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08范文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双减政策政治论文【4篇】

双减政策政治论文【4篇】

来源:公文范文 时间:2022-09-08 11:00:04 点击: 推荐访问: 政治论文 政策 政策措施

政策是国家政权机关、政党组织和其他社会政治集团为了实现自己所代表的阶级、阶层的利益与意志,以权威形式标准化地规定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应该达到的奋斗目标、遵循的行动原则、完成的明确任务、实行的工作方式、采取的一般步骤和具体措施,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双减政策政治论文4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双减政策政治论文4篇

第一篇: 双减政策政治论文

政治论文

金钱是人们自古以来都要面对的东西,而如何正确对待金钱,则是每个人都要学习的东西。

一、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金钱?金钱就是理论上说的货币,而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所以,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随着货币的普遍流通,越来越多的东西可以用货币,也就是金钱来衡量。可以说金钱在一定程度上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便利,但是,每一枚银币都有两面。人们在拥有越来越多的金钱后,开始被金钱所诱惑,他们认为有钱就有了一切他想要的。于是,金钱开始变成了魔鬼,暴露出了人性的贪婪。正如莎士比亚说的“金子这东西,只这一点点,就可以使黑的变成白的,丑的变成美的,错的变成对的,卑贱变成高贵,懦夫变成勇士。它可以使受诅咒的人得福,使害着灰白色癫病的人为众人所敬爱,它可以使鸡皮黄脸的寡妇重做新娘。”因此,我们必须时刻铭记金钱能做什么,利与弊的大小,让我们时刻保持清醒。

二、其次,我们应该知道钱能买到什么,什么买不到以及过度拜金会失去什么。正如易卜生说过:“钱能买来食物,却买不来食欲;钱能买来药品,却买不来健康;钱能买来熟人,却买不来友谊;钱能带来奉承,却带不来信赖。”当我们的心中只有金钱时,会使友谊、爱情、健康等等我们精神上必须的食粮疏远我们。到那时,我们只剩下一具毫无灵魂、贴满黄金的躯壳。更严重的是,现实中已经有许多东西被金钱同化并且毁灭。例如医院门口贩卖门诊号的黄牛党,他们已经把人的健康与金钱联系在一起;又如一个人非常想获诺贝尔奖却无法用正规方式获得,他有可能会向一个诺贝尔奖得主那里买一个奖杯来供客人观赏,但是诺奖的意义就完全被毁掉了。因此我们要时刻摆正钱在我们心中的位置,正确使用金钱改善我们的生活。

三、接着,我们对于金钱应该“取之有道”,不能为了金钱而不择手段。现在这个社会中,有越来越多的人为了钱而违背了自己的道德底线。贪污受贿、行窃抢劫、走私诈骗等敛财手段,他们无所不用其极。从刘青山、张子善到胡长清、成克杰,他们为了追求不义之财而把自己的灵魂葬送在了断头台上。这些血淋淋的事实令人怵目惊心。古人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我们应该用自己的双手,勤奋劳动,自给自足,发扬艰苦奋斗的传统精神,只有靠我们辛勤劳动挣来的钱,才能真正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四、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学会怎么使用金钱。当我们有了自己的积蓄后,就会开始消费,而最重要的,我们要学会理性消费。首先,我们要避免自己受到求异心理、从众心理、攀比心理等的负面影响,把握好心理的大关;其次,我们要量入为出,适度消费,在消费前做好计划,不能过度消费;最后,我们在消费是要注意保护环境,做到绿色消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合理支配我们的金钱。同时我门要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把钱用到有利于国家社会、有利于他人的地方,用到实现人生价值的地方。

综上所述,我们在生活中必须要树立对金钱的正确认识,理性对待金钱,理性消费,才能使我们的生活更美好,人生更有意义。

第二篇: 双减政策政治论文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并以五个“统筹”作为理论支撑,形成了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正确地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本文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从哲学角度对科学发展观作一分析。

一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和基本观点“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灵魂和精髓,洋溢着浓郁而鲜明的人道主义精神,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观点。

马克思主义认为,“以人为本”思想根植于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这一客观事实,是对人的历史主体地位的科学概括。恩格斯在说明社会活动与自然活动本质区别时指出:“社会发展史却有一点和自然发展史根本不同的”,在自然界中,“全是没有意识的、盲目的动力,这些动力彼此发生作用,而一般规律就表现在这些动力的相互作用中。~相反,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考或凭激情行动、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的。”可见,自然运动是没有意识参与的,而社会活动则是人的自觉活动。造成这种区别的根源是,人是历史的主体,是一切社会活动的承担者。离开了人的意识性和自觉性,社会的一切活动,无论实践活动还是精神活动,甚至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都是不可能实现的。由于人是历史的主体,所以“历史是由人创造的”。马克思说:“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圆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以人为本”的历史。离开了“以人为本”的历史观,就不能科学地说明历史创造和社会进步的根源。就人的本质而言,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

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里,马克思强调的是“在其现实性上,”其目的正是要说明,对人的理解不能从“纯道理”上即“应该怎样”的角度抽象理解,而应把人放在现实社会条件及由此决定的认识水平中具体考察。换言之,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都是人的具体本质在外部的现实表现,是人的具体本质通过社会实践而成为

外部的现实,是由人所创造的。马克思进一步指出:“因为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所以人在积极实现自己本质的过程中创造、生产人的社会联系、社会本质。”闭既然社会关

系是由人所生产、所创造的,那么,随着人的不断发展,必然地要创造出新的社会关系,由此创造出新的历史。这表明,人类历史是以人为中心,社会的发展都要依靠人,社会的发展

都是为了人。科学发展观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以人为本的价值核心,提醒人们在任何时候,任何问题上,不能忘了人。人,才是根本,才是目的。丢掉了这个根本,把物质发展当成目

的,而把人的发展降为手段,以至于用损害人的生活和生存条件的方式来追求物的增长,拿马克思的话说,就叫做异化,是完全背离社会主义宗旨的。发展要以人为本,这个“人”,当然不是什么抽象的人,而是现实社会关系中具体的人。“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

益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具体地说,就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政治生活水平,包括公民的政治、民主、文化权利和人们平等发展的社会环境;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和道德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健康水平等。“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的基本观点。我们从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理所当然地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的进步,这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精神实质。

二、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推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充分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科学发展观的第一内容是发展,离开了发展,就无所谓发展观。坚持科学发展观,实质是坚持社会的全面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辩证统一。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创造了环境,

环境同样创造了人。”rJ]历史正是在这种交互作用中发展的,人也正是在这种交互作用中创造自己。马克思曾用“剧作者”和“剧中人”来形象地说明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问题,认

为人是历史的剧作者, 任何历史剧都是由人创作出来的;人又是历史的剧中人,在历史剧中扮演角色, 被自己制作的历史剧所制约。所以人既是历史的创造者,又是历史的创造物,科学发展观体现出了二者的辨证统一。所谓社会进步是指社会的全面发展,包括社会制度和社会形态的更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及人的道德文明的全面协调发展。虽然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并由此决定了社会进步归根到底是物质的客观过

程— — 列宁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著名论断,不仅阐明了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根源和基础,而且也指明了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从最终角度讲这无疑是正确的。但从具体发展过程看,单纯的经济发展是不能推进社会全面进步的。因为,一方面经济发展需要靠社会中许多因素协调发展、共同作用才能实现。如果只是经济的发展,而政治、法律、管理、教育、科技等因素跟不上步伐,那肯定要拉经济的后腿。特别是在物质不断丰富,导致人们的注意力愈来愈重视外部世界和欲望的满足, 而对人类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律渐渐淡忘的情况下,人的道德素质如果不能同步发展,那最终必将经济建设的成果毁灭掉,因为在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中,物的因素是被动的,不能自动为社会服务,必须由人操作才能发挥作用。这些因素对社会发挥什么作用,关键取决掌握它的人。换句话说, 使用者的道德品性决定着物的因素作用的方向。社会如航船, 主宰者的道德素质是罗盘,物质财富是动力。没有物质财富,船难前进;没有道德,必然偏航。这恰恰是在具体社会发展的过程中, 由于人的认识水平和社会发展复杂性的制约,最容易犯的错误。另一方面,社会的进步更是需要以各方面因素全面而协调发展为前提,仅物质文明的发展是不能代替政治文明和人的精神文明会全面进步的。因此,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在强调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的生产力决定论,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把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人的道德文明等全面建设作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唯物史观对于历史发展的动力问题,在肯定了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的同时,又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恩格斯说:“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能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而由此就产生一个总的结果,即历史事变,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 这个起作用的力量,不能简单地归结为物,而只能归结为人,是人创造历史的具体体现。直言之,是人民群众推动了社会的全面进步,那么,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解决人民目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问的矛盾,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也必然成为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事实上“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的理想目标。马克思在1848年写的《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主义社会是一种自由人的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867年在《资本论》中他又说:“未来共产主义是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1877年马克思在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中,把共产主义社会称为“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极其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每个生产者个人最全面发展的这样一种经济形态。”可见,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既是《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想,也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但把人的全面发展看作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和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并阐述了它的主要内容:人的活动及其丰富的能力(包括体力和智力、自然力和社会力、个体能力和集体力、现实力和潜在力以及知、情、意等)的全面发展;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道德关系、交往关系和家庭关系等)的全面发展;它将使人由愚昧变得智慧,由封闭变得开放,由自私变得无私,由地域的人变为世界历史的人;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即实现个人特长、个人志向和个人能力的最大化和全面性,使人的发展不再受到人为的制约;这种全面发展也不再是少数人或某些社会或某些社会阶层独享。而是社会每个人的物质、政治、精神及道德生活都得到提高,社会每个成员的素质都得到不断完善。并指出这是每个人的职责、使命和任务。

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是与时俱进的马思克主义发展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这一“基本思想”与社会进步理论的辩证统一。正如江泽民所指出的那样:“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

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也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这两个历史过程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地向前发展。”

三、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是按客观规律办事。处理好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

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是“科学”。所谓“科学”,就是其发展必须遵循和符合客观规律。发展观是否科学,不能以是否满足个人的欲望需求为标准,而应看发展是不是符合人生规律、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从社会发展的现实看,检验发展观是否科学,唯一的标准是实践,其实践应从总体性上来理解和把握。因此,科学还是不科学,并不在于一时的发展状况如何,也不在于个别发展阶段中的感受和受益如何,而在于从长远角度看,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及科学的发展实践是否促进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这是考查发展观符合不符合客观规律的关键。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规律是物质运动过程本身所固有的

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不管人们认识与否、承认与否、喜欢与否,它都客观地存在着并发挥着作用。人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只能遵循客

观事物本身性质和所依赖的客观条件的变化、发展,利用客观规律,不能由人们的主观意志任意改变。恩格斯把已经被认识的一般规律概括为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这些规律广泛地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而且各白的领域还有自身的特殊规律,人只能对这些规律的认识和运用。发展的过程必须符合这些规律,如果不符合 会影响发展的进程,甚至受到惩罚,正所谓“合道者昌,逆道毒亡”。从运用的角度看,第一个规律表明,对立双方具有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双方的地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可以互相转化的。不论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富裕与贫穷、企业主与雇员、

还是消费与需求等一系列的关系,都只具有相对性的意义,随着条件的交化,其地位是可以变化的。第二个规律的核心是“度” 的重要性。不管是所有制的变革,还是经济结构及比例关系的调整,都有一个受内在规律支配的“度”,超过了这个度, 就会发生性质上变化,甚至走向愿望的反面。第三个规律所表明的主要是事物在发展中往往是通过自身否定才能得到更高程度的发展。从劳动者和生产的客观条件的统一到分离,再从分离到统一;从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到不和谐状态,再从不和谐状态重新回到和谐状态等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面临的诸多情况其实都反映到对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的认识上来,需要在发展观中科学地进行回答。发展观的科学性还表现在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上。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 “人和动物的最终的本质的判别就在于:人会劳动,人可以通过他所做出的改造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但是,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他在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畸形发展” 的片面性、工具性和有限性的基础上指出,人类存在于自然界之中并属于自然界,我们对自

然界的全部经济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 能够认识并运用自然规律。但只有客观、全面、本质、长远地认识了自然规律后,才能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遵循并正确运用自然规律。这是科学发展观充满科学精神和理性的主要特征。

发展观的科学性更多地表现在对经济规律和社会规律的认识上。这些规律都有人的活动和主观能动性在其中,但同样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性质。经济规律包括经济运动规律和经济发展规律。社会发展规律,所涉及的主要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道德文明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关系,社会阶级关系和阶层关系等等。正是基于对一般规律、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 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其丰富的内涵充满着尊重客观规律和促进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辩证思考,概括起来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 全面的发展观。这是指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的全面发展。任何社会形态都有一个与一定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社会经济结构,在这个结构上竖立起政治的、法律的上层建筑, 以及与这些经济、政治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态。这就是说,任何一个社会形态都是一定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统一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正确处理“三个文明” 的关系,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三者互为条件, 互为目的,相辅相承, 相互促进, 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

第二,协调的发展观。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五个统筹” 归结为一点,就是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发展,要求打破城乡堡垒,改变城市二元结构,建立城乡互动机制,调节城乡发展和收入差距,使城乡相互促进, 协调发展;统筹区域发展,要求加大西部大开发的力度,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东西部协调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经济、社会平衡发展, 使二者互为条件, 相互促进;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要求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遵循自然规律, 在合理开发自然中保护自然,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使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使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协调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关系,在发展经济和引进外资及先进技术经验的同时,不断增强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能力。

第三,可持续的发展观。就是在改造自然、开发利用资源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是人类付出巨大代价后得出的新认识,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急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社会的生存与发展,人类的生存发展,都需要有一个良好的自然环境。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不仅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又是一个资源小国,人均重要资源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尤其是在20多年的经济大发展中,一些地区的生态遭到破坏,大气污染、水污染、水土流失及土地荒漠化,草原沙化等现象日趋严重。要彻底改变这种状况,避免掠夺式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这是立足现实,面向未来做出的战略选择。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来源于实践并指导实践, 同时接受实践的检验。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产物,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在新的历史时期的丰富和发展。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我们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去辩证把握和深入研究。离开了辩证法和唯物史观,在发展问题上就没有深刻的认识,其发展观念就不可能有根本性改变,也很难真正把自己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决策上来。

一、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科学发展观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提出的,它既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出现问题的应答,也是对人类文明的借鉴和发展。它的形成和提出有现实的依据和理论的根据。

(一)现实依据;我国学者把科学发展观称为中国第二代发展战略,它是相对于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中国第一代发展战略而言的。第一代发展战略的提出是在新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浪潮已经掀起,中国面临严峻的挑战的时代背景之下,针对中国生产力水平低下,人民生活需求不能满足,急需发展经济现状而提出的,其基本的思想是“加快发展、不平衡发展”; “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先富带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实际上是一种“不平

衡的发展观”。这种发展观在生产力落后的情况下,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积极性,社会生产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我国改革开放20年取得的辉煌成就就是这种发展观指导的结果。但是,这种发展观也引发了很多社会问题,如环境污染问题、能源滥用问题、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不协调的问题,特别是贫富差距悬殊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如何实现“先富带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进入改革开放新阶段必须解决的问题。而“强调以人为本,要求协调发展、坚持全面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 的科学发展观正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而提出的。因此,科学发展观是在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新时期、新阶段后,在广大人民群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实践中不断形成的,我国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及其积累的经验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现实依据。

(二)理论根据:发展观是一个历史范畴,是伴随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而不断变化的。在前工业化和工业化时代,传统的发展观强调经济增长过程。“二战” 后兴起的发展经济学,其发展观是以经济增长为核心,把经济增长作为一个国家发展的首要标志,把国内生产总值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水平的主要尺度,这种发展观对于促进经济总量的迅速增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这种片面的发展观也引发了分配不公、两极分化、社会腐败、政治动荡、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一系列问题,一些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出现了所谓“有增长无发展”、“无发展的增长”。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梅多斯等人提出了增长极限论。人口增长、粮食生产、投资增长、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具有按指数增长的性质,如果按这个趋势继续下去,我们这个星球上的经济增长在今后100年内的某个时期将达到极限。增长极限论认为,世界经济增长已临近自然生态极限,人类应制止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它所表达的发展观尽管过于悲观,但却警告人类要从人与自然的和谐角度看待发展。之后,又提出了“综合发展观”,认为增长不等于发展,发展是经济社会各方面综合协调发展的系统工程。美国学者率先发动了一场“社会指标运动”,提出了建立包括经济、社会、环境、生活、文化等各项指标在内的新的发展价值体系。20世纪80年代,可持续发

展观被提出,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研究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 的定义和思想。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190多个国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脑聚集巴西里约热内卢,作出关于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庄严承诺。《里约热内卢宣言》和(21世纪议程》,呼吁各国摒弃传统的以大量能源和资源消耗、以环境破坏为代价的发展,而代之以人口、环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科学发展观正是以宽广的眼光观察世界,在充分借鉴人类发展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人类发展观特别是西方经济发展理论的研究成果为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提供了理论根据。

二、对科学发展观科学性的哲学分析 科学发展观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思想,是关于当今世界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基本观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一)科学发展观的基础是唯物主义历史观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对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着生产方式的发展,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进一步表明了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而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中,生产力决定着一定生产关系的存在和发展。因此,生产力才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同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生产关系必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又具有反作用。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相对落后的社会生产同日益增长的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是社会的主要矛盾,而这一矛盾产生的根源是生产力不发达,发展生产力是解决这个矛盾的关键。因此我们党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并提出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然后又进一步提出“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科学论断。在发展动力问题的认识上,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认为改革是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真正动力。因此科学发展观在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同时,强调必须要继续深化改革,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二)科学发展观突出了人的主体地位和价值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人是社会的主体,是实践的主体,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是发展的主体;一切社会发展都是作为主体的人实践作用的结果,反过来,一切发展的目的又都是为了人,使人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其最终目的是使人实现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

人类的每一阶段的行动都应该是向这个目标前进的过程。旧的发展观是以物为中心、为主宰,是一种见物不见人的发展观,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忽略了人这个发展的主体,忽略了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人的生存质量,即使是考虑了人也只是考虑了人的物质需求,无视人的精神

需求、生存环境需求,结果造成人的“异化”现象,人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全面的展示。科学发展观注重“以人为本”,确立了人在发展中的主体地位,通过“物” 的发展来实现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三)科学发展观体现了发展客体空间维度的关联性与时间维度的连续性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揭示了人的认识是一个发展的过程。认识的不断发展体现为认识客体是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不断拓展的。科学发展观就是人们在认识发展问题上时空维度拓展的结果。从空间维度上看,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

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追求的是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整体推进、协调发展。发展的客体不再是经济这个一维对象,而是由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多因素构成的多维对象。因此,科学的发展观强调的是多维空间中的多维因子的协

调发展。从时间维度上看,科学发展观认为,发展在时间上应该一个是连续的过程,不仅要有前序发展还要有后序发展,前序发展为后序发展提供条件和保障,后序发展是前序发展的延伸和巩固。因此,发展主体必须在现代和后代之间建立联系,现代人在谋求发展时要考虑

后代人的发展,现代人的发展不应以牺牲后代人的发展作为代价,当前的生产活动和生活方式不应对保持或改善未来生活水平的前景造成危害。现代人要以持续的和长远的获利作为目标,摒弃任何仅顾眼前的好处而不计未来损害的所谓“发展”。

(四)科学发展观是“矛盾论”与“系统论” 观点运用的典范

马克思主义认为: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矛盾分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事物发展主要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运动。发展就是事物内部矛盾不断产生、发展和解决的过程。科学发展观准确地抓住了当前经济生活中存在的五大矛盾,即城乡发展之间的矛盾、区域发展之间的矛盾、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人与自然发展之间的矛盾、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制约我们进一步发展的绊脚石,解决不好会影响到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有可能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破灭,我们党提出要搞好“五个统筹”,“协调好各方面利益关系”,“创新体制机制,转变政府职能,改进工作作风,完善政策措施”,为解决五大矛盾提供了保障。同时,马克思主义也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系统的发展过程,而不能是片面的、畸形的、单一要素突进的发展。科学发展观把社会发展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来看待,强调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全面地兼顾到系统的各个子系统和每一个要素的均衡发展,不能只注重某一个子系统的发展,而忽视其他子系统的配套发展,否则社会大系统的整体功能就得不到最好的发挥,系统的发展就不全面、不健康;只有坚持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坚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协调发展,才能全面推进我国社会发展和进步。

(五)科学发展观强调了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不是随意的,而是要受制于社会发展的规律。人们在创造历史的活动中必须要处理人的主观能动性同客观规律的关系,规律是客观的,人只能尊重规律,照规律办事,但不能创造规律、违背规律,人只有在尊重规律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才能推进事物的健康发展。科学发展观实际上是我党长期以来形成的对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和经济规律正确认识的结果。科学发展观强调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要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发展循环经济等就是一种在自觉认识自然规律基础上尊重和利用自然规律

的体现;强调社会发展一定要按照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统筹协调发展来推进,就是在自觉认识社会规律基础上尊重和利用社会发展规律的体现;强调生产的社会形式必须适应生产发展的要求,经济结构必须合理,比例关系必须协调,一切经济行为必须符合可持续的发展的要求,就是在自觉认识经济规律基础上尊重和利用经济规律的体现。总之,科学发展观体现了尊重规律和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六)科学发展观是“重点论” 与“两点论” 的完美结合

马克思主义原理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现实的矛盾体系中有众多的矛盾同时存在,而这些矛盾可以根据其地位和作用的不同,分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对矛盾中,又可把矛盾的两个方面分为主要矛盾方面和次要矛盾方面,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主要矛盾方面与次要矛盾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就要求我们在处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主要矛盾方面和次要矛盾方面的关系时,要把重点论与两点论结合起来,反对均衡论和一点论。在科学发展观中,处处都反映了两者的有机结合。如过去强调经济发展,现在强

调经济与社会、文化的协调发展;过去强调人的发展,现在强调人与自然协调发展;过去强调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现在强调城乡协调和地区协调发展;过去强调现代人的发展,现在强调现代人与后代人协调发展,等等。因而科学发展观实际上是“重点论” 和

“两点论”的完美结合,是重点发展论与全面发展论的统一。

科学发展观并不是人们称之为科学就科学,而是取决于科学发展本身的理论科学性和实践价值。我们党提出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的发展观,实现了发展观由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的改变,这是发展观理论质的飞跃。这种科学发展观,从哲学高度说,它科学回答和解决了发展中人与物的关系,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从实践角度说,它科学回

答和解决了经济社会发展终极目标是以物为本位,还是以人为本位的问题,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路径选择。因此,我们说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这是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所在、价值所在。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的“人”,实则是“民”,以人为本就是以民为本,就是以人民群众为社会发展的本位。这是历史唯物论的必然结论,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到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成果,这也是我们党在全国的范围内开展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第三篇: 双减政策政治论文

初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差异

赵艳霞

邯郸市第二十八中学

摘要:高中学段与初中学段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上了一个较大的台阶。做好初高中学段的过渡,分析清楚初高中阶段学生特点和教材特点的不同,有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有利于帮助学生顺利的适应高中的学习与生活,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塑造出高素质的个体。

关键词:初中;高中;政治课;差异

高中学段与初中学段相比,在学习目标、知识结构、思维特点、学法特点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分析清楚初高中阶段学生特点和教材特点的不同,有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有利于帮助学生顺利的适应高中的学习与生活,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塑造出高素质的个体。

政治这门学科具有特殊性。许多学生因为不了解高中学段与初中学段的特点,而遭到重挫。在此,我就初高中政治课教学的差异问题谈一谈我的看法。

一、初高中阶段政治课的课程性质、基本理念、学习目标和知识结构比较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是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具有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等特征。初中三年的思想政治课的知识结构分为三大板块:初一为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心理品质、高尚道德情操的教育;初二为法律常识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使学生认识到无论是公民个人的生活还是国家的治理都离不开法律;初三为国情教育,对学生进行社会发展常识和我国国情的教育,使学生了解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理解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原因,明确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因,明确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青年的历史使命,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增强社会责任感,立志做祖国需要的合格人才。

初中思想品德新课标从学生适应社会公共生活和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实际出发,以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为主线,对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方面的学习内容进行有机整合。

总之,初中阶段的思想政治课程,在学生所熟悉的学校生活、家庭和社区生活以及更宽广的社会生活情景中进行公民的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国情和社会责任教育,以及健康心理品质的引导,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和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

高中思想政治课与初中思想品德课和高校政治理论课相互衔接,与时事政策教育相互补充,与高中相关科目的教学和其他德育工作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它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建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高中政治的课程设置是从人的发展需要角度出发,从学生所熟悉的社会生活情景,或者所应了解的社会生活情景中提炼出主题,构建教学内容体系。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中指出,思想政治课教学要着眼于当代社会发展和高中学生成长的需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针对性、时效性和主动性,强调对知识、能力、态度的有机整合,改变过去强调知识本位和学科本位,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思想。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设置,采取模块式的组织形式,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必修课程围绕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的主题I设置三个模块,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识为主要内容,设置生活与哲学模块。这四个课程模块的建构,贯彻了整体规划小学、初中、高中阶段德育课程体系的思路,既保持以生活主题为基础的系统联系,又体现内容目标的递进层次。

选修课程是基于必修课程教学的延伸和扩展,是体现课程选择性的主要环节。包括科学社会主义常识、经济学常识、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科学思维常识、生活中的法律常识、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

思想政治课还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学习不仅要学会学习、学会发展还要学会做人。学生进入高中阶段,人生观的问题随之产生。学生也在思考哪些行为和想法是高尚的,哪些行为和想法是 卑劣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解决学生内在知识的问题,而且要解决学生外在行为的问题,实现知识和行为的统一,通过学生的学习,使学生具有一定的道德认识,具有健康的道德情感。另外还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努力培养学习知识与情感的认同。

二、初高中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维特点比较

初高中政治课在知识结构上的总体特点是:高中阶段政治课理论性更强、更为抽象、对同学们来说是不是太难了?其实知识结构之所以变化是因为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能力发生了变化。随着年龄的增长,高中生的心理和思维与初中阶段相比有不同特点,具备了学习抽象复杂知识的内在基础。

由于还处在由初中到高中过渡期的同学,对自己了解不够,还习惯用初中生的能力来衡量自己,对自己潜在的能力不去挖掘,学习能力不能提高,学习任务也不能很好的完成。因此,新入学的高一学生往往会出现一些负面心理,表现在:

(1) 挫折心理:重点中学的学生集中了各初中学校的优等生,学习成绩都非常好。考入高中后,显得不那么优秀了,使他们的挫折心理不断递增,容易对高中生活产生抵触情绪。

(2)自卑心理:一部分学生完全是侥幸考入高中或者是通过其他途径进来的,他们知道自己的底细,心理压力特别大。

(3)心理不稳定:不适应新的集体生活,情绪不稳定,经常为一些琐碎的小事而烦恼,甚至影响学习。

了解处于初高中过渡期的学生的心理、思维发展特点,帮助他们顺利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生活,是大有裨益的。

初中学生处于少年期,正是从童年期向青年期发展过度的时期,是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转变期,其主要特点是半幼稚、半成熟、独立性和依赖性、冲动性与自觉性交错等。高中生的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是由少年半幼稚、半成熟向成熟过度。高中阶段,前期与青少年期相接,后期与青年中期相近,在身心发育和社会成熟方面互有交叉。所以将高中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归结出以下几个方面:

(1)兴趣范围进一步扩大,并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性格特征趋向成熟。

(2)智力水平接近成人高峰状态,注意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能较长时间地注意与自己兴趣有关的事物,并能分配注意。

(3)学习的主动性也会随之增强。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提高,依赖性逐步减少。这都为高中抽象知识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初中生思维发展的主要特点是抽象思维开始占主导地位,但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性,他们的逻辑思维需要 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到了高中阶段,思维具有更多的抽象性、概括性,辩证思维开始形成,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更加鲜明,思维的片面性有所改善,注重理论依据。

三、初高中阶段政治课的学法特点比较

初高中政治课作为同一学科其学法特点具有相同的一面,但由于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其教学内容不同,教学对象不同,教学目标不同,教学方法不同,所以其学法特点也不同。

初中学生思想认识、学习动机只注重知识的学习,学习的目标是考高分,为老师、家长而学,为考试而学。而忽略把所学知识与自身的行为相结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没有把学习思想政治课作为修身养性的具体环节和过程。而高中阶段,由于年龄的增长,认识的提高,对问题的看法比较成熟,学习的目的更加明确。

初中知识相对来讲,属于较低层面,比较简单、直观、形象,要求理解的程度低,思维能力要求也不高,学法侧重于记忆。而高中知识相对属于较高层次,比较抽象,重在理解、运用。如高一经济常识,主要讲述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理论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关常识,其中很多知识离学生生活较远,很难找到浅显的例子加以说明,尤其是高一上册第一课《商品 价值 价值规律》,几乎是纯马克思主义理论,抽象深奥,对于初学者来说,确实有一定难度。

初中知识容量不大,教学课时相对宽松,教学节奏慢,教师有较充裕的时间对疑难问题、对重难点反复强调。高中教学课时相对紧张,教学节奏快,教师只能进行重点点拨,很多问题需要学生课下思考解决。

初中学习相对被动,需要靠老师牵着走,学生对老师过分依赖,凡是靠老师,要求老师分要点、划重点,甚至要求老师领着复习,领着背诵。离开了老师这个拐棍就无所适从。高中学生的“学习自理”能力增强,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做到积极、主动的思考问题、梳理知识、总结归纳。

总之,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分析,旨在通过对初高中政治课差异的比较,建立一座沟通的桥梁,使老师了解学生,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顺利的完成初高中学段的过渡,全身心地、愉快地投入到高中阶段的学习。

参考文献: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4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04年3月

《全日制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04年3月

第四篇: 双减政策政治论文

政治论文格式模板

【篇一:形势政策论文格式模板】

我看建党90年

摘要:90年前,古老的东方升起了一缕红色的曙光,诞生了一个全新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行动指南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不仅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刻久远的影响,而且从根本上改变了国家和人民的前途和命运。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宝贵经验 取得成就 展望未来

一、回顾90年的风雨历程

(一)、上世纪初,神州大地,列强蹂躏逞贪,“风雨如磐暗故园”;五千年文化养育的炎黄子孙,“灵台无计”,只好潸然“逃神矢”,寻求救国救民的大计。大计可谓五花八门,但一个个被真枪实弹的列强帝国粉碎的灰飞烟灭;但是一个镰刀斧头为标志的穷人政党却成为一部分有识之士的新选择,成为镰刀斧头的人们的新希望!但是有了希望并不等于可以轻易地拥抱希望,希望只是黎明前东方的鱼肚白,随时都会云翳翻卷。

(二)、中国共产党诞生后,除了外部的恶劣环境,党自身也是历经痛苦残酷的自我斗争。由于她完全是一个舶来品,有美好的蓝图,精致的理论,但是并不了解、也不理解中国的现实社会,她完全是一个被西方理论家精心装扮的时髦女郎,看上去很美!她住不得农家土炕,全心向往着大都市!于是陈独秀、瞿秋白、王明们用热的血、红的心,并未滋养出期望的硕果!

(三)、历史陷入了沉思

中国共产党这个西方来的摩登女郎,嫁给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有识之士,革除了纯粹理论的洁癖,和中国现实社会紧密结合,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从一个胜利走向一个胜利。很快建立了独立自主的新中国。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富有革命创造精神的党;是密切联系群众,为人民利益不懈奋斗并做出巨大牺牲的党;是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经得起任何挑战和考验的党;是始终走在时代前列,肩负着人民希望的党,我们党不愧是伟大光荣正确的党!在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社会主义的胜利,才能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实现民族振兴,国家

富强和人民幸福。

二、中国共产党90年取得的成就

(一)、90年来,共产党人一路高歌,披荆斩棘,创造了无比辉煌的业绩,谱写了前无古人的篇章。

1、从南湖的晨曦、井冈山的红旗、长征的艰险,延安的光芒到八年抗日的浴血奋战,解放战争的势如破竹、新中国的旭日东升!从大庆油田的战天斗地,“两弹一星”的横空出世到三中全会的拔乱反正,改革开放的波澜壮阔。

2、从抗洪抢险的万众一心,金融风暴的巍然挺立,港澳回归的普天同庆,五十华诞的举国欢腾到小康社会的历史跨越,“三个代表”的理论创新??这一座座巍然屹立的丰碑,这一部部气壮山河的乐章,这一曲曲高昂激越的赞歌,无不映照着我们党领导人民艰苦卓绝的奋斗的足迹和光辉成就,展现着党的智慧、勇气和理论创造,显示着党培育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抒发着党与时代共进的精神风貌和宽广坦荡的高尚情怀。

(二)、中国共产党的90年,是风雨兼程的90年,是波澜壮阔的90年,是自强奋进的90年是积极进取、不断自我完善并逐步走向成熟的90年。是共产党的悉心指导,今天中国人民走向富裕安康,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中华人民共和国走向繁荣昌盛的中流砥柱。

1、回首90年来,中国共产党由小到大,由弱变强,领导中国人民冲破重重难关,夺取了革命斗争和经济建设的一个又一个胜利。是她自强不息的奋进精神,我们无不为之欢呼赞叹!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领导全国人民改革开放,奋斗进取,全面推进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代化建设,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2、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历史。走在新世纪的征途上,沐浴着晨曦的阳光,唱着春天的故事,我心情是那样激荡。然而,回首眺望走过去的历程,却是那样的曲折不平坦。你看那洒满鲜血的路上,一个个脚印记载着多少风雨与沧桑。

三、宝贵经验和启示

众所周知,我们的党是伟大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现全党工作中心向经济建设的转移实行改革开放,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

新时期,逐步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国家生产力迅速发展,中国由落后走向繁荣,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阶段,江泽民同志结合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情况,站在历史和发展的高度上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进一步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在“三个代表”思想的指导下,我国生产力进一步发展,人民生活更加富裕。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拨开了巨轮出海远航的迷雾,扫除了航船出峡的重重礁石,展现在中国眼前的一个浪潮翻滚,日新月异的新世界:中国第一次站在此岸真切地看到了对岸红灯绿酒的繁华,登天入地的先进!

四、展望未来

中国共产党辉煌的90年,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救国奋强真理、开辟民族复兴道路的90年,是带领人民不屈不挠奋斗,不怕流血牺牲,创造辉煌业绩的90年,是不畏艰难困苦,历经千锤百炼,深受人民拥护的90年。在这90年不平凡的历程中,党和人民群众和衷共济,同甘共苦,保持着血肉联系,人民群众以极大的热忱由衷地拥护、爱戴中国共产党。历史一次又一次地证明,人民离不开我们的党,我们的党也离不开人民,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的唯一选择,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唯一选择。

同学们,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昨天的延续,我们今天的现实,是昨天的理想,我们明天理想的实现,靠的是今天的奋斗,马克思曾经说过“青春的光辉,理想的钥匙,生命的意义及全人类的生存、发展??全包含在这两个字当中—奋斗”只有奋斗,才是我们民族的希望和光明所在。

【篇二:形势与政策论文格式模板】

《形势与政策》课程论文

武汉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计算机类m140x班 王小二 01214xxxxxxxx

标 题(字号二号,字体不限)

副标题(字号小二,字体不限;如果没有,可以不用)

王 小 二(字号四号,字体楷体)

摘要:(字号小四,字体宋体,“摘要”两个字加黑;最好写,不写也行) 关键词:(“关键词”三个字加黑;其余同上)

正文:(字号小四,字体宋体,1.5倍行距,不要段间距。

文中小标题加粗。

页眉、页脚依照模板即可~

题目与内容和“职业生涯规划”相关,围绕“考研、保研、出国、就业”等等话题,任选其中一个或几个,结合自己当下的学习生活状态,展开论述。

形式不限,但要有自己的所思所感所想,体现自己的思辨性,字数3000+)

(我最近在看《不要等到毕业以后》这本书,刚开始看,因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所以暂不推荐给大家,希望看后可以有一些和大家分享的东西)

1

【篇三:大学思修政治论文格式和要点】

题目

专业 学号 姓名

内容摘要(300字)

关键词:(3-5个)

正文(3000字)

理想信念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

人生观价值观

道德教育

社会公德

职业道德

家庭美德

大学生的恋爱观、就业观、创业观

法律教育

职业道德

实践论文

专题一、专题二、专题三试题,从中选择2题。

1.有一群羚羊在草原上美美地吃着嫩草,突然,一只非洲猎豹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向其中一只羚羊猛扑过去.羚羊跑得很快,但猎豹跑得更快.在这你追我跑的时候,猎豹超过了一只又一只在旁边观看的羚羊.羚羊累得气喘吁吁,最后,猎豹一口朝羚羊的脖子猛咬过去……,猎豹为什么一直盯着一只羚羊不放,而不去抓旁边观望,靠得更近的羚羊呢?请你谈谈这则故事对我们看待人生的理想和信念有何启发。

2.天津的一家日资公司,开发模拟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游戏软件,最终是日本取得胜利。面对高额的报酬,我国的五名开发软件的大学生宁可不要高薪而愤然辞职,不久,又有七名员工提出辞呈。他们说:“这件事伤害了我们的民族感情和损害了我们国家的尊严,我们别无选择。”,其中一名大学生说:“在外资公司工作,既是一种待遇,更是一种考验。我们中国人应该懂得哪些事是应该做的,哪些事是不应该做的。”作为外企员工,他们遇到了什么考验?作为外企员工,他们为什么会作出这样的选择?作为当代的一名大学生怎样践行自己的爱国实践?

3.在度过一学期的大学生活后,结合亲身感受谈谈如何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完成小论文一篇。

4.资料一:下面是三个大学生的对话:甲:“人不能生活在真空,理想主义已经过时,理想不能当饭吃。”乙:“人应该有理想,要不人与动物有什么区别?”丙:“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前途前途,有钱就图。” 资料二:马加爵在行刑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觉得没有理想是最大的失败。这几年没什么追求,就是很失败。”这番话有种直指内心的力量,那是他回首二十多年生命历程所做的最后感悟,每一字都显得格外的沉重。同时,没有理想信念的,也许并不是马家爵一个人。在前些时候闹得沸沸扬扬的2000多名大学生在重庆深陷传销泥潭,不能自拔。很难想象,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法国欧丽曼公司”竟然能够将陕西、河北、湖北、云南等省的高校学子云集至重庆,听其指使。结合所提供的资料,请通过甲乙丙这几个人的对话分析一下对理想和信念的认识误区。当代大学生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该如何树立自己的个人理想和信念。

专题四、专题五、专题六试题,从中选择2题。

1.将石块、石子、沙子、水依次装入空瓶子的故事给你人生目标设计与人生价值实现的启示。

高佩义1947年出生于山东省交州市刘家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大潮,他跟随一支建筑队在天津南开大学打工。工作之余常偷偷跑去听课,他总是探头探脑趴在窗外,这引起一位老教授的注意,当老教授了解到这位青年的疾苦和对知识的渴望后,被高佩义的好学精神感动了,竭力推荐,学校破例同意高佩义可以自费旁听该校经济学课程。由于他的成绩很快在班里名列前矛,学校又破格将他转为正式学员。1984年,高佩义轻松拿下南开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1989年考取北京大学经济系博士生,并先后出版了两部经济学专著,有多篇论文在国内外获奖。1990年高佩义被分配到国家物价局物价研究所任研究员。凭着经济学方面的深厚功底,高佩义兼任新威城市信用社高级顾问,由于他的参与和积极策划,信用社财源滚滚,他也获得了丰厚的报酬。1993年高佩义义无返顾地辞职下海,他坚信凭着自己满腹经纶和“曾经沧海”的成功经验定会在不久之后赚他个钵满盆丰,但没想到却是债台高筑。正当他心急如焚时,胶州市政府为发展地方经济,对外招贤纳士,一眼看中了顶着北大经济学博士耀人光环的高佩义。于是他被聘为胶州市城市信用合作社主任。从此他利用手中的大权开始了迫不及待的疯狂敛财,把信用社变成了私人的金库。除了拼命敛财,他还优游宴乐,声色犬马,给家乡人民带来2、6亿元经济损失。1997年4月,高佩义因嫖娼被行政拘留,5月被依法逮捕,2000年10月以受贿罪、挪用公款罪、违法发放贷款罪、非法出具金融票证罪数罪并罚被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没收财产40万元。这次他是被人们以“青岛第一贪”的恶名而唾骂。大学生应怎样掌握自己的人生方向?

3。哲理故事阅读:一位青年人拜访年长的智者。青年问:我怎样才能成为一个自己愉快、也能使别人快乐的人呢?智者说:“我送你四句话”第一句:把自己当成别人。即当你感到痛苦、忧伤的时候,就把自己当做别人,这样痛苦自然就减轻了;当你欣喜若狂时,把自己当做别人,那些狂喜也会变得平和些;第二句:把别人当做自己,这样就可以真正同情别人的不幸,理解别人的需要,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恰当的帮助;第三句:把别人当成别人,要充分尊重每个人的独立性,在任何情形下都不能侵犯他人的核心领地;第四句:把自己当做自己。”根据以上哲理故事谈谈你是如何科学对待人生环境。

4.一只大黄蜂如果掉进一个敞口的平底大玻璃杯里,结果会怎样?it will be there until dies,unless it is taken out。将会飞的蝙蝠放在地板上或者平地上,会怎样?all it can do is shuffle about helplessly。

结合以上故事谈谈如何正确对待人生命运。

5.“道德”银行引发的争论:储存金钱,往往以盈利为最大目的;而道德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无私奉献。两

个相距甚远的概念能连在一起吗?2002年4月7日,郑州市一个专门为青少年“储存道德”的组织“开业”,这个被称为“储存服务时间,支出服务回报”的新事物一露面,在郑州便引起广泛。

的争议。 “道德储存”引发的热情让人始料不及。记者在这家特殊的组织采访时,只见前来注册的人一个接一个,有的大学生则是三五成群结伴而来;咨询电话也是响个不停,一个单位的负责同志还打来电话,希望在单位成立一家“下属组织”。工作人员统计说,短短三五天,参加“储蓄”的人员已经超过两千人。 但也有郑州市民告诉记者:“一个文明的社会应该提倡的是无私奉献的精神,如果做了好事是为了储存起来,以后得到回报,为己所用,就会使道德变味、文明异化。这种导向最终会使无私奉献的精神变成追求回报的商业工具。”

如何看待由“道德储存”引发的争议?“道德储存”与无私奉献的关系是什么?

专题七、专题八、专题九试题,从中选择2题。

1.结合最令你难忘的一个爱情故事谈谈你对爱情真谛的理解。

2.结合实例论述恋爱中的道德要求

3.结合实例谈谈网络生活中应遵循哪些道德要求?

4.结合实例说明网络的利弊

5,大学生应当树立怎样的择业观?

6.结合个人的职业理想谈谈如何从现在做起做好准备。

专题十、专题十一、专题十二试题,从中选择2题。

1、2006年8月3日下午18:00多钟,河南省漯河市沙北医院的急诊室一个神情恍惚的年轻人带着一个面色惨白的女子慌慌张张来就医。年轻女子眼睛充血,呼吸困难,医护人员赶紧给病人输氧和输液,女孩儿的心跳逐渐恢复正常,而这样的情况通常是经过一定时间的窒息。那么这个女孩儿是怎么受伤的?她和送她来的男孩儿又是怎样的关系呢?女孩儿回避原因,医生也觉得很疑惑。女孩儿的老乡闻讯随后赶来,也觉得女孩儿的病很奇怪。在和受伤女孩儿简单交谈后得知,女孩儿和男孩儿是男女朋友,但是女孩儿的伤却是被男孩儿打的。当时女孩儿的老乡迅速拨打110报警电话,当地派出所的民警随后赶到。据了解,男孩儿名叫小胡,24岁,女孩儿叫小燕,22岁,小胡承认了小燕的伤是自己所为。 在初步了解了情况之后,民警将小胡带到派出所进一步审查。经过审讯,小胡交代了自己当天下午和小燕发生口角,厮打中突然想将小燕掐死的事实。经过对小燕的伤情鉴定,小燕的面部、颈部有密集的点状出血,眼结膜严重充血,脖子里也有抓痕,已经构成了轻伤。随后,漯河市公安局郾城分局将小胡以故意杀人罪移送至郾城区检察院批准逮捕。小胡和小燕本来是一对男女朋友,但小燕一直不同意和小胡结婚。小胡在冲动之下企图掐死小燕。

从此案件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2、秋月出生于1984年中秋节,当时家人给她起了好几个名字,在登记户口时则用了“王秋月”。然而10多年来,从上幼儿园开始到现在就读高中,秋月一直用“王月圆”这个名字,老师、同学和朋友也都只知道她叫“王月圆”。随着年龄的增长,户口本与实际使用的名字不符给小王带来了许多不方便,身份证也因此没去办理。为了避免更多的麻烦,小王请父亲代她向辖区派出所申请改名字。然而,申请交上去很长时间,派出所一直没有回音。小王的父亲多次去询问此事,派出所以小王的要求不符合有关规定予以拒绝。无奈,小王一纸诉状将新城公安分局起诉到了新城区法院,在诉状中,小王称公安部门不给她改名字,实质上是侵犯了她的姓名权。

“为了改个名字还要打官司,大不了不改就行了呗!”这是一些人的看法。事实上,姓名权作为人所享有的重要人身权利之一,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重视。就此案件谈谈你的认识。

3、一名大学生先后两次跑到北京动物园,用硫酸兑制的饮料投喂动物,造成5只黑熊受伤,有的熊甚至

生命垂危。伤熊事件发生后,人们在关注受伤动物安危的同时,更震惊于肇事者异乎寻常的镇静和冷漠。面对责问,这位大学生解释说是为了科学实验;面对受伤的动物,他竟然表现得那么无动于衷。被拘留后,他虽感到悔恨,但更关心的却是自己什么时候能被放出去,好让他继续完成毕业论文! 从刘海洋伤熊事件谈谈你对大学生增强法律意识教育必要性的看法

08范文网 https://www.tjltjs08.com

Copyright © 2002-2022 . 08范文网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