

我国最初的儿童教育思想散见在谚语中。如“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教儿婴孩,教妇初来”等。我国一些古书中很早就有关于学前教育的记载。如西汉贾谊在《新书》中记载了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成王母注意胎教之说、《大戴礼》与《礼记》记载有一些学前教育思想、《大戴礼》《本命》篇

中有关于初生后年龄特点的记载、《礼记》的《内则》篇中提出关于小儿出生后选择保姆的要求及从儿童能食能言时便进行教育,从小教儿童日常生活的习惯、礼节和常识等。魏晋南北朝时,颜之推著有《颜氏家训》,南宋朱熹编《童蒙须知》和《小学》等。虽然这些著作中有一些“人伦之教”和三纲五常的封建糟粕,但也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学前教育思想。如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提出应注意胎教,应从小教育儿童,他赞同“孔子云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及俗谚“教儿婴孩”的说法,重视学前教育的作用。又如朱熹重视胎教,认为孕妇应注意审慎自己的行为,还认为婴儿出生后,乳母必须有“宽裕、慈、惠、温、良、恭、敬”等道德品质,主张对儿童“教之以事”,“从小便养成德行”。以上说明我国古代就有一些思想家总结了胎教和儿童出生后家庭教育的实践经验,重视幼小儿童的教育,提出了宝贵的学前教育思想。

更多文章关于读后感  须知  朱子童蒙须知  注音  童蒙须知原文注释译文  颜氏家训读后感想  的相关文章

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和网友约稿,如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上一篇:红高粱家族读后感
下一篇:读后感大全

08范文网 https://www.tjltjs08.com

Copyright © 2002-2022 . 08范文网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