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08范文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小学素质教育政策失真现象四篇

小学素质教育政策失真现象四篇

来源:公文范文 时间:2022-11-03 19:20:10 点击: 推荐访问: 失真 现象 素质教育

失真又称“畸变, 指信号在传输过程中与原有信号或标准相比所发生的偏差。 在理想的放大器中,输出波形除放大外,应与输入波形完全相同,但实际上,不能做到输出与输入的波形完全一样,这种现象叫失真,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小学素质教育政策失真现象4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小学素质教育政策失真现象4篇

第一篇: 小学素质教育政策失真现象

小学数学素质教育总结

小编语:素质教育,就是把具有人的基本形态的高等动物培养成为具有人的基本素质的真正人的教育。以下是关于小学数学素质教育总结,仅供参考!

小学数学素质教育总结(范文一)

素质教育是一项复杂的,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针对应试教育中出现的“德育虚、智育死、体育弱、美育缺、劳育无”一系列严重弊病,素质教育应运而生,要求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教育体制从应试教育中走出来。

在教学中,应试教育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理应被具有全面性、发展性、个性化三位一体的民主教育、素质教育所取代.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在课堂,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中自觉地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努力提高学生的素质呢?

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着重学生思想素质的提高

当前,小学数学教学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存在重知识轻能力;重结论轻过程;重智育轻德育;重“学会”轻“会学”的现象.束缚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意识的培养.要克服这些不良倾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必须明确小学数学教学的指导思想是:着眼素质、加强基础、培养智能、重视德育、发展个性,教学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几方面得到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从而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创造。

数学知识本身就充满了唯物思想和辩证法.在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去提示它们,让学生通过观察得到感觉,从而自然地受教育.只有这样,才符合提高素质的总体要求.为此我的做法是:相信每一名学生,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教学中尽量创设各种条件,让每名学生都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积极主动地动手、动脑、动口,保证学生积极参与。

二、制定好能为全体学生接受的教学目标

要想使所有学生喜欢数学、学习数学,其中非常重要的因素是学习内容的可接受性,就是使学生对知识内容听得懂,学得会.这就需要从符合学生的实际出发,明确学生的学习内容,制定切实可行的“数学教学目标”。

“数学教学目标”大到每个章节、每个单元内容,小到每一小节内容.“数学教学目标”从总的说可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德育目标.数学教学目标的制定,反映了学习由简单到复杂的层次递进,要求认识水平层次也由低水平上升到高水平;它对教学目的、教学要求的细化,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数学素质的形成;它使数学教学成为以确定教学目标为起点,绝大多数学生达到预期教学目标为终点的教学管理过程;它是树立“为一切学生学好数学”的教学思想的基础工程.

三、注重教学效果的回授

所谓“教学效果的回授”就是及时了解教学效果的信息,随时进行教学调节的一个动态教学过程.通过反馈、矫正,使每一名学生的数学学习都能达到教学要求.教师及时收集、了解教学效果的信息,其途径很多,如观察交谈、提问分析、课内巡视、课堂板演、作业批改等。

以此作为收集和掌握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行为和认知效果等方面的第一手资料,作为分析学生的学习态度及其变化的客观基础,从而进行及时的矫正和补救.这样做就能使基础好的学生保持稳定或稳定上升,基础差的学生成绩会明显提高,达到使全体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都有所进步的目的.

四、不断改进教法和学法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精神”.数学能不能学好,完全取决于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兴趣的培养又完全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学习有法、教无定法,无论采取哪一种教学方法。

有两点是必须强化的:

一是“引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可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愉快情绪,并随着这种情绪体验的深化,产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

二是让学生“会学”,进行学法指导,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规律.引导学生自觉参与,学会思考,学会尝试,学会发现,为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架桥铺路,真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要我会”为“我要会”.有了这些保证,无疑会使得“为了一切学生学好数学”这样一个思想变为现实.

五、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评价对教与学的活动具有诊断、反馈、激励的功能,是牵动教育全面性、导向性的一根杠杆.扭转在“应试教育”下“分数”作为唯一评价标准的现象.制定合理的评价制度,充分发挥评价体系的作用,全面、科学地进行评价,将极大的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此外,小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比较低,常常默认教师的评价,并且常以教师的评价衡量自己在全体学生中的地位,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因此,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对小学生是极其重要的。

首先,素质教育的评价内容应当是全面的,不仅要有对学生掌握知识的评价.而且要有对学生思想品德、认知能力和非智力因素的评价等。

其次,评价方式应该多样化,根据数学课的特点,除了常用笔试、口试方法外,有些内容如几何初步知识等可采用实际操作方式考核,看一看每人的实际能力,以全面了解被试者的实际水平,从而有针对性的改进教学;再次,总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尤其要重视后者.由于小学数学具有很强的前后连贯性.利用形成性评价对学习过程进行测查,对学生更有激励作用,也便于及时获得反馈信息,弥补随时可能出现的漏洞,消除隐患,保证整个学科整体的教学成果。

最后,教师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注重培养自我评价的能力.教师在评价学生时应多采用指导性、鼓励性的评语,同时引导学生学会科学的自我评价.增进学生自我控制和调节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小学数学素质教育总结(范文二)

素质教育的提出,是为了改变我国自基础教育开始,一直以来严重存在的重知识轻能力、重结论轻过程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思想,是针对传统“应试教育”造成的“高分低能”、“有才无德”教育现状,提出的教育理念。

由于角度不同,给素质教育下的定义不尽相同,但不同定义常有着共同特点:

第一,认为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

第二,认为素质教育要依据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

第三,主张充分开发智慧潜能与个性的全面发展,重视心理素质的培养。

因此,素质教育可以定义为: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开发人的身心潜能,并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就是把具有人的基本形态的高等动物培养成为具有人的基本素质的真正人的教育。

素质教育中的素质,指的是人在先天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相对稳定并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质结构,通常又称为素养。主要包括人的道德素质、智力素质、科学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育中贯穿这一教学理念,真正做到素质教育?

以下是我的几点看法:

1.明确教育目标树立正确的数学教育观

要摒弃落后的教育观和人才观,与进俱进,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新型数学教育观,明确我们的小学数学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良好的知识运用能力、良好的学习和思维习惯等方面的素质。

为此,我们要将素质教育有机的融合在日常教学之中,在培养他们学习兴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前提下,着重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分析归纳、严密论证的能力和良好的数学情商,进而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发散思维和团队合作的能力,为其它素质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2.要坚持教学与育人并举的原则

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促进学生知识、身体、审美、能力和思想品德的全面发展,小学教育是学生人生教育的启萌阶段,更是学生心理发展、成熟的关键阶段,这一时期,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能力和习惯的培养、心理状态的形成将对今后的学习和人生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

因此,应充分认识到相对于教学来说育人更为重要,要熟悉和掌握思想教育这一工具,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合理的运用。通过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书面表达、思维意识。将极大地影响他们将来的人生走向。

3.强化对学生的思想素质教育

思想决定态度,良好的思想教育将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动力。由于数学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老师在教学时可通过向学生介绍国内外数学发展史和数学家的成长史,尤其是数学在经济建设中的应用和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等,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投身祖国建设的热情,养成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良好品格。

数学丰富的对立与统一,联系与制约和量变到质变的内容充分体现出数学独特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老师如能将这一思想贯穿到教学当中,将极大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领悟能力,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在强化上述思想教育的同时,老师更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坚定学习数学的雄心、决心、耐心,细心和恒心。

4.重点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素质

老师在教学过程不仅要教育学生知识,更要通过数学原型的分析来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通过一系列的实际现象和循循善诱的引导方式,加深学生对于原型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进而深刻领悟所学内容的范围和用途,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正确学习数学,运用数学的能力。

由于数学具有抽象性和具体性双重特点,因此,老师应积极推进“模型”教学,尤其是在应用题的教学方面,通过与日常工作的结合,将有助于学生形成“模型”概念,进而增强他们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提高应用数学的能力和素质。除此之外,要教育学生掌握正确的数学思想,从而充分认识数学方法和知识的规律性,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5.重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决定面对困难、解决困难的能力,由于目前的小学生普遍是家中的核心和焦点,心理承受能力普遍较弱,因此,培养他们积极乐观的心态、永不放弃的精神、坚毅果敢的性格不仅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更有利于学生各项素质的培养。

为此,老师要积极开展兴趣教学、快乐教学,激发学生对学习和生活的热爱,培养良好的心态,同时开展欣赏教育,积极鼓励学生,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潜能,此外,老师还应该用自身的经历、他人的成功事例来培养学生战胜困难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的身心健康。

理论教育是基础,素质教育是核心,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只有将素质教育充分地贯彻在教学之中,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才能真正实现教学改革的最终目标。

第二篇: 小学素质教育政策失真现象

浅析小学教育中的素质教育

我国政府很重视教育问题,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并提出了素质教育的概念。素质教育是更科学的合理先进的教育,经过许多年的努力,在一些关键问题上取得了较大成效,全民推进素质教育已经成为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应试教育阻碍实现素质教育的原因

通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素质教育思想已日益深入人心,素质教育的实践模式正处在积极探索和建设之中。但素质教育是一个“老问题、大问题、难问题”,我国长久以来的传统教育、社会环境、应试教育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其中应试教育是素质教育难以推进的深层次原因。一些地方素质教育喊得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抓得扎扎实实。一些学校对待素质教育态度积极,行动迟缓,认为可以说说不可真做,就是真做也不在主课中做。一些家长竞争目标不断提高,竞争重心不断偏移,不仅想让孩子上大学,而且想上好大学,从幼儿园阶段就让孩子上各种校外辅导班。素质教育难登教育之门,传统观念为其存在之源,社会意识为其盛行之由。

二、小学素质教育应对应试教育问题的策略

要提高和完善小学素质教育,应该从社会、家庭、学校三个方面入手,为小学素质教育提供完备的外部环境、前提条件和实施场所。

1.社会应当引导方向,推广素质教育

对于素质教育,社会应给出一个较清晰的概念,明确素质教育的内涵、实施素质教育的原则。要改变对学校和人才的评价观念,不再给学校必须应对应试教育的压力,同时不能放任一切权利,不致于有些学校把素质教育等同于给学生减负、减课业、给学生权利。社会要从法律上确认学校与家长在安全方面的义务和责任,解开学校、教师的手脚。提高民族素质,实施小学素质教育,关键是要社会转变教育观念。

2.家庭内注重素质教育,家长改变思想

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以育人为本。基础教育应对儿童实施全方位的素质培养。基础教育阶段实施素质教育不仅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还要求引导学生自尊、自重、自主、自律,要求家庭注意提高自身的素质,为小学生在家里的素质培养奠定基础。与此同时家长更要改变思想,在为儿童选择学校时不只是一味地看学校成绩、升学率等,要注重该学校的教师素质、文化底蕴等。家庭的改变亦是应对应试教育持续的关键之一。

3.小学校园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场所,是应对应试教育的关键

小学校园应贯彻实行素质教育,把培养“自强、自立”的学生作为目标。学校的任务就是教书育人,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学校应顺应时代潮流和历史要求,改革教学思路和模式,切实推行素质教育。

(1)学校自身,一方面,在课程设置上要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增加音乐、美术、体育、课外劳动等课程,让学生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在教学方法上,要改填鸭式教育为启发式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还有一方面就是在考核标准上,要改变过去单纯的以成绩论英雄的做法,把体育、音乐、美术、课外实践活动等纳入考核,全面衡量一个学生;再者,要改革小学的办学体制,形成基础教育多样化的办学格局。

(2)现在素质教育中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巨大,老师要以身作则,有终身教育的意识、责任意识。教师的素质将直接影响学生的素质。为让学生创新,老师自身必须具备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在激烈竞争的时代,创新的能力、绝处逢生的能力、面对挫折的耐力等等,是取得成功的必备素质。

(3)学校要构筑高效率的课堂,提高学习效率。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人的创造思维发展的重要过程。教育要在内容上、方法上和各个环节上由单一走向多样。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确定科学的教育目标,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组织教育,例如多媒体、网络等,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启发思维让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提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达到全面发展,充分体现课堂教学的生活性和发展性,提高课上的实际利用率。

经过多年的学习宣传,广大教师对素质教育的概念并不陌生,但相当多的干部和教师还仅仅停留在认识水平上,缺乏深刻的理性思考,更没有将素质教育的理念转变为教师的教学行为。尤其是一些管理行为有悖素质教育,相当多的教学管理还是围绕着知识传授进行的,仍然停留在考试管理、分数排队层面上,这样的教学管理不可能使中小学走上素质教育的轨道,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更无从谈起。

积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强素质教育在课堂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课前期盼。主要是针对学生的好奇心理。课前布置观察作业。2.课上期盼。引导学生对观察活动进行总结,从而进一步提出问题。从对一种事物的研究点出发,可以引出对其它事物的认识,从而可以实现知识的迁移。同时,也使学主动思考和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月的主动者。3.质疑期盼。质疑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一环。教师可根据所教授内容的需要提出较有难度的问题,让学生来回答;或者发动学生提出与讲授内容有关时问题。然后,师生共同探讨解答。4.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课堂教学。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课堂教学究竟是怎样的?专家认为,首先应该实行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提倡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真正把传授知识的过程当成学习交流和自主探索的过程,教学的重点应当放在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由于对传统教学方法驾轻就熟,一些教师不愿意花力气探索新路,相当多的课堂教学仍然是把传授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忽视学生全面发展,重视“教”而忽视“学”;重视现成结论的记忆,忽视学习过程;重视向学生灌输而忽视学生的主动参与;重视教学活动的严格划一,忽视学生的创造才能和个性差异;重视认识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合作、交往等行为的养成;重视考试的选拔功能,忽视学生的全面综合评价等。

为此,有必要采用刚性管理手段,加大对原有教学中不合理的行为方式和思想观念进行变革的力度,纠正当前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不适应素质教育的做法,改变教师多年来习以为常的教学习惯,通过规范教学行为,减轻学生过重负担,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总之,现代教学管理必须更新观念,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新的教学观来透视与分析今天的课堂教学,重视加强素质教育,力争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三篇: 小学素质教育政策失真现象

【我国素质教育政策的回顾与反思】素质教育的三大任务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xx-2020年)》明确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确定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实行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中的一项重大决策,在基础教育改革中占有重要的地位。1999年6月13日,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发布了《中共中央 __关于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了“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构建一个充满生机的有 __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奠定坚实的人才和知识基础”的伟大战略任务。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关于素质与素质教育的含义

“素质”一词在现今是被人们使用较普遍的。究竟何谓“素质”呢?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它是人的解剖生理特点,是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它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不能决定人的心理的内容和发展水平。人的心理社会实践,素质也是在社会实践中逐渐发育和成熟起来的,某些素质上的缺陷可以通过实践和学习获得不同程度的补偿。从教育学角度来看,素质是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与社会实践,养成的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因此,人的整体素质就包括人的先天素质和后天培养的素质,是个体进一步发展的共同基础。

所谓“素质教育”,是指利用遗传与环境的积极影响,调动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生理与心理、智力与非智力、认知与意向等因素全面和谐的发展,促进人类文化向学生心理品质的变化,从而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因此,促进学生内在身心的“发展”与人类文化向个体心理品质的“内化”,就是素质教育的实质。也正是这种素质教育,才能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作风,求实的科学态度,浓厚的学识功底,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全面的基础。

二、素质教育政策的形成和实施过程

1.素质教育政策的形成

我国素质教育政策的基本形成和正式提出大约经历了近7个年头,从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从工作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素质教育的概念和理念,直至国家将“素质教育”正式作为一项政策问题提出。

素质教育政策的起始是1988年第11期的《上海教育》(中学版)刊出一篇评论员文章《素质教育是初中教育的目标》。该文章指出,当时的教育主要任务就是如何全面提高初中毕业生的素质,把素质教育作为初中教育工作的一个基本目标来抓。后来,全国教育界围绕素质教育的这一主题开展大讨论,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于是,一些学校根据自己对素质教育的理解进行了体现素质教育思想观念的单项或综合教学改革试验。

1993年2月,中共中央、 __下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基础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基础工程”,“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在这里虽然没有提及“素质教育”的概念,但是明确提出基础教育要转变“应试教育”倾向,提高全体学生的四个方面的素质。这也就是在中共中央关于教育政策的文件中首次肯定和反映素质教育的思想和观念。

1994年6月17日,中共中央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 __副总理李岚清在会上讲话时指出:“基础教育必须从‘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1994年8月,《中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适应时代的要求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实施素质教育。这是首次在国家正式文件中使用“素质教育”,标志着素质教育成为我国教育政策的一个明确的政策问题。

2.素质教育政策的实施

国家教委于1996年2月在湖南汨罗举行素质教育现场会,介绍、总结和推广地方进行素质教育改革的经验。后来在全国首批建立了10个素质教育试验区,各省市建立了许多省级素质教育试验区。这标志着在我国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性指导下,素质教育改革性试验开始从学校性扩展为区域性的教育改革试验。1996年3月17日,八届全国人大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 __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xx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第一次以政策文件的形式明确和肯定了实施素质教育的政策方向。

国家教委1997年9月在山东省烟台市召开全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经验交流会。会议不仅总结了经验,还对全国实施素质教育作了全面的规划和部署。这就标志着素质教育改革从区域性试验进入了全国性改革的阶段。1997年10月29日,国家教委颁发了《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阐述了实施素质教育的意义,阐释了素质教育的含义和特征,就薄弱学校建设、课程体系、督导评估体系、考试与评价改革、升学考试制度改革、改进德育工作、校长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在全国推进素质教育的一系列政策措施。1998年2月24日, __制定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__于1999年1月13日正式批转并实施。明确指出,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素质教育要从典型示范为主转向整体推进和制度创新为主。1999年6月,中共中央、 __在北京召开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通过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规定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策略。

xx年5月,《 __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扎实推进素质教育,要求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转变教育观念,面向全体学生。xx年7月,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再次提出,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并写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xx-2020年)》,胡锦涛和 __在会上对于这一点均作出强调,要求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于是,我国素质教育政策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政策体系并全面实施。

三、对我国实施素质教育政策的反思

1.增加教育政策对教育问题的灵敏性

从上述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的素质教育政策的确定和形成经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从1988年到1994年的初步形成,再从1996年至今的实施,二十多年的时间。把素质教育作为明确素质教育政策问题是以1994年李岚清在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和《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意见》作为标志的。至1997年,国家教育政策才对素质教育问题进行全面规划,这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出在一定程度上我国教育政策对普遍性的教育问题反映不够灵敏。但是,这种形式的教育政策形成,政策的导向和实施具有很好的社会和群众基础;不过它没有经过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分析,所得出的教育问题不够全面、不够准确、不够具体,有时会出现偏差。因此,我国教育政策应增强对普遍性教育问题反映的灵敏度,注意对问题的选择以便及时明确有关教育问题,发挥教育政策对教育改革的导向作用。

2.加强教育改革理论对实践的指导

我们从其形成过程可以看出,从自发讨论、试验、领导呼吁、政策介入、区域推广、政策全面规划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素质教育的实践都是自发的、区域性的,没有国家教育改革的理论指导和设计,基层的教育管理人员、教师、家长在改革过程中存在着盲目性和很大的困惑;有的还出现一些不该出现的偏差。因此,我国教育政策决策过程中必须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既要人民群众的参与,国家 __的积极提倡与推动,又应该有专家学者对教育政策的研究和论证,把这几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特别要重视和加强教育改革的理论研究和设计工作。

3.提高教育政策实施的有效性

在我国素质教育政策实施过程中,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关于素质教育的政策文件大都强调宏观政策问题和象征性政策问题,缺乏具体操作性的配套政策措施。对成功实施素质教育所需的支持条件没有全面分析,对实施的效果没有进行具体反复的论证,虽具有良好的社会和群众基础,但还存在着国家的整体教育改革政策方案论证和准备不足所产生的不利影响。因此,我国政府应加大力度,加强对素质教育改革的政策支持,尽快完善实施素质教育所需的可操作性的政策措施和完整的素质教育政策系统,加强国家对素质教育改革的理论指导。

__

[1] 袁振国.对峙与融合――20世纪的教育改革.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

[2] 张乐天.教育政策法规的理论与实践.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xx.

[3] 刘复兴.素质教育政策与美国2061计划.教育发展研究,xx.10.

[4] 顾海良.教育体制改革攻坚.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xx.

[5]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文件选编.北京:人民出版社,xx.(付一静)

内容仅供参考

第四篇: 小学素质教育政策失真现象

农村小学素质教育浅论
摘要:推进农村小学教育的变革,自然需要创造诸多的条件,但就农村小学自身而言,却必须立足现实,从眼前做起,以期在环境和条件的改善中,使农村小学的素质教育逐步取得长足的发展。本文对此问题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关键词:农村小学教育;创新;发展
自上世纪末以来,改变应试教育。实行素质教育,作为中国教育最重大的一次变革,已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但在相对闭塞、办学条件较差的农村,素质教育的推行却举步维艰。中国有着广阔的农村教育环境,若想真正实现科教兴国、人才兴国战略,就必须解决农村教育问题。推进农村小学教育的变革。自然需要创造诸多的条件,但就农村小学自身而言,却必须立足现实。从眼前做起,以期在环境和条件的改善中,使农村小学的素质教育逐步取得长足的发展。一、牢固树立素质教育观念,深入把握素质教育内涵
素质教育是我国在实行了多年的应试教育之后,深感应试教育难以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面对世界性的人才竞争。吸取先进国家的教育经验而提出的,它关系着民族的前途、国家的命运。因此,必须从思想深处牢固树立实行素质教育的观念,尽一切力量扎实地把素质教育推向前。在此基础上。还必须深入把握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实质。
所谓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

能力。我们所说的创新是指通过对小学生实施教育和影响,使他们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能够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思想、新事物、新方法。掌握其中蕴含的基本规律,并具备相应的能力,为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这里既包含前所未有的,更包括已有的,但对小学生个体来说是前所未闻、前所未见的。实施创新教育,应先从创新精神人手。以提高创新能力为核心,带动学生整体素质的自主构建和协调发展。因此,应当时刻注意充分发挥小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教学过程成为受教育者不断认识、追求、探索和完善自己的过程,亦即培养他们独立学习、大胆探索、勇于创新能力的过程。这些内容构成了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二、立足农村小学实际,沿着素质教育的基本方向,充分挖掘校内的一切课程资源,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上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现在的中国农村和农村小学在对外开放和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中,已经、正在、而且还会持续地发生变化,关键的问题在于我们是否能够从现在做起,把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和本学校的实际以及可能发生的变化结合起来,然后进行积极的创造性的探索,找到一条适合农村小学推行素质教育的途径,并且在发展变化的情况中不断地完善提高它。从操作层面上说,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一根据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本质要求,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出一套完整的教育教学规范和长远发展方案,以此来指导全校的教育教学行为。这是搞好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前提条件。

(二充分挖掘校内素质教育、创新教育资源,扎实做好每一个环节的教育教学工作。首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管理和与学生的接触中,应时刻心怀素质教育,创造和谐、向上、民主、平等、公正校园,引导小学生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评价的参与,培养小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自主意识。其次,在教学上,要彻底改变应试教育时期只重语数外课程的做法,开齐开足各门课程。要真正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创造和谐、平等、民主、科学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各学科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优秀思想道德内涵、优良心理品质内涵、科学创新精神,深入研究本学科特点,透彻掌握学好本学科的途径和方法,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其三,要建立符合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教育教学评价机制,彻底改变以往的单纯以语数外的成绩评价教育教学的方式,将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本质要求全面纳入评价体系中,同时注意评价主体和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三、将农村小学教育引向广阔的农村社会,使小学生在对农村社会、生产、自然的认知和参与中,把学校教育和社会紧密结合起来在推行农村小学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过程中,应当及早把学生引进广阔的农村社会。在农村,有着丰富的素质教育、创新教育资源。首先,就社会思想、伦理道德、为人处事、心理品质上论,中国农村有和谐融洽的社会关系、宽厚待人的品格、以及在几千年农业文明中形成的勤劳质朴、敢于面对一切灾难、勇于创造的精神;从农村的生产方式上说,先进的生产知识和工具在不断增加,先进

推荐内容

08范文网 https://www.tjltjs08.com

Copyright © 2002-2022 . 08范文网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