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08范文网 > 心得体会 > 生态文明建设心得体会范文合集12篇

生态文明建设心得体会范文合集12篇

来源:心得体会 时间:2023-10-31 15:10:09 点击: 推荐访问: 合集 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100字

生态文明建设心得体会范文合集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和平,幸福的年代,但环境问题也随着经济的发展在日渐加重,天空不再湛蓝,河水也不再清澈,空气污染指数也在持续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生态文明建设心得体会范文合集12篇,供大家参考。

生态文明建设心得体会范文合集12篇

生态文明建设心得体会范文合集篇1

  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和平,幸福的年代,但环境问题也随着经济的发展在日渐加重,天空不再湛蓝,河水也不再清澈,空气污染指数也在持续上升……

  我国现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主要是以下几种:大气污染问题、水环境污染问题、垃圾处理问题、土地荒漠化和沙灾问题、水土流失问题、旱灾和水灾问题、生物多样性破坏问题、WTO与环境问题、三峡库区环境问题、持久性有机物污染问题等,这些问题对我国的环境保护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在这些个问题中,大气污染是中国第一大环境污染问题。大气环境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据统计,2011年中国二氧化硫年排放量高达1857万吨,烟尘1159万吨,工业粉尘1175万吨,大气污染仍然十分严重。中国大多数城市的大气环境质量超过中国规定的标准。中国47个重点城市中,约70%以上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达不到中国规定的二级标准;参加环境统计的338个城市中,137个城市空气环境质量超过中国三级标准,占统计城市的40%,属于严重污染型城市。从这些信息看来,中国的大气环境质量十分让人担忧。

  中国也是一个十分缺水的国家。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然而,人们在科学进步的同时,依然在浪费水资源。

  面对这些个问题,我们应该要如何处理?①我们可以多多植树造林,增加城市绿化面积,净化新鲜空气;②我们要不随地乱丢垃圾,不随地吐痰;③我们要尽量节省文具用品;④我们不能够乱砍滥伐;⑤我们要尽量避免使用一次性用品,自备购物袋,筷子等;⑥我们不能够随意猎杀野生动物,而要保护野生动物;⑦我们尽可能用节能灯代替普通灯;⑧我们尽量用步行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或骑自行车来代替开私家车。

  我们只要做到以上几点,我们的环境问题就一定会有所改善,我们的环境也就会越来越好。所以,让我们一起爱护环境,守护绿水蓝天!

生态文明建设心得体会范文合集篇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刻系统回答了什么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怎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问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的新结合。这些新的理论成果,把握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的特点和趋势,提出了民族复兴的战略方向、布局、路径、环境、方法,开创了一个使中华民族强起来的完整理论体系,体现了继承与发展相结合的民族理性,体现了当今时代民族理性与世界理性的圆融和合通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理论指导。这些新的理论成果,最主要最集中地反映了我们党对于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逻辑的基本认识。这些基本认识是来源于实践、完善于实践、应用于实践的规律论,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总结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实践而得出的必然结论,是科学认识实现未来发展趋势、重点、方略的望远镜和显微镜。

  我们党对“三大规律”的自觉认识运用不断深化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中一个又一个胜利,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科技创新能力、文化软实力大幅提高,走上了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个承载了中华民族独立富强梦想的东方社会主义大国屹立于世界历史潮头。在这样的时刻,我们更有底气和自信,对如何带领人民执好政、继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不移顺应和推动人类社会发展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我们党在长期执政探索中,始终坚持理论先导、执政为民、联系群众、发展为要、制度为本,不断提高执政兴国的能力,对执政目标、方式、手段、条件、方略的认识更加完善。我们党坚持从实际出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深化对社会主义本质、内涵、制度、战略、条件的认识,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内容、战略布局和具体方法,使社会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真正枝繁叶茂。我们以人类社会发展为己任,超越对抗竞争,扩大合作协商,看清大势和主流,对人类社会发展趋势、方向、前景、载体的认识更加深刻,在世界发展中的贡献越来越突出,在全球治理变革中承担更多的责任,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实际、产生巨大国际影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先后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理论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又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入。这些规律性认识来之不易,是500多年社会主义长期发展的深刻记忆,是中国共产党执政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宝贵经验的高度凝结。这些规律性认识,形成了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关于怎样建设党、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怎样有效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基本认识,是指导我们党长期执政兴国、治党治国治军的重要理论遵循。

  深化把握运用共产党执政规律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一系列理论成果为指导,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是党执政必须强化的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和发展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重视从思想上建党是我们党的一大特点和优良传统。始终注重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立党、治党、兴党,用马克思主义及其不断发展的理论成果锤炼党、武装党,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革命性,成为党长期以来形成的政治优势,是党治国理政的前提条件。我们党执政70年的历史经验表明,理论建设是党的一项根本建设。

  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不断提高综合国力和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党执政必须聚焦的物质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我国发展取得了巨大成效,但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这就决定了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精会神抓好改革发展各项事业,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培养造就一大批高素质执政骨干队伍,是党执政必须打牢的组织基础。坚持党的领导,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党才能长期执政、执好政。要把管党治党作为政治责任,使从严治党的一切努力都集中到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上来,确保党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

  深化把握运用社会主义建设规律

  正确认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依据和总任务。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我们党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到建党一百年时建成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然后再奋斗三十年,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内容。“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提出,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基本内容的认识更加全面深入。把握“五位一体”,要深刻认识到五个方面缺一不可,紧密联系,相互促进,构成一个整体,要形成联动效应;深刻认识到五个方面建设具有不同的侧重点,体现了不同领域的工作着眼点;深刻认识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建设重点,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总体布局,使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更加明确,有利于加速改善生态环境;深刻认识不同时期每一个建设也有不同的重点内容,在一定时期内具体推进每项建设时要结合现实的需要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

  坚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从根本上解决治国理政的一系列深层次问题。经过几代中国共产党人接力奋斗,我们党治国理政的经验越来越丰富,对社会主义建设战略布局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全面。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党的十九大深化了对这个战略布局的认识,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奋斗目标、发展动力、制度保障和领导力量,分阶段有重点有策略地综合推进,构筑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抽象到具体、从理论到现实的总体路径。

  始终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市场经济与宏观调控、效率与公平、需求与供给、各种经济成分之间、不同群体之间、中央与地方、地方与地方之间、城乡及其内部、民族宗教、军队和地方等一系列重大关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辩证方法。社会主义建设要讲辩证法,把“两点论”和“重点论”结合起来,始终正确认识和处理建设过程必须面对的一系列重大关系。

  深化把握运用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逆转的总体趋势。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新中国成立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国际地位空前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事实雄辩地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路,走得对、走得好。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到21世纪中叶,中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不但是给占世界总人口四分之三的第三世界走出了一条路,更重要的是向人类表明,社会主义是必由之路,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

  在长期竞争中加强包容合作,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途径。和平与发展依然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和平、发展、合作是不可阻挡的世界潮流。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体系变革的要求突出,国际社会正面临越来越多新的历史课题。共同用好发展机遇,共同努力合作应对各种风险,成为各国人民的愿望。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潮流的深刻把握,是国际社会共同破解当下发展与安全难题、正确处理相互关系所应秉持的共同愿景和目标,要求世界各国从经济、政治、安全、文化、生态文明等方面扩充合作交流的机会和内涵,摒弃传统的我赢你输、赢者通吃的旧思维,在更大范围、更深程度上推进利益深度融合,共同应对各种问题,推动全球治理变革,推动人类文明实现创造性发展。

  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促进人与社会关系、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价值。追求人类解放,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题。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实现,是一个随着社会生产力和文化发展而不断发展的漫长的历史过程,但是其所指向的理想境界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现实价值取向。要始终将现实的人作为价值主体和归宿,最大限度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建立尊重和发展人的主体性的社会机制,促使人与人之间各种矛盾的化解包容。同时要尊重自然界的基础地位,努力使人的活动不产生破坏自然的严重后果,实现人的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共生共荣。

  尊重各个国家发展的自主性和多样性,结合实际确立完善多种所有制、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具体社会形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实现形式。人类社会发展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不可能简单照搬照套同一种方式,只能采取同本国实际相结合的具体形式。中国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基础上,在遵循现代化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走出了一条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独具特色的成功道路。中国道路符合中国实际,体现中国特色,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新探索,为世界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种可资借鉴的新选择。

生态文明建设心得体会范文合集篇3

  新中国成立xx年来,我国在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致力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探索。总结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创新成果与探索经验,对新时代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准确把握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重大理论和制度创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推进理论和制度创新,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在生态文明建设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理论创新方面。第一,生态环境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人们群众对生态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第二,生态环境就是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第三,用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制度创新,强化制度执行,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第四,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树立生态全球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列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并用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观照世界未来,形成了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新理念。

  制度创新方面。第一,推进生态环保机构和管理体制改革。成立经济体制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专项小组;组建生态环境部,突出责任、提高效率。第二,创新领导干部责任机制。建立中央和省级环境保护督察、问责和追责机制,通过《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首次明确了25种党政领导干部生态损害追责情形。。第三,全面推行河长制。要求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亲自抓、负总责,压实了各级党委政府河湖管理保护主体责任。第四,破除唯GDP论,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考评体系。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被纳入综合考评指标体系中,为领导干部树立了正确的政绩观。

  牢牢坚持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性经验

  一是坚持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导。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在每一阶段取得的任何积极成效都离不开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无论是对社会生态环境问题的研判、生态文明相关战略的制定实施,还是生态文明法制化和制度化的出台,都是在党的领导下实现的,党的领导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根本政治保证。

  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首先,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在不同阶段提出的植树造林、兴修水利,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等理念,都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对人民群众切身需求的积极回应。其次,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人民群众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力量,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组织者、实施者。再次,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通过生态文明建设,让人类在追求自身利益的过程中形成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价值观念和生态意识,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是以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为立足点。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历程来看,每一阶段的举措都与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紧密相关。建国初期,我国的生产力比较落后,主要以治理水患、植树造林、绿化荒山等为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进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时期,环境问题凸显,因此在1983年,国务院召开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将环境保护确立为基本国策;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到了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

  四是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在我国生态文明70年的建设历程中,法律法规不仅为环保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保障,也对人的行为起到了规范约束作用。长期以来,虽然政府、企业、市场主体以及民众不断深化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我国的环境治理水平在不断提升,但在具体工作中还存在环境监督不够严、处罚较轻,管理部门各自为政、缺少沟通配合等现象。因此,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生态文明建设心得体会范文合集篇4

  通过这次学习,我们获益匪浅,我们知道大自然提供给人类可利用的资源是相对有限的。就我国来说,我们的家底并不厚,老本并不多。面对近二三十年内面临包括石油和天然气在内的各种资源严重短缺状况,一些人大声疾呼:中国地大物博的观念该改改了。必须把合理开发资源和保护环境,作为我国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树立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惟一家园的理念,热爱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

  目前我国面临的日益严峻的生态状况告诉我们:必须摆正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万物是唇齿相依,息息相关的。人不是大自然的主宰者或统治者,而是大自然家庭中的一员。为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我们必须走出天人对立的误区,回归和谐。

  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我们想要与自然和谐相处,我们就必须要爱护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党的_报告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而且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而所谓自然恢复为主,就是强调要求我们尊重自然界的规律,不要再发展的同时忘了自然界的规律,必须顺其自然,尽可能恢复原有生态的面貌与功能。

生态文明建设心得体会范文合集篇5

  _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是一场大仗、硬仗、苦仗,必须加强党的领导。各级党组织要 _”,切实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深刻把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发展理念,切实增强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道路。要关心、支持生态环境保护队伍建设,主动为敢干事、能干事的干部撑腰打气,建设一支政治强、本领高、作风硬、敢担当的生态环境保护队伍。履行好生态环境保护职责,使各部门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分工协作、共同发力,以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党 _出乡村振兴战略重大决策部署,在“三农”发展进和中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行动纲领和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根本遵循。随着我国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行动要求,为深入美丽乡村建设,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人才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因素。

  不忘初心,就要首先用“同理心”走好家乡振新发展的“路”。从全面建设小康的战略来看,没有我们家乡这一个地方的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立足于我们家乡的实际情况,组好规划,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认真学习党的. _乡村振兴战略重大决策部署,立志建设好自己的家乡。

  不忘初心,还要打造家乡人才的“向心力”。着力农村创业创新,走人才强农之路,例如政府出台各类优惠措施,吸引人才回流,鼓励和支持本地人才回乡就业和创业,为家乡建设出力。也可以采取技能培训为主的专业化培训,培养和造就一批专业小组,带动老百姓,主要是家乡中的中青年,利用所学技能,深挖发展潜力,全民都是“人才”。

  不忘初心,以“树立良好家风”为引领,用“责任心”塑清廉家乡。把廉政文化中“家风”建设作为宣传的主要部分,积极培育和挖掘优秀家风家训文化,开展“廉洁文明家风”签名承诺、“廉洁文明家风”家访等系列活动,推进文明廉洁家乡,走提升美丽家乡发展内涵之路。

  不忘初心,以“赤诚之心”坚守绿水青山,不为盲目发展断未来。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守住了绿水青山,才是守住了我们的金山银山。以前的发展多多少少都为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建设绿色生态环境刻不容缓。转变发展思路,利用自然风光,打造旅游业等等,不能为了发展提前消耗家乡的“青山绿水”,让绿色成为美丽家乡的保护衣。

  不忘初心,牢记为“家乡”发展建设贡献力量的使命,从多个“心”出发,为建设美丽家乡“添砖加瓦”,让家乡更加美好,未来的蓝天越来越辽阔。

生态文明建设心得体会范文合集篇6

  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和平,幸福的年代,但环境问题也随着经济的发展在日渐加重,天空不再湛蓝,河水也不再清澈,空气污染指数也在持续上升……

  我国现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主要是以下几种:大气污染问题、水环境污染问题、垃圾处理问题、土地荒漠化和沙灾问题、水土流失问题、旱灾和水灾问题、生物多样性破坏问题、WTO与环境问题、三峡库区环境问题、持久性有机物污染问题等,这些问题对我国的环境保护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在这些个问题中,大气污染是中国第一大环境污染问题。大气环境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据统计,2011年中国二氧化硫年排放量高达1857万吨,烟尘1159万吨,工业粉尘1175万吨,大气污染仍然十分严重。中国大多数城市的大气环境质量超过中国规定的标准。中国47个重点城市中,约70%以上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达不到中国规定的二级标准;参加环境统计的338个城市中,137个城市空气环境质量超过中国三级标准,占统计城市的40%,属于严重污染型城市。从这些信息看来,中国的大气环境质量十分让人担忧。

  中国也是一个十分缺水的国家。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然而,人们在科学进步的同时,依然在浪费水资源。

  面对这些个问题,我们应该要如何处理?①我们可以多多植树造林,增加城市绿化面积,净化新鲜空气;②我们要不随地乱丢垃圾,不随地吐痰;③我们要尽量节省文具用品;④我们不能够乱砍滥伐;⑤我们要尽量避免使用一次性用品,自备购物袋,筷子等;⑥我们不能够随意猎杀野生动物,而要保护野生动物;⑦我们尽可能用节能灯代替普通灯;⑧我们尽量用步行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或骑自行车来代替开私家车。

  我们只要做到以上几点,我们的环境问题就一定会有所改善,我们的环境也就会越来越好。所以,让我们一起爱护环境,守护绿水蓝天!

生态文明建设心得体会范文合集篇7

  _,为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总要求,为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吹响了总号角。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是在思想认识上,_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了空前高度,旗帜鲜明、掷地有声,彰显了党中央的坚强意志和坚定决心。讲话指出,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是本行政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第一责任人。

  二是在工作要求上,_强调,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是一场大仗、硬仗、苦仗。为此,我认为环保队伍要当仁不让,做好攻坚战的主力军,既要当好出谋划策、运筹帷幄的军师,为党委政府的科学决策提供有力支撑,又要做好冲锋陷阵、敢打敢拼的主将,确保各项污染防治工作扎实推进。总的来说,就是要 _求,努力建设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生态环境保护铁军。

  三是在具体工作上,_提出要深入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保障饮用水安全,基本消灭城市黑臭水体,还给老百姓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景象。以全国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专项行动和2018年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环境保护专项行动为契机,认真排查问题、制定整改方案,加大资金投入,强化指导督办,建立长效机制,拉条挂账、倒排工期,确保专项行动取得实效、达到国家考核要求。

生态文明建设心得体会范文合集篇8

  当代表们听到“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中共_报告中这一充满激情和期待的号召,响起了人民大会堂内雷鸣般的掌声。

  所谓的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而在20__年的党_报告中也已经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而现在在_再一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议题,并将此列入了重要议题中,可见中央高层对中国生态环境的忧虑与重视。

  我们可以看到,历届人民代表大会中,环境问题都是重中之重,党的_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党的_以来 _下,党中央相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生态文明等新的发展理念和战略举措。党的_报告又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要求,并将到20__年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要求之 _平。绿色建筑、绿色施工、绿色经济、绿色矿业、绿色消费模式、政府绿色采购不断得到推广。“绿色发展”被明确写入“十二五”规划并独立成篇,表明我国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决心和信心。

  另外,党的_报告提出了,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_报告此次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重要议题,这在中共历次代表大会政治报告中尚属首次。

  “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我们想要与自然和谐相处,我们就必须要爱护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党的_报告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而且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而所谓自然恢复为主,就是强调要求我们尊重自然界的规律,不要再发展的同时忘了自然界的规律,必须顺其自然,尽可能恢复原有生态的面貌与功能。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党的_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五位一体的高度来论述,也彰显出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要实现真正的国富民强,必须守住“绿水青山”。那么,如何实现“美丽中国”?即我们必须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这不仅是当今世界的主流观念,也越来越受到我们党的重视。

  而在自然环境保护之后,建设生态文明另一个重要的部分便是生态产品。在党的_报告中,在提到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时也提出要“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作为公共产品的良好生态环境,包括清新空气、清洁水源、安全食品——这些都是人类生产生活的必需品,是消费品,而各级政府理应成为第一生产者、提供者。“生态产品”的概念首次亮相党代会报告,体现了党对人民群众渴望优质生态产品、优良生态环境迫切需求的积极回应,同时也对各级政府加大环保投入、保障基本环境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历经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提供物质产品的能力有了大幅提高,文化产品的生产能力也在快速进步,但相对而言,提供生态产品特别是优质生态产品的能力实际上却提升得较慢的。在党的_报告中谈到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时,把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列在第一位。而在党的_报告提到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问题时,“资源环境约束加剧”仍然位列其中。这足以表明,资源环境问题已经成为我们党的重点关切。要真正实现“三大发展”,建设好“美丽中国”,任务仍然艰巨,需要我们高度重视,一步一步攻坚克难,在今后的工作中把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推向前进。

生态文明建设心得体会范文合集篇9

  我有幸参加了“绿色生态文明建设”培训班,在培训期间,听取了来自全国的十多名知名学者的讲座,收获很多,体会也很深。

  首先要做的就是在生态文明建设培训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宣传。我国古代就有“生态文明”,可见,生态文明建设与我国的利益息相关,与我们国家的经济建设、社会进步紧密相连,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有关。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二是要加强文明生态建设宣传。我个人认为,生态文明建设,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在宣传上加强宣传。要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和新形式,加大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力度和宣传力度,使全国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增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自觉投身到生态文明建设中去,努力把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生态。二是要在培养上加强宣传。宣传要从自身做起。通过宣传,不仅能提高我们的自身素质,更能使我们的民间文明建设真正得以发展。

  三是要树立生态文明观。生态文明是国家的经济建设、社会进步的重要保障。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中心,以人为本,充分发挥自身特征,因地制宜,不可偏废任何生态文明建设的一切方面。

  四是要加强生态文明创建。要在宣传中加强宣传。我们要充分发挥自身特点,因地制宜,不可偏废任何生态文明的一切方面。

  通过参加这次培训学习,使我更进一步了解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更进一步增强了做好当下生态文明建设的信心和决心。

  生态文明建设培训虽然短暂,但通过这次的学习,让我更进一步懂得了环保知识的重要性,更进一步掌握了环保科学技术,更进一步提高了环境科学文化素质,更进一步激发了我们自觉地参与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这就是我们国家对环境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

生态文明建设心得体会范文合集篇10

  生态文明是一种千古传承的优秀文化。它体现了人们尊重自然、合理利用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形态。建设生态经济区就是以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生态安全为基本理念,以循环经济、绿色发展为核心价值,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为载体,就是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目前我国面临的日益严峻的生态状况告诉我们:必须摆正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万物是唇齿相依,息息相关的。人不是大自然的“主宰者”或“统治者”,而是大自然家庭中的一员。为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我们必须走出天人对立的误区,回归和谐。

  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不仅不能违背经济规律,同样也不能违背自然规律、生态规律。规律都是客观的,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不管你对它承认与否、认识与否,违背了规律都必然要受到规律的惩罚。因此,在建设中,我们必须正确处理以下几层关系:

  一、正确处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是互为依存、互为促进的。社会的发展必须依赖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同时要注意保护好环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但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只讲发展而忽视合理的开发和充分利用资源,不重视对环境的保护,不重视生态建设的问题还比较突出,这样的发展必将导致严重的后果。要做到既在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中求发展,又在发展中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实现人与自然的共荣共存。

  二、正确处理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现代农业的关系。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发展农业的前提和基础,而发展农业必须符合生态文明的基本要求,使农业在良好的生态中发展,生态环境在发展农业中得到保护和优化。我们要结合新农村建设,以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特色农业、现代农业为主攻方向,从人、自然、经济的高层循环出发,突出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生态绿色循环农业,使全县农业发展逐步走上生态化、有机化、规模化的良性轨道。

  三、正确处理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工业的关系。

  生态文明建设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内在统一的关系。发展循环经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具体体现。因此,在发展工业经济上,必须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必须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使之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心得体会范文合集篇1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刻系统回答了什么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怎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问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的新结合。这些新的理论成果,把握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的特点和趋势,提出了民族复兴的战略方向、布局、路径、环境、方法,开创了一个使中华民族强起来的完整理论体系,体现了继承与发展相结合的民族理性,体现了当今时代民族理性与世界理性的圆融和合通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理论指导。这些新的理论成果,最主要最集中地反映了我们党对于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逻辑的基本认识。这些基本认识是来源于实践、完善于实践、应用于实践的规律论,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总结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实践而得出的必然结论,是科学认识实现未来发展趋势、重点、方略的望远镜和显微镜。

  我们党对“三大规律”的自觉认识运用不断深化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中一个又一个胜利,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科技创新能力、文化软实力大幅提高,走上了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个承载了中华民族独立富强梦想的东方社会主义大国屹立于世界历史潮头。在这样的时刻,我们更有底气和自信,对如何带领人民执好政、继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不移顺应和推动人类社会发展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我们党在长期执政探索中,始终坚持理论先导、执政为民、联系群众、发展为要、制度为本,不断提高执政兴国的能力,对执政目标、方式、手段、条件、方略的认识更加完善。我们党坚持从实际出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深化对社会主义本质、内涵、制度、战略、条件的认识,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内容、战略布局和具体方法,使社会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真正枝繁叶茂。我们以人类社会发展为己任,超越对抗竞争,扩大合作协商,看清大势和主流,对人类社会发展趋势、方向、前景、载体的认识更加深刻,在世界发展中的贡献越来越突出,在全球治理变革中承担更多的责任,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实际、产生巨大国际影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先后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理论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又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入。这些规律性认识来之不易,是500多年社会主义长期发展的深刻记忆,是中国共产党执政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宝贵经验的高度凝结。这些规律性认识,形成了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关于怎样建设党、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怎样有效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基本认识,是指导我们党长期执政兴国、治党治国治军的重要理论遵循。

  深化把握运用共产党执政规律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一系列理论成果为指导,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是党执政必须强化的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和发展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重视从思想上建党是我们党的一大特点和优良传统。始终注重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立党、治党、兴党,用马克思主义及其不断发展的理论成果锤炼党、武装党,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革命性,成为党长期以来形成的政治优势,是党治国理政的前提条件。我们党执政70年的历史经验表明,理论建设是党的一项根本建设。

  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不断提高综合国力和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党执政必须聚焦的物质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我国发展取得了巨大成效,但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这就决定了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精会神抓好改革发展各项事业,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培养造就一大批高素质执政骨干队伍,是党执政必须打牢的组织基础。坚持党的领导,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党才能长期执政、执好政。要把管党治党作为政治责任,使从严治党的一切努力都集中到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上来,确保党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

  深化把握运用社会主义建设规律

  正确认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依据和总任务。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我们党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到建党一百年时建成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然后再奋斗三十年,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内容。“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提出,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基本内容的认识更加全面深入。把握“五位一体”,要深刻认识到五个方面缺一不可,紧密联系,相互促进,构成一个整体,要形成联动效应;深刻认识到五个方面建设具有不同的侧重点,体现了不同领域的工作着眼点;深刻认识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建设重点,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总体布局,使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更加明确,有利于加速改善生态环境;深刻认识不同时期每一个建设也有不同的重点内容,在一定时期内具体推进每项建设时要结合现实的需要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

  坚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从根本上解决治国理政的一系列深层次问题。经过几代中国共产党人接力奋斗,我们党治国理政的经验越来越丰富,对社会主义建设战略布局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全面。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党的十九大深化了对这个战略布局的认识,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奋斗目标、发展动力、制度保障和领导力量,分阶段有重点有策略地综合推进,构筑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抽象到具体、从理论到现实的总体路径。

  始终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市场经济与宏观调控、效率与公平、需求与供给、各种经济成分之间、不同群体之间、中央与地方、地方与地方之间、城乡及其内部、民族宗教、军队和地方等一系列重大关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辩证方法。社会主义建设要讲辩证法,把“两点论”和“重点论”结合起来,始终正确认识和处理建设过程必须面对的一系列重大关系。

  深化把握运用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逆转的总体趋势。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新中国成立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国际地位空前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事实雄辩地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路,走得对、走得好。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到21世纪中叶,中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不但是给占世界总人口四分之三的第三世界走出了一条路,更重要的是向人类表明,社会主义是必由之路,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

  在长期竞争中加强包容合作,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途径。和平与发展依然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和平、发展、合作是不可阻挡的世界潮流。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体系变革的要求突出,国际社会正面临越来越多新的历史课题。共同用好发展机遇,共同努力合作应对各种风险,成为各国人民的愿望。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潮流的深刻把握,是国际社会共同破解当下发展与安全难题、正确处理相互关系所应秉持的共同愿景和目标,要求世界各国从经济、政治、安全、文化、生态文明等方面扩充合作交流的机会和内涵,摒弃传统的我赢你输、赢者通吃的旧思维,在更大范围、更深程度上推进利益深度融合,共同应对各种问题,推动全球治理变革,推动人类文明实现创造性发展。

  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促进人与社会关系、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价值。追求人类解放,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题。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实现,是一个随着社会生产力和文化发展而不断发展的漫长的历史过程,但是其所指向的理想境界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现实价值取向。要始终将现实的人作为价值主体和归宿,最大限度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建立尊重和发展人的主体性的社会机制,促使人与人之间各种矛盾的化解包容。同时要尊重自然界的基础地位,努力使人的活动不产生破坏自然的严重后果,实现人的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共生共荣。

  尊重各个国家发展的自主性和多样性,结合实际确立完善多种所有制、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具体社会形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实现形式。人类社会发展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不可能简单照搬照套同一种方式,只能采取同本国实际相结合的具体形式。中国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基础上,在遵循现代化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走出了一条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独具特色的成功道路。中国道路符合中国实际,体现中国特色,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新探索,为世界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种可资借鉴的新选择。

生态文明建设心得体会范文合集篇12

  新中国成立xx年来,我国在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致力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探索。总结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创新成果与探索经验,对新时代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准确把握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重大理论和制度创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推进理论和制度创新,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在生态文明建设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理论创新方面。第一,生态环境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人们群众对生态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第二,生态环境就是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第三,用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制度创新,强化制度执行,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第四,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树立生态全球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列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并用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观照世界未来,形成了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新理念。

  制度创新方面。第一,推进生态环保机构和管理体制改革。成立经济体制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专项小组;组建生态环境部,突出责任、提高效率。第二,创新领导干部责任机制。建立中央和省级环境保护督察、问责和追责机制,通过《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首次明确了25种党政领导干部生态损害追责情形。第三,全面推行河长制。要求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亲自抓、负总责,压实了各级党委政府河湖管理保护主体责任。第四,破除唯GDP论,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考评体系。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被纳入综合考评指标体系中,为领导干部树立了正确的政绩观。

  牢牢坚持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性经验

  一是坚持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导。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在每一阶段取得的任何积极成效都离不开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无论是对社会生态环境问题的研判、生态文明相关战略的制定实施,还是生态文明法制化和制度化的出台,都是在党的领导下实现的,党的领导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根本政治保证。

  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首先,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在不同阶段提出的植树造林、兴修水利,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等理念,都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对人民群众切身需求的积极回应。其次,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人民群众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力量,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组织者、实施者。再次,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通过生态文明建设,让人类在追求自身利益的过程中形成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价值观念和生态意识,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是以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为立足点。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历程来看,每一阶段的举措都与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紧密相关。建国初期,我国的生产力比较落后,主要以治理水患、植树造林、绿化荒山等为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进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时期,环境问题凸显,因此在1983年,国务院召开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将环境保护确立为基本国策;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到了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

  四是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在我国生态文明70年的建设历程中,法律法规不仅为环保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保障,也对人的行为起到了规范约束作用。长期以来,虽然政府、企业、市场主体以及民众不断深化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我国的环境治理水平在不断提升,但在具体工作中还存在环境监督不够严、处罚较轻,管理部门各自为政、缺少沟通配合等现象。因此,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08范文网 https://www.tjltjs08.com

Copyright © 2002-2022 . 08范文网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