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08范文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2教书育人楷模,先进事迹【5篇】

2022教书育人楷模,先进事迹【5篇】

来源:公文范文 时间:2022-11-24 18:00:07 点击: 推荐访问: 先进事迹 先进事迹500字 先进事迹分享心得体会

教书:朝鲜国王下达的一种文书教书:汉语词语,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2020教书育人楷模 先进事迹5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2020教书育人楷模 先进事迹5篇

第一篇: 2020教书育人楷模 先进事迹

全国教书育人“十大楷模”先进事迹

全国教书育人“十大楷模”先进事迹

(一)

“教书育人楷模”姜伯驹:让数学之美走入生活

数学之美,思维之美、理性之美。
  30余年前,描写陈景润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引发了无数人对探索数学未知的向往;
  20余年前,陈省身登高一呼,让国人燃起中国数学走向国际数学前沿的无限期望;
  今天,以姜伯驹为代表的一代数学家致力于数学的推广与普及,执着于数学人才的引领和培养,让数学之美为人所知,引人入胜。
  姜伯驹,让数学从殿堂走入生活,躬耕三尺台、执教五十载,宁静致远、为霞满天。
  矢志不渝——
  “做研究,90%的失败,10%的成功。成功很快就过去了,经常要面对的是失败。”
  “困扰是习以为常的,这是常态。”已迈入古稀之年的姜伯驹,如此谈及在数学领域潜心钻研近60年的感触。
  姜伯驹生于数学世家,其父姜立夫是数学大师陈省身先生早年的老师,姜伯驹16岁考入北京大学,自此,一生与数学结下不解之缘。
  之所以考入北京大学数学方向,是因为父亲的一句话,“不管你念什么,要找有最好的老师的地方。”
   谈及对数学的兴趣,两件往事让姜伯驹记忆犹新。第一件是姜伯驹在一年级第一学期结束后,给自己提出一个问题“如果一个函数是可以积分的话,是不是至少在 一个点上要连续?”这个问题对于三年级以上的数学系学生来说是常识,但对于一年级的姜伯驹来说是个不小的难题,思考的日子是痛苦而幸福的,夙兴夜寐,整整 一个星期,想通了。这件事让姜伯驹进一步萌发了对数学的兴趣,也初步树立了钻研数学的自信。
  第二件事,是三年级,系里对一部分学有余力的同 学,指派教师指导其学年论文。指导姜伯驹的是江泽涵,江泽涵给姜伯驹看了一篇刚发表于一本匈牙利期刊的数学论文,姜伯驹看后发现文章的论证是不对的,告诉 老师,老师起初不相信,后来认可并鼓励他重新论证或推翻其结论,遗憾的是,姜伯驹未能做到,“这件事情告诉我,首先,搞研究不能迷信于前人,哪怕是大家; 其次,数学之研究往往是留有遗憾的。”
  “问题解决不了,就先放下,但不要放弃。”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姜伯驹在一本杂志上发现当年他质疑的结论终被人推翻。就这样,一个问题被姜伯驹惦记了整整30年。
  北大读书期间优异的成绩让姜伯驹毕业后留校任教,他成为了江泽涵先生的助手,开始从事不动点理论的研究。
   上个世纪60年代,刚满25岁的姜伯驹通过研究基本群的一个子群,有效地计算了一类较为广泛的空间的Nielsen数。这一工作迅速引起国际拓扑学界的 关注,重新激活了Nielsen不动点理论。从此学界将这一子群称为“姜群”,把姜群与基本群重合的空间称为“姜空间”,成为了不动点理论中的常用术语。
  “我做数学,是因为这个领域的问题吸引着我。我很少去想,做成了如何,做不成了又如何,我是凭着兴趣在做,同时关注的几个问题中,可能只有一个有了心得,其他的都无进展,这是常态。做成了,高兴是主要的,同行的认可是最好的激励,荣誉是副产品。”姜伯驹说。
  春风化雨——
  “直接告诉答案不是最尽责的,让学生自己搞明白,哪怕是再多给他一个台阶。”
  “我首先是一名教师,其次才搞一些研究。”姜伯驹热爱自己的教师职业,尽管有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陈省身数学奖获得者、华罗庚数学奖获得者等诸多角色,姜伯驹始终珍惜和坚守自己的教师身份。
  北大毕业后,姜伯驹可以选择去中科院数学所等专业研究机构。“如果留在高校,即使学术上时有挫折,起码我能将自己的所学对学生们有所贡献。”姜伯驹最终选择留在北大任教,并从此开始了五十载的执教生涯。
  五十载春风化雨,半世纪桃李满园。
  “直接告诉学生答案最简单,却不是最好的方法。应该让学生自己搞明白,哪怕是再多给一点启发,再多给一个台阶,这样才会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学生自己走上去并在思考中获得成就感。”姜伯驹始终在教学中秉持着这样的理念。
   这样的方法得益于姜伯驹的老师江泽涵先生的启发,在上个世纪60年代,姜伯驹刚刚开始科研工作时,江泽涵先生给他出的问题,他往往很快就能算出来,可是 江泽涵先生总是说看不懂,让姜伯驹回去再论证得透彻一点。如此七八个反复思考的过程,姜伯驹对问题的理解已和当初大大不同,包括“姜群“等很多成果也在反 复思考的过程中逐渐获得。
  姜伯驹讲课严谨认真、循循善诱是有口皆碑的,有学生形容:“姜老师的课堪称完美。”
  姜伯驹的表达叙述非 常讲究,每个概念的来龙去脉都交代得清清楚楚,易于理解,并且经常提出有趣的问题来激发学生思考。姜伯驹一向反对照本宣科,也不相信有万能的教材或教学软 件,他认为教师应该要对教学内容融会贯通,还要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将自己的体会传达给他们。
  “以前有媒体报道我身为院士还亲自为本科生授课、批改作业。这没有什么特殊的,本来就是教师的分内之事。”姜伯驹喜爱善于提出问题的学生,因为提问就代表了思考,他也把解决学生的疑问当作重要的问题来对待。
   在姜伯驹不大的办公室内,最醒目的是墙壁上悬挂的两块大大的黑板,一块被姜伯驹当作备忘录和记事本,上面密密麻麻地记载着近期姜伯驹要看的书、要修改的 论文、要参加的学术会议等;另外一块,就是姜伯驹专门用来和学生讨论问题的。擦了又写满,写满又擦去,那块黑板见证了姜伯驹和学生探讨问题的热烈。
  “始终和年轻人在一起,启发他们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帮助他们成长。”姜伯驹用简单的话语道出了一位德高望重的数学家对年轻人的热爱和期望。
  躬耕不辍——
  “数学不但能够训练出清晰思维,而且能够培养一种独立思考、坚持真理的品格。”
  “最简单的东西,往往也是最本质、最基本的东西,通过对简单的把握,建立思维体系,通过推理,得出的结果往往是惊人的。这就是数学思维,是科学精神。”姜伯驹说。
  “一个邮递员每次送信,要走遍他负责投递的街道,完成任务后回到邮局。问他按怎样的路线走,所有的路程最短?”“故事发生在18世纪的哥尼斯堡城,那里有7座桥,当时那里的居民热衷于一个难题:一个散步者怎样能一次走遍7座桥,每座桥只走过一次,最后回到出发点?”
  这是姜伯驹上世纪60年代利用业余时间写的数学科普小读物《一笔画和邮递路线问题》中的两道题目,有趣且引人思考。
   姜伯驹始终强调数学教育是培养独立思考的基本的一步,数学教育是培养孩子明辨是非的重要环节。他认为,世事纷繁,常常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是非难 断。只有在数学单纯的境域里,一个孩子才敢于理直气壮地对大人说“我是对的,是您错了”,才能做到既不迷信家长也不迷信老师,而是相信逻辑的力量。他认为 这就是为什么所有的现代国家都把数学教育列为基础教育的基石的原因。数学,是培养创新精神的根基,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数学有两个作用,一个是解决前人未能解决的问题,一个是解决现实中其他学科的需求。
   姜伯驹一直强调数学在其他学科及技术领域的应用,他曾在多个场合呼吁,从事数学教育的人不仅要考虑数学本身的发展,还要考虑到国家建设对数学教育的需 求。“数学系不应该只培养数学家”,“数学系要培养一大批懂数学的人,懂数学就是要有数学修养,然后到各行各业中去发挥作用。”
  1995年, 姜伯驹牵头14个院校参加“面向21世纪数学类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的国家项目,并亲自主持了北大数学科学学院的教改工作。通过这个项目,在全国 范围内对数学类专业的教学规范进行了调整,增加弹性,使我国数学课程设置也能适应如统计、金融、软件等社会各新兴行业对数学人才的全方位要求。
   姜伯驹有这样一个心愿,他希望中国的数学发展能够达到这样的境界:自然科学界、工程技术界、生物医学界,以至社会科学界的人都能比较多地了解数学,同 时,很多在数学系受过很好数学训练的人也可以广泛地进入到其他领域去工作。为了这个心愿,今年已73岁的姜伯驹并不“服老”。
  桑榆非晚,为霞满天。姜伯驹,皓首之心,躬耕前行。
  

采访手记
  数学有一种“魔力”,那种“魔力”可以让人在纷繁中宁静下来。
  数学是永恒的,不论何时何地,它都是独立的,它的逻辑力量给人追求真理的勇气。
  数学家与哲学家有共通之处,他们都可以在混沌中寻找到“确定性”,而这种确定性具有方法论的意义。
  这是记者在采访姜伯驹先生的过程中最大的感触。
  “我从不去争取什么,既来之则安之。我也从不与人刻意争辩什么,因为在数学中,是与非,其实很清楚。”这是记者听姜伯驹先生谈得最多的话。
  和姜伯驹先生一席谈,你会体味到“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境界,也会感悟到“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的风范。
  淡泊名利、宁静致远。几年前,记者有幸采访陈省身先生,如今,记者有幸采访到姜伯驹先生,两位数学家给人的感受是有共同之处的。

 

 

(二)

"教书育人楷模"于漪:站上讲台 就是生命在歌唱

在三尺讲台,她慷慨激昂;在评课现场,她睿智而真诚。
  她在基础教育的最前沿不辍耕耘近一个甲子。 她开了近2000节公开课,近50堂公开课被录像、传播,成为半个多世纪以来语文课的经典教案;她坚持真心教学,真爱育人,81岁高龄仍不舍讲台,她的教 育理念和教育实践影响了千千万万的师生。她就是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语文特级教师于漪。
  “站上讲台,就是我的生命在歌唱!”于漪用一生的实践写成这句话。
  真爱育人——
  “课一定要教到学生心中”
  上个世纪80年代初,电视直播于漪的公开课《海燕》。大上海万人空巷,人们纷纷守在电视机前一睹她的师者风采。
  “于老师的语文课就是有魔力,”时隔20多年,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双语学校老师沈一敏记忆犹新:上于老师的课,不是在学习课文,而是在跟高尚的人物谈话,是在文字的灿烂世界中翱翔。
   “学语文就是学做人,伴随语言文字读写听说训练渗透认知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语言文字不是单纯的符号系统,而是一个民族认识世界、阐释世界的意义 体系和价值体系。”这既是于漪几十年语文教学实践的经验总结,也是在语文教学中体现素质教育的一种崭新理念。于漪常说,教课一定要教到学生的心中,要把民 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渗透其中。
  几十年春风化雨,于漪教过各类学生。1975年,她带了全校最乱的一个年级。然而,在于漪眼里,每个孩子都有向善、上进之心。她利用各种机会给孩子们讲理想信念,找同学一个个谈心。1977年,这个年级被评为上海市先进集体,其中两个班的高考录取率达100%。
   浇花要浇根,育人要育心。“教师要热爱学生、了解学生,才能真正触摸到孩子们的心灵。”于漪说,“只有把爱播撒到学生的心中,他们心中才有你的位置。” 在50多年的教育生涯中,于漪曾不顾腹部刚动过手术,背着一名发着高烧的学生走了十几里泥路送到医院,也曾把逃学的孩子一个个找回来上课……
  教学改革——
  “教育方法要随时代改变”
  在教《卖油翁》时,于漪准备了一枚铜钱,当讲到卖油翁“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时,她出示了这枚铜钱。学生边听边看,既领会了“沥”字之妙,又惊叹老翁的绝技。
  从1951年站上讲台,于漪就始终在探索中学语文教学的最佳方法。
  “在教学上从来不重复,即使是同一篇课文反复地教,也是如此。”在教育界,于漪被公认为语文教学改革的形象代言人。
  于漪说,其实自己在教学实践中也在不断反思。她一度认为语文只是一种交际工具,但随着时代发展,她开始思考语文的文化内涵,以及在语文教育中综合培养学生语言能力、道德情操和文化素养的问题。
  1978年,于漪提出“教文育人”的思想,即以“全面发展的人”为培养目标,构建了以“思维训练”为核心的语文教育理论。1996年,她倡导“弘扬人文”的主张,引发了全国范围的语文性质观的反思,促进了语文学科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时代在变化,学生在变化,我们的教育方法也要随着改变。”于漪说,教师对孩子们不要轻易说“不”。“一些老师埋怨现在学生太淡漠,其实他们没有走进学 生的内心。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要灌溉学生们情感这块‘盐碱地’,必须找准切入点。孩子们喜欢周杰伦的歌,我也去认真听,发现他的歌风格独特,歌词也有 文化含量,最主要的是自我陶醉式的演唱适合独生子女的自我倾诉。做教育,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在教学之余,于漪还不断总结探索教学实践的经验。她主编的《现代教师学概论》已成为全国教师职后进修的材料。《于漪文集》六卷本也已出版。
  “活的教育学”——
  “生命和使命结伴同行”
  “不要让题海毁了孩子!”“好好钻研学科的规律,将语文教学与民族精神教育、生命教育无缝焊接,唤醒孩子青春的心灵……”一次教学研讨活动中,于漪字字句句掷地有声,回响在礼堂中每一位老师的耳畔。青年教师们说,于漪就是“活的教育学”。
  “教书除了传授知识、发展智力,最重要的是熏陶思想。老师要站在时代和民族发展的高点上,将平凡的工作和孩子的今天、祖国的明天联系在一起。今天的学生质量,就是明天的国民素质,更是后天的民族竞争力。”于漪常常对青年教师说。
  为了让青年教师尽快成长,她首创了教师与教师的师徒“带教”方法,即组成培养的三级网络——师傅带徒弟、教研组集体培养、组长负责制。
   当老师,于漪始终忙得不亦乐乎。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于漪就开始“带教”全国各地的青年教师。如今,她还在为上海名校长名师培养基地和上海语文学科德 育实训基地带教。除了担任华东师大、首都师大、上海师大、上海大学4所大学的兼职教授,81岁高龄的于漪还义不容辞地担起了培训国家级骨干教师的重任。她 不顾年事已高,风尘仆仆地赶到江苏、浙江等地讲学;她还通过远程教育网,为云南、新疆等地教师讲授她的教育理念、教学经验。
  “我一辈子的生命,和肩负着的历史使命结伴同行。”于漪说,“如果下一辈子还叫我选择职业,我仍然选择这永远光辉灿烂、青枝绿叶的教育事业!”
  采访手记
  曾多次在荧屏上见到于漪的师者风范,9月8日晚,记者终于在北京国谊宾馆和她面对面。对话从语文该怎么教谈起——
  “文章是立体的,教出个性才有感染力。”于漪侃侃而谈,朱自清的《春》生机盎然,像英国的水彩画;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光影质感,是五光十色的油画……记者仿佛置身于她的课堂。
  语文要教什么?教师要干什么?教育要改什么?在同于漪老师的交谈中,记者如沐春风。
  在于漪的心目中,教育是一块永远的圣土。她在这块圣土上以青春的奉献演绎着精彩,以生命的投入创造着美丽,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竭尽全力。
  随行的韩老师告诉记者,于漪从上海出发前半小时还在审定教材。81岁高龄还在担任上海“二期课改”语文新教材审定专家组组长的她,每天要花大量时间在语文教材审定和教学上,干劲一如年轻时。
  “教育的又一个春天到了,我还要继续努力。”有人说,于漪是教育界的“不老传说”。诚然如此!

 

 

(三)

“教书育人楷模”王生英:爱心,坚守山乡三十七载

“党和政府夸奖我,山里乡亲支持我。我没觉得在山里教书是难事儿。”刚获得首届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荣誉、受到胡锦涛总书记接见的山村小学教师王生英这样说。
  从1974年开始走上河南省林州市横水镇卸甲平村小学讲坛,至今已经37年,王生英也由天真烂漫的少女成为年过五旬、满头华发的“老”师。
  “一个‘爱’字,将我拴住了”
  谈起几十年当老师的风风雨雨,王生英乐观开朗:“一个‘爱’字,将我吸引住了、拴住了,让我一直坚守下来。”
   “神圣天使”,王生英用这样的词汇表达自己最初对教师职业的感受和尊重。上小学时的一件事至今让她记忆犹新——有一次不小心,她将李老师的一瓶水踢翻, 在山里,饮用水是非常珍贵的,特别是在以红旗渠闻名的林县(今林州)。王生英惊慌失措,不知如何是好。李老师却微笑着说,没事的,别紧张。
  这件事促使王生英走上讲坛,1974年高中毕业,她就在当地50多人中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民办教师。37年来,她用爱心滋润着山里的孩子。现在一些学生的父母也曾是她的学生。
  王生英教学的第一站是东平自然村。从家到学校,中间隔着一条大河,需要走半个小时的路程。因为她幼年患小儿麻痹落下身体残疾,腿脚不便,摔跤是常有的事。
   1978年6月,连绵大雨下个不停。为了不耽误孩子们的学习,她拖着残疾的腿,冒着风雨,踏着泥泞打滑的山路,挨家挨户到每个学生家里上课、辅导、批改 作业。20多天里,她每天坚持跑遍全村,决不落下一个孩子。乡亲们每当看到她这个样子,都感动得说不出话来,心疼地拉住她的手掉眼泪。
  为了钟爱的教育事业,30多年的教学生活,王生英从来没有误过学生一节课。常年在山间小道上跋涉,她竟能在崎岖的山道行走自如了。
  “承诺了让山区的孩子都能上学,就不能变”
  让山区的孩子都能上学是王生英多年的愿望,她说:“我承诺了让山区的孩子都能上学,就不能变,就要坚持。”
   1986年,王生英自愿到偏僻、艰苦的桃园学校任教。为了改善学校条件,她找来丈夫利用学生放学回家的时间,垒好土墩,修整不平的地面,为孩子们上课解 除了后顾之忧。接着又自己花钱,和丈夫修补教室。丈夫的支持让她感到莫大的幸福和鼓舞。她每天起早贪黑地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经常吃住在学 校,工作到了忘我的程度。她无私的奉献精神,感动着学生,也感染着无数的村民。
  在教学上,王生英坚持重点突破,难点突出,她教学方法灵活,讲课语言简洁清楚,课堂气氛生动活跃。同时注重素质教育,教学生把知识变为能力,把“寓教于乐”、“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等融入到教学实践中。
   卸甲平村学校尽管校舍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她考虑到学生的课余生活还很单调,于是就从自己微薄的工资中拿出3000元钱,购买了学生喜爱的图书, 订了《小学生学习报》等报刊,建成了图书阅览室,让孩子们课余时间有了汲取精神营养的场所,受到了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
  三十多年如一日,历尽艰辛,无悔追求,王生英默默诠释着自己对教师的深刻理解,对学生的深厚挚爱。
  “有付出,才能换来山区面貌的改变”
  为了孩子们读书方便,王生英曾经多年把学校办在自己的家里。她一心想把自己家的房子改造成大一点的教室。
   1989年,因为爱人生病,家里欠了人家一大笔债,而她当时每月只有70元的工资,怎么办?夫妻俩横下一条心,把家里可卖的大豆、玉米、谷子、小麦全拉 出去卖了,盖房的钱还是不够。夫妻俩就到东姚乡李家厂村赊砖瓦。为了解决木材问题,把家里的大小树木全刨出来,又到几十里外的姨父家借了椽子和檩条。在建 房的日日夜夜里,她和爱人一起挖沙、刨石子、搬砖、和泥,不知熬了多少个不眠之夜,终于建成了孩子们日夜盼望的家庭学校。为了学生们的安全,她爱人又想尽 办法,给楼梯走廊焊上了栏杆。
  在以家为校的日子里,王生英一家四口节衣缩食,除了偿还欠下的外债,省下的钱不是给学生购买录音机、磁带,就是 给他们添置学习用品。学生们的衣服脏了她给洗;学生们冷了,她给添加衣服、做棉门帘。孩子们就像生活在自己的家里一样,她就像他们的母亲。为了报恩,学生 和乡亲们常常把家里的米、面、油、鸡蛋送到她家,她把他们的真情留下,把礼物一一退回,因为她办学不图别的,图的就是让孩子们好好学习。
  20年以校为家,10余年以家为校,王生英教过的学生有的升入了大学,有的升入了高中,教学成绩多年在全乡名列前茅,数百名有知识、有文化的毕业生在改变着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这真正应了王生英的话:“有付出,有牺牲,才能换来山区面貌的改变。”
  王生英的付出得到社会的肯定,她曾获全国模范教师称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还光荣地出席了党的十七大。
  她常常对青年教师说,要爱孩子,教会学生怎样做人,教会学生文化知识。
  采访手记
  利用王生英在京参加教师节活动的间隙,记者采访了她。面前的王生英,是那样的普通,半旧的衣着,平常的发型,真诚的笑容,我的第一感觉是:她的学生真幸运!尽管腿脚不便,采访结束时她一定要把我送到电梯口。
  就是这位普通的弱女子,已经在山村默默奉献了37年。37年,对于个体而言,确是漫漫长路。答应了,就坚守,承诺了,就不变。兑现一事并不难,兑现一时也不难,而她辛勤地坚持37年为社会培育人才。王生英身上闪现着不普通的精神。
  这精神是无言的挚爱。王生英真诚地爱着一茬又一茬的学生,正是因为爱,崎岖的山路、艰苦的生活,都不再是困难;正是因为爱,说起自己的教学生涯,她满脸的幸福。
  公与私,在她那里处理得也令人敬佩。以校为家,以家为校,这位表面普通的弱女子其实是伟岸的,高大的。

 

     

(四)

"教书育人楷模"徐英杰:职业教育最适合我!

天津职教系统最年轻的高级教师,教育部计算机设备配置与规划的特聘专家,全国职教技能大赛优秀指导教师,此次全国教书育人楷模10位获奖教师中唯一的一位来自职业院校的教师……
  见到天津市电子计算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高级教师徐英杰时,记者有些意外,身上有如此之多光环的他还不到40岁。“职业教育最适合我!”他对职业教育的热爱更令人感动。

  生于教师之家的徐英杰,1993年从天津师范大学物理专业毕业后,面对众多岗位,他却选择了天津市电子计算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十几年来,虽然不断有网络公司高薪聘请,但他一直执著而辛勤地耕耘在职业教育这片土地上。
  学生喜欢的“知心哥哥”
  在朝夕相处中,学生们把徐英杰当成“知心哥哥”,不论是学习上的难题,还是生活中的困惑,都“愿意和徐老师聊聊”。
   徐英杰教过这样一个女生,平时不喜欢学习,在班里以“大姐”自居,动辄对同学吆三喝四。问及原因,她说:“老师你不用管我,我什么都学不会,我就是一个 ‘笨蛋’!”这句话让徐英杰很震惊。通过观察,他发现这名女生打字非常快,就鼓励她发挥这个特长。通过刻苦练习,她的打字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久违的自信 回到了她的脸上,对同学再也不暴力相向。
  在徐英杰的眼里没有“差生”的概念。他说,学生不能以好坏区分,学习困难的学生往往观察和实践能力很突出。要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爱每一个学生,用心发现他们的长处,耐心施教,就一定能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找回成就感。
  17年来,一大批学生在他的精心培育下,成为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的高手和IT行业的骨干。他教过的学生,遇事也都喜欢和徐老师聊聊,因为他们都把他当成了朋友、兄长。他真正走入学生的内心,成为学生离不开的良师益友。
  课堂教学的“徐琢磨”
   中职二年级“模拟电子技术”是一门理论课,很多学生觉得它太枯燥。经过反复思考,徐英杰在第一节课上提出:“想不想知道收音机是如何工作的?能不能自己 动手制作一个收音机?”一下子就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整个学期中,学生边学习边制作,在不知不觉中就掌握了枯燥的理论知识,学习成了一件快乐的事。
   这是徐英杰教学的一个特色。由于善于思考,师生们送给他一个亲切的绰号:“徐琢磨”。经过17年长期的“琢磨”,徐英杰的教学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 格:善于创造性地选择与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课堂教学具有灵活性、综合性,专业实训具有开放性、实践性。学生们说,徐老师的课是最棒的!
  针对不同学生的知识水平,徐英杰灵活组织教材,通过对教材的剖析,将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增删,重新组合,使其形成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因到果的教学过程,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同一门课程,在不同学期、不同年级甚至不同班级,他讲课的侧重点都有所不同。例如,在“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中,有些班他侧重于原理的讲解,因为这个班的学生好问“为什么”;有些班他侧重于实践指导,因为这个班的学生好问“怎么做”。
   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教学方法,徐英杰采用最先进的教育技术。比如在“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中,他专门制作一个课件,运用“虚拟现实”技术,让学生 在计算机上练习主板部件的安装和设置,这样既为学校节省了实习的费用,又使学生实践了操作技巧。在期末考核中,使用课件的学生对该知识的掌握率达到了 100%。
  职教领域的“一面旗”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职校学生的重要学习任务。在教学中,徐英杰因材施教,对基础较好的学生,着重培养他们掌握学习的方法,鼓励他们学习更多的知识进行创新探索。
  一名学生喜欢网游,对理论知识缺乏兴趣。徐英杰没有批评他,反而在帮他“过关”时,引导他对计算机知识的兴趣。发现他有制作小游戏的想法,就教他编程,给他动手的机会,同时让他认识到“没有扎实理论基础,游戏也编不好”。
   “职业教育与基础教育在教学上是存在差别的,要注重以实践带教学。”职业学校学生的实践技能高低,关系到他们的就业前途。如何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是徐英 杰经常“琢磨”的问题。他提出以用人单位要求为目标,倒排课程的思路,组建实验班,将并行授课方式改为串行模块化授课方式,并组织科研人员先后编写了多门 实训课教材。这种模块化授课方式得到了用人单位的一致认可,这也使得毕业生的签约率大幅提高。
  徐英杰常常运用计算机各种相关技术,指导学生动 手实践。学校的计算机设备从来不用送出去维修,学校新机房的建设都是由他带领学生完成的,学校的网络系统由学生参与维护。至今他已为学校节省了数十万元的 费用。他教过的毕业生不少成为用人单位抢手的人才。2008年,他指导学生成立“修罗数字媒体工作室”,担负起学校的各种会议、活动的支持工作,还对外承 接项目,指导学生走上自主创业之路。

“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大赛”。作为一名专业授课教师和职业技能大赛指导教师,徐英杰精心钻研竞赛项 目,组织学生全员参与。近三年来,在他指导下,计算机职专学生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先后获得3个一等奖、3个二等奖,徐英杰也被评为优秀指导教 师。如今,徐英杰已成为天津计算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的一个品牌、一面旗帜。
  采访手记
  “你为什么选择到中职任教?”之前查阅过徐英杰的履历:1993年以优异成绩大学毕业却选择去中职。见到徐英杰,记者首先抛出了疑问。
  “我热爱职业教育!”面对记者的提问,徐英杰言语朴实干脆。他说,因为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千万产业大军,是人才金字塔最稳定的基石。职业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掌握一技之长。“我喜欢琢磨新东西,并在第一时间教给学生,紧跟时代脚步的职业教育最适合我。”
  正是对职业教育的热爱,徐英杰在实践中不断地琢磨,创新教学方法,以实践带教学。这些方面恰恰抓住了职业教育的特点,徐英杰老师的课堂因此格外受人欢迎。
  新世纪以来,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在前不久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更有了明确的方向。我们相信,有这样一批可敬可亲的职教老师,我国职业教育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五)

"教书育人楷模"普琼:让"生命禁区的禁区"充满读书声

仲巴县位于西藏的西南部,在日喀则地区18个县市中海拔最高。因为海拔高,高寒缺氧、自然灾害频繁,被当地人称作“生命的禁区”。

  在仲巴县所有的小学中,仁多乡完小海拔最高。5000多米的海拔,恶劣的气候,艰苦的条件,使得仁多乡有了“生命禁区的禁区”的称号。

  就是在这“生命禁区的禁区”,普琼,仁多乡完小校长,一个人坚守高原讲台,整整7年。

  全能的“一把手”

  2003年,在康马县小学任教的普琼调任仁多乡完小校长。

  刚到仁多乡完小时,学校只有3名代课老师和2名专业老师,远远满足不了6个班4门课的教学任务。普琼主动要求接下了一个班的藏文课和另一个班的数学课。备课、上课、听课、测试、批改作业、辅导学生,他一丝不苟。

  在这片“生命禁区的禁区”,普琼把他的整颗心献给了学生,他生活的一切和学 校、学生紧紧地连接在一起。课间,他和学生们一起唱歌、打球、做游戏。夜里,他在学生宿舍查铺,轻轻地给孩子们掖好踢掉的被子。学校放假,他亲手将最后一 个学生送走,自己守着空荡荡的校园不离开。

  因为地处牧区,各家各户住得十分分散,为了方便上学,学生一个学期回家一次,吃、穿、住等一切事项全由学校统一负责。

  仁多乡的气温常年偏低,到了冬天学生们常常被冻得手脚发麻,根本握不住笔。“每当看见有学生因为穿不暖和,冻得直发抖时,我心里就特别难受。”每学期普琼都会自己出钱,给家里条件困难的孩子买些御寒的衣物。

  普琼说,早已记不清楚这么多年,花过多少钱、为多少名学生买过东西了。“我也是为人父母的人,哪忍心眼看着我的学生、我的孩子们受冻呢?”

  一个都不能少

  “刚到仁多乡时,家长让孩子进学校接受教育的积极性并不高。学生请假或者逃学回家放牧的事情时常发生。”因此,“控辍保学”,让每个适学儿童都能走进学校,是当时学校工作的主要内容。

  一个人连夜步行几公里的崎岖山路追赶逃学回家的学生,露宿草地、挨饿受冻对普琼来说早已成了家常便饭。

  为了用最直观的事例说服固执的家长,身边随处可见的食品包装袋成了普琼最常用 的道具。每每遇到态度坚决的家长,普琼就会拿起一个包装袋,指着印有“生产日期”、“保质期”的字样考家长,自是把不识字的家长考得一头雾水。听过普琼解 释这些词义,恍然大悟的家长也痛快地同意把孩子送回学校。

  每逢学校放假,家长来接孩子回家时,普琼会再三叮嘱,以保证开学时家长能把学 生按时送回来。新学年开学前,普琼会拿着县教育局统计的当地适学儿童名单,挨家挨户上门做动员。仁多乡的几个村分布零散,而且相距较远,去村里“劝学”、 “保学”,一趟就要花上几天时间。几年来,为了不让一个仁多乡的孩子辍学,普琼几乎没有休过一次完整的寒暑假,回家看看父母的机会,更是少之又少。

  超负荷的工作,不规律的作息,使得34岁的他身患多种疾病。2008年,普琼患上了肾结石,县教育局给他批了两个月的假。可手术后不到一个月,他就回到了学校。他说:“我放心不下学校,放心不下孩子们。”

  经过普琼和学校老师几年的努力,仁多乡完小在仲巴县所有乡镇小学中,适学儿童入学率最高、巩固率最好。2006年就已经基本完成了“控辍保学”的任务。今年开学时,更因为报名人数超过计划招收的60人,又多开了一个班,入学率达到100%。

  普琼说:“这几年学生不上学的事已经很少发生了,父母都愿意送孩子来学校读书了。”话语间,不禁流露出些许的自豪。

  要尽一切努力

  几排平房,一块黑板,一根粉笔,几把尺子,几乎是仁多乡完小所有的教学资源。为了让孩子们享受到现代化教育手段带来的便利,提高教学质量,几年前普琼自费给学校添置了一台电脑,供全校老师使用。

  为提高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普琼要求在每个班上开展“班干部轮换制”。“上课 喜欢调皮捣蛋的学生,让他当纪律委员;功课总是掉队的学生,就当学习委员……”在这个规定的激励下,原本不守纪律的学生渐渐地开始自觉维持班里秩序,原本 学习跟不上的孩子,考试成绩也一点点地有了提高。

  仁多乡完小率先建立起健全的教学奖惩制度、严格的教职工考勤制度、适合牧区学校的辍学生追回制度,以及完善的后勤和三包管理制度。普琼的努力,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认可。学校连续三年来被仲巴县评为教学管理先进学校。

  “我是一名老师,教书育人就是我的工作。仁多乡是苦,可自打到了仁多的那天起,我就从没想过离开。”普琼,这个年轻的教师,这个普通的小学校长,用他的行动,履行着对“教师”这份职业的承诺,让朗朗的读书声回荡在“生命禁区的禁区”。

  采访手记

  采访普琼的过程,对记者来说无疑像是一场艰难的探秘。

  这个坐在记者面前不停扯弄手里纸片的藏族小伙,有着出人意料的害羞和腼腆。对于各种问题,他更多的时候只是用安静的笑来回应。他的寡言少语,很难看得出“堂堂一校之长”的影子。

  聊起他的工作、生活,他的回答仅仅是几个字或者几个词。在他看来,他是一名教师,所以一切都是那么普通、那么理所当然、那么“不值得一讲”。

  而正是因为这份“其实没什么”“都是应该的”的朴素情感和对教师职业的热爱,让他无怨无悔地在仁多这片令世人敬仰、甚至敬畏的“生命禁区”扎根执鞭。

 

 

(六)

“教书育人楷模”石雪晖:“葡萄教授”

9月8日晚,教育部会同有关中央新闻单位联合举办的“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评选揭晓。湖南农业大学石雪晖教授从96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跻身“全国教书育人楷模”。
  “葡萄110”
   与新中国同龄的石雪晖是湖南农业大学植物科技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她的学术专长是研究葡萄,老师和同学们亲切地称她“葡萄教授”。而在农民朋友眼里, 她是葡萄种植户的“守护神”,无论谁家遇到什么难题,首先会想到向她请教。而石雪晖不管多忙,对农民朋友的困难总是有问必复、有信必回。久而久之,她成为 远近闻名的“葡萄110”。

9月10日上午,石雪晖和几位获奖教师应邀到光明日报社参加交流活动,她在路上还接到湖南省宁乡县金洲乡关山村葡萄种植户王浪飞打来的咨询电话。石雪晖在电话中耐心地告诉对方如何施肥、枝蔓怎么处理,一口气讲了十几分钟,直到对方满意地挂了电话。
  30多年来,石雪晖热心为“三农”服务,足迹遍及全省50多个县市,为农民科技致富作出贡献,曾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标兵、湖南省高校教学名师等荣誉称号。
  “南方吐鲁番”
   在湖南澧县,石雪晖的学生王先荣是远近闻名的“葡萄大王”。他牵头组织的湖南农康葡萄专业合作社有社员1073户,遍及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等省,种 植户每亩葡萄能赚1万多元。王先荣光荣当选为中共十七大代表,并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农村优秀实用人才等殊荣。在他看来,他的成功离不开石老师的帮助, 他们在南方数省推广种植的欧亚种葡萄(提子),就是由石老师选种培育成功的。他说,石老师为人师表,平时大家喜欢喊她“石妈妈”。
  王先荣说, 上世纪90年代初,巨峰葡萄每斤只能卖8角到一元钱。他在广州、深圳的超市发现,一种叫“提子”的进口葡萄每斤能卖到20多元。他萌发了引种“提子”的想 法,家里人都反对,因为南方多雨、潮湿,不易成功。但石老师对此表示支持,她查阅大量资料,制订了科学的技术路线,创新性地建立了欧亚种葡萄的避雨栽培模 式,开展了大量的品种引进工作,先后引入240多个品种,选育出20多个适宜南方栽培的品种。
  如今,“南方提子”被广泛种植,价格也降到每斤4元至6元。湖南澧县的葡萄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现种植面积达到2.4万亩,年产值超过2亿元,堪称“南方吐鲁番”。而湖南全省推广种植欧亚种葡萄达40万亩,南方数省种植面积超过100万亩。
  “科技特派员”
   石雪晖从教34年,一直承担着本科、硕士、博士三个层次9门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无论哪个层次的课程,她都求精、求实、求深,探索出一套让学生自学课 程、备课试讲、老师全程引导、课后评析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她还常说:“我们不能光在课堂上栽果树,要栽到农村去;成果不能只写在论文里,要装进农民的口袋 里!”
  一些种植户常因各种原因导致葡萄主梢未挂果而绝收,石雪晖有针对性地开展“葡萄负梢挂果研究”,成功解决了前茬未挂果的问题。2008年8月15日,著名科学家袁隆平来到石雪晖的试验基地,高兴地说:“这与我们的‘再生稻’有异曲同工之妙啊!”
   通常,葡萄只能在7月前后收获一季,到8月初就罢园了。葡萄在高峰期上市,也很难卖出好价钱。通过冷藏等措施,葡萄也能储存一段时间,但毕竟不新鲜。于 是,石雪晖带领课题组又开始新的研究。王先荣告诉记者,他们种植的葡萄可望实现6月到11月,每个月都有新鲜葡萄上市。
  2007年4月,石雪 晖又受聘担任宁乡县金洲乡关山村的“科技特派员”,帮助村里做现代农业观光园建设规划。石雪晖用自己的科研成果和技术让成千上万的农民富裕起来了,她自己 喜爱的交通工具仍是那辆旧单车。湖南农大的学生把石老师的事迹编成校园音乐剧《葡萄教授》,届届相传,成为同学们心中珍贵的记忆。
  采访手记
   9月10日下午,石雪晖在教育部参加完全国教书育人楷模颁奖大会后就提前离京返回长沙了。石老师说,从9月13日起,她一连四天晚上都要给全校同学上 “葡萄与葡萄酒文化”公选课,耽误不得;而且,自己来北京开会,一岁多的小外孙好几天不见外婆会想自己的……从教育部赶往机场途中,记者在车上“争分夺 秒”与石教授畅聊,也近距离感受到“石妈妈”对学生博大的情、对亲人深沉的爱。
  “事业上的好伙伴,学业上的引路人,生活中的好妈妈”,这是熟 悉石雪晖教授的人对她为人师表发自内心的评价。“当一个老师很容易,当一个好老师很难”,石雪晖说,她从教30多年,也许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努力让自己 的教学、科研工作与生产实际相结合。这是湖南农大石雪晖教授的成功之道,也是我国高校的使命所在。

 

 

(七)

"教书育人楷模"吴邵萍:用爱浇灌幼教苗圃

课堂上,她是方法独特、机敏智慧的魅力教师。
  管理中,她是善解人意、和员工交心的好领导。
  科研上,她是废寝忘食、孜孜不倦的“拼命三郎”。
  吴邵萍,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附属幼儿园园长。27年,她用爱浇灌着幼教苗圃,用爱支撑起幼教事业。
  再微小的细节都不能忽略
  吴邵萍的衣兜里,总是揣着一沓纸巾。“幼儿园的孩子太小,不懂得照料自己,嘴边常挂着吃饭时留下的米粒、菜渣。天冷时孩子容易着凉,鼻涕老是流个不停。兜里放上些纸,走到哪就能帮孩子擦到哪。”

跟孩子在一起的时间长了,养成的工作习惯还不止这一个:帮孩子整理翻起的领子、袖口,掖好露出的衣角……孩子 爱跑,吴邵萍就一个一个紧跟着追;孩子爱动,吴邵萍就一次又一次不厌其烦地整理。她还特别叮嘱园里的老师,“孩子的事没有小事,再微小的细节,我们做老师 的都不能忽略。”
  容不下孩子落单,听不得孩子哭,也是吴邵萍的工作习惯。一次见到其他孩子都在教室外面做游戏,只有一名小班的男孩子坐在角落 里,哭闹着找妈妈,任谁也哄不住。吴邵萍赶紧上前,拉起孩子。“走,咱们跟小朋友一起玩去。”“不要!”孩子挣开吴邵萍,哭得更凶。“那听老师给你讲个故 事好不好?”听着吴邵萍绘声绘色地讲着故事,孩子渐渐止住了哭泣。
  在吴邵萍看来,对孩子的爱很简单,“爱孩子,就是他哭的时候,你懂得安慰他;他遇到困难时,你乐于陪他一起面对;他难过时,你愿意抱一抱他。”
  不断学习才能干得更出色
  1983年刚参加工作时,吴邵萍只有中师学历,“继续上学,多读些书”是她最大的愿望。得知市里要举行成人自考,吴邵萍第一个报了名。“我不是不想当幼师了,而是想当一个好幼师。多读点书,开阔眼界,丰富学识,从而让我在岗位上工作更科学,更高效。”她说。
  为了不影响正常工作,吴邵萍利用晚上和周末的时间上课、学习。常常是饭也顾不上吃,下了班就骑车赶往上课地点。就这样,从大专到本科,再到研究生课程班,27年里,她一步一个脚印。
   为了全面提升幼教方法,她还自加压力,自定读书计划:每月读10本杂志、每季读完1—2本理论书籍。一年暑假,吴邵萍借来了一本教育心理学大师皮亚杰研 究儿童早教问题的专著,“薄薄的一册书,竟然怎么也读不懂。”于是她决定抄书,为了弄懂、吃透书里的内容,她边抄边读,还边在笔记本上标上各色的注解、记 号。南京的夏天酷热难耐,可怀有身孕的吴邵萍一坐就是一个假期。
  多年来,吴邵萍收集整理的30本资料册和多本学习笔记,已经塞满了她的三层书柜。
  吴邵萍说,“不断学习,才能站在更高的层次看幼儿教育,踏实钻研,才能把幼儿教育的全貌看得更清楚,干得更出色。”
  为年轻教师搭建更大舞台
  在吴邵萍感染下,园里的老师们也产生了深入探讨教学方法的热情。
  为了给园里的36位老师提供广泛的交流平台,吴邵萍从南京师范大学、东南大学、江苏省社科院等教育科研单位,请来多位专家作为幼儿园的常驻专家,对老师的教学进行研究、点评和指导。
  为了帮助新老师在最短的时间里掌握教学要领,吴邵萍特意制定了“两教一保”的搭班制度:每两位老教师带一名新老师。“失败了不要紧,还有这么多老师、专家一起来帮忙。你们应该感到幸运,而不是退缩。”吴邵萍经常这样鼓励年轻教师。
  宽容,耐心,互助,在“师傅带徒弟”式的培养下,年轻老师不仅快速积累了经验,也渐渐融入到创新教学的探索中。
  因为教学成绩突出,吴邵萍经常被邀请去全国上示范课。但渐渐地,再有人邀请她时,她都婉言谢绝,“请我的老师们去吧,舞台应该更多地留给园里的年轻老师。”在吴邵萍的悉心栽培下,许多老师都成长为学科带头人。
   走过27年的幼教生涯,吴邵萍坦言,随着社会家庭结构的多元,单亲家庭、再婚家庭、三代家庭增多,如今的幼教环境和内容,较以前有了很大的差异。“我们 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也要随之而变,这是我们努力研究的新课题。当然,无论时代怎样变化,对于幼教事业来说,有两点是永远不会变的,一是对孩子的爱,一是对本 职工作的爱。”
  采访手记
  和吴老师接触的最大感受,是吴老师似乎有种特殊的魅力,让人不由自主地想和她亲近。
  她有着幼儿教师特有的亲和力,微笑自始至终挂在脸上。她也有着如孩子般天真的神情,讲起孩子的可爱,她兴奋地起身模仿,讲起工作中的小插曲,她仰头大笑。
  记者不由在想,究竟是什么让教师这个职业受人尊敬、令人感动?
  是对工作一丝不苟的劲头?是对教学不懈钻研的激情?我想,最重要的,应该是他们对孩子、对学生最朴素的爱。正是这份持久的爱,才能换来心与心的贴近,才能支撑起所有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执着不渝。(赵婀娜 刘思思)

 

 

(八)

"教书育人楷模"任维鼎 大山一样的深情

山窝窝里的三尺讲台上,他鞠躬尽瘁,一站就是21年,成为山区的教学能手;
  地震面前,他奋不顾身,先人后己,成为抗震救灾的先进个人。
  他,就是四川省平武县南坝中学教师任维鼎,对学生,他有着大山一样的深情。

  “我想让孩子们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成长”
  1989年,任维鼎从四川省江油师范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平武县坝子乡金宝小学,那时他刚刚19岁。
  很多同事忍受不了山区艰苦而清贫的生活,一个又一个地离开,但是,任维鼎坚持了下来,并不断通过自考来提高自己。他先后在平武的一所村小、一所完小教书。专科毕业后,任维鼎也没有离开那山窝窝,先是在响岩中学任教8年,后又调往南坝中学担任语文教师。
  任维鼎的教学水平远近闻名,任教班级的语文成绩总是年级第一名。讲课时,他会有意穿插很多幽默的小故事,深入浅出地让学生明白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作为班主任,他的管理方法很民主,很多事放开手让学生去做,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带出了学校“最民主的班级”。
  任维鼎不仅课上得好,跟学生玩得也很好。课余时间,他经常和学生一起打打篮球、乒乓球,走走跳棋、围棋。“我想让孩子们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成长。学生跟我很合得来,认为我很真诚。”他说。
  “我不后悔,女儿也从没埋怨过我”
   2008年5月12日中午,任维鼎正在操场准备组织本班学生参加下午的体育测试。突然间地动山摇,地震来了!他立即奔向宿舍楼,与校长及值日教师一起组 织学生迅速向操场疏散。把大部队安顿好以后,他又突然想起南教学楼三楼供电房还住着班上3名学生,立马奋不顾身地奔向废墟。
  “莫慌!镇定!老 师一定救你们出来!”他大声呼喊被压在废墟下的学生。几位勇敢的教师和农民听到他的呼救,也赶上来协助。没有工具,他们就用双手拼命地刨,终于把3名学生 安全地救了出来。“平房的废墟中还有两个特岗教师!”不知是谁喊了一句。任维鼎再一次冲入废墟之中,和其他几位教师一起,奋力扒开废墟中的断瓦残砖,争分 夺秒地将困在碎砖下的两位教师救出来。

  忙完这些,任维鼎才想起在南坝小学读书的女儿。当他赶到时,南坝小学早已完全倒塌,女儿任铌被 压在乱砖断板中。听到爸爸的声音,任铌第一句话就是“爸爸,我的腿废了”。“你的命重要,还是腿重要?”“命重要。”“那就不要说话了,喊你的时候你再答 应。”这是父女俩当时斩钉截铁的对话。在大家的努力下,任铌终于得救了。
  “我不后悔,女儿也从没埋怨过我。”任维鼎说。
  “这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责任”
  平日里,任维鼎总是勇挑重担,样样工作抢在先。没事的时候在学校里转一转,什么地方需要他,他都会鼎力相助,同事们亲切地叫他“鼎哥”。领导眼里,他是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学生眼里,他上课幽默,充满激情,深受大家喜爱。
  “既然干了这一行,就应该认认真真工作,对得起每个学生,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怀揣着这样朴素的想法,任维鼎在山区教师岗位上一待就是21年。
  到北京领奖时,通过和其他教书育人楷模交流,任维鼎觉得,“山区老师还应该进一步参加培训,提高从业能力和整体素质,我愿意做个带头人”。新学期他被任命为教务主任,他说“我一定会尽力做好”。
  “获得‘教书育人楷模’称号,这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责任,今后我肯定会更加努力。”任维鼎的话总是这样朴实无华,时刻让人感受到他那颗赤子之心。
  采访手记
  “我做的仅仅是本职工作,很平凡,没什么。”这是任维鼎一再强调的一句话。采访他,我们感受到了成千上万这样默默奉献、值得敬重的人民教师。
   “我认为我最大的魅力是真诚吧。”说到魅力,任维鼎不好意思地笑了。的确,他真挚朴实的话都是从心坎里流淌出来的。不过除了真诚,记者觉得他至少还有幽 默。问他来北京的感受,他开口就说:“一上车就可以睡觉了,放心睡,至少能睡半小时。再近的地方,一眼看得见,走过去也要半小时。”这就是他对待生活的态 度,乐观而爽朗,单纯而执着。

 

 

(九)

“教书育人楷模”汪金权 坚守大别山

放弃令人羡慕的名校工作,23年“蜗居”山区中学教书育人;身处清贫,却甘之如饴,并长年资助困难学生……
  他就是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湖北省蕲春县第四中学高级教师汪金权。
  义无反顾——
  放弃名校扎根山乡23年
  汪金权出生于1963年,在大别山区长大,自幼家中十分贫穷,全靠乡亲资助才完成学业。
  在艰难之中发奋求学,汪金权成为全村的第一个大学生。1987年,从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他被分配到有名的黄冈中学。当时,听闻恩师一句“农村学校留不住好老师”的感叹,汪金权主动离开黄冈中学,淡然回到远离都市的山村学校——蕲春四中。
  谈起当年的想法,他说:“我是从山区走出来的,当时看到四中很需要老师,为了支持山区教育,就义无反顾地到最偏远的学校来了。”
  然而,这一待就是23年。23年里,该校从最初8个班级、10余名老师和几排平房,发展到今天30多个班级,100多名老师,并初步建成了现代化的教学设施。以前每年仅有数人考上大学,如今每年有数百名。

  真爱育人——
  学生成才是我最大的骄傲
  “20多年有什么?破布鞋,掉色西装。20多年有什么?米饭馒头酸菜汤。20多年有什么?每每工作到深夜。不,其实你很‘富有’,天下桃李尽芬芳。”他的学生曾令信这样描绘自己的汪老师。
  对学生的爱,是汪金权教学生涯里最动人的章节。汪老师来四中后不久,就开始当班主任。1989年春季开学,汪老师发现有些学生因家贫没来。他一家家去劝家长:“让伢们去上学,学费我先垫着。”
  有的学生没钱吃饭了,汪老师也几十上百元的给。上世纪90年代初,他月工资仅百余元,因帮助学生,常自己借钱吃饭。20多年来,汪老师每年都要帮一二十名学生垫学费或生活费,至今累计数百人,总数累计超过10万元。
  爱心接力——
  让山区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
  今年5月1日,蕲春四中迎来了一群特殊的客人——华中师范大学83级部分校友。他们放弃休假,来到大山深处的学校,只为捐出3万元启动资金,并计划每年再注入10万元,在四中设立一个“金权基金”,用于资助该校贫困学子。
  “我在贫困之中长大,知道这里的孩子求学是多么不易。”汪金权说,“所以我希望更多的人关注农村学生的教育问题,让在偏远地区的孩子们都能享受到正常的教育。”
  汪金权老师的事迹,感召更多的大学毕业生选择基层、扎根基层。据了解,今年有340所高校的近万名本科毕业生报名湖北省资教行动,与湖北省84个县级教育局双向选择,目前已有4006名毕业生签约成为农村任教的资教生。
  采访手记
  记者第一眼看到汪金权老师时,非常吃惊——年仅47岁的他,已是满头白发。然而,交谈中他的脸上总是挂着一种安然、浅淡的微笑。
  “我对当初的选择毫不后悔,我在这里实现了人生的追求。”名为“金权”的汪老师淡泊名利,始终安守着内心的那份纯净,默默跋涉在教书育人道路上。
  与之面对面,记者看到了一个安贫乐道、甘为人梯的“陋室师尊”。

 

 

(十)

“教书育人楷模”黄金莲 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19年前,一纸调令,没有犹豫,她走上了特教岗位;19年中,几度风雨,百折不挠,她与孩子们相伴左右、不离不弃;19年后,累累硕果,灼灼其华,她成为众人心目中的“校长妈妈”。
  她,就是福建省三明特殊教育学校校长黄金莲。
  荒山上的宏图大计——
  “我热爱这项可以创造奇迹的工作”
  “当时三明市没有特教学校,三明的聋生、盲生都要到200公里外的福州、古田等地上学,而且每年只有两三个名额。想想这些孩子,你说我能不去吗?”1991年,已经在梅列区洋溪学区当了8年校长的黄金莲,在接到调令的第三天就到三明教育局报到了。
   坐落在麒麟山上的三明市特殊教育学校在当时还是一片长满野草的荒山,牛羊来这里吃草,不时有蛇从草间游过。为了让学校尽快建起来,黄金莲每天早晨6点起 床,赶第一趟班车,下了车再走半小时山路,一个人开始了奋战。教育局、市政府,她每天上山、下山好几个来回,一个月走坏一双鞋。
  “讨钱校长”是许多人对黄金莲的“爱称”,学校要发展,黄金莲得经常到各个部门“讨经费”。
  特殊儿童的“校长妈妈”——
  “孩子们离不开我”
  对三明市特殊教育学校的孩子们来说,每一次放假并不开心,因为放假就意味着要离开“校长妈妈”。
   平日里,这些残疾儿童吃住都在学校。与健康儿童相比,这些孩子是非观念较差,爱跑爱闹,容易生气,爱发脾气,对他们的教育需要更多的爱心和细心。每逢遇 到孩子们晚上想家哭闹、生病或者从学校偷跑,黄金莲和老师们就得忙活到半夜。“学生就是我们的孩子”,正是这样无微不至的关怀让学校成了这些儿童的家,黄 金莲也成了他们共同的妈妈。
  “一个人,肢体可以残疾,但是,心不可以残疾。只要我们都给他们一点帮助,他们就会有希望。”1995年8月,黄 金莲在招生过程中了解到一名叫江华的盲童,因为家境贫寒,后妈虐待,只好上街乞讨。当天,黄金莲就赶到他家,让他免费上学。入学后,这个孩子性格孤僻,郁 郁寡欢,黄金莲就经常找他谈心,帮他树立自信。在老师的帮助下,他用6年时间学完了所有课程,于2001年考入河南中医学院,现在成为了市残联的按摩老 师。他在给黄金莲的信中写道:“校长妈妈,是您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我永远不会忘记您……”
  大爱铸伟业,深情结硕果。目前,三明市特殊教育学校已送走的10届毕业生中,有19人考入大中专院校,其余毕业生全部就业,有的还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每当这些毕业的学生结婚时,他们定会携着新婚的爱人来看望黄金莲和老师们。
  舍小家为大家——
  “学校就是我的家”
  “亲爱的妈妈:当您看到这封信的时候,我已经踏上了去往福州的列车。亲爱的妈妈,您是个好妈妈,我知道您事业心很强,一定是到乡下招生赶不上车,要不您一定会赶回来送我的,对吗?妈妈,我现在真的很想您啊,我多想在走之前再看看您,再抱抱您……您的儿子:小勇。”
  这是1991年12月15日黄金莲的独子入伍前留给她的一封信。儿子走时,她正在泰宁招生,没赶上送儿子,为此,她整整内疚了19年。
  “疲惫时,看到儿子的信就又有了动力。”说这些话时,黄金莲忍不住泪湿眼眶。
  黄金莲几乎把所有的精力和时间都献给了学校这个大家庭。为了更好地管理、照看学校的特殊孩子,她和爱人一直坚持住在学校里。对自己的家人,黄金莲常常有种愧疚感,可她实在放不下学校里那群喊她“校长妈妈”的残疾孩子。
   这次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表彰,北京之后的下一站是上海世博园。“我不能去上海看世博了,13号新生入学,我得回去。除了聋哑生及盲生,今年我们又招了智障 高中班,加上12名智障生,我们要有220个孩子了。”说到学校和她的孩子们,黄金莲神采飞扬,“我会用我毕生的精力,去关爱残疾学生的健康成长!”
  采访手记

一根麻花辫从脑后绕到胸前,发梢束着一朵头花,这是黄金莲几十年不变的装扮。不管是在孩子们中间,还是国家领导人接见,她都坦然不迫,笑容明媚。她身边的人这么评价她:用心做事、用心做好事、用心做好于他人有益的事,才会有如此的恬淡和从容。
  大爱无形、大音希声。黄金莲经常说,“这都是些平凡的事,谁都能做好”。但是,想想看,在这样艰苦的工作岗位,又有几个人能如她一样不惜用尽全部心血?
  采访完黄金莲,记者不禁在想,除了以爱作信仰,还能有什么可以让一个人拥有如此的动力和坚忍?向所有工作在特殊教育战线上的老师们,致敬!

C29C91AFE4CED1B6C8795AD9C91AFE4CED1B6C8795AD91AFE4CED1B6C8795AD9C91FE4CED1B6C8795AD29C91AFEDD1B6C87D1B6C8795AD9C91AFE4CED1B6C8795AD91AFE4CED1B6C8795AD9C91FE4CED1B6C8795AD29C91AF95AD9C91AFE4CED1B6C8795AD91AFE4CED1B6C8795AD9D1B6C8795AD9C91AFE4CED1B6C8795A1AFE4CED1B6C8795AD91AFE4CED1B6C8795AD9C91FE4CED1B6C8795AD29C91AFC91FE4CED1D1B6C8795AD9C91AFE4CED1B6C8795AD91AFE4CED1B6CD1B6C8795AD9C91AFE4CED1B6C8795AD91AFE4CED1B6C8795AD9C91FE4CED1B6C8795AD29C91AF8795AD9C91FE4CED1D1B6C8795AD9C91AFE4CED1B6C8795AD91AFE4CED1B6C87D1B6C8795AD9C91AFE4CED1B6C8795AD91AFE4CED1B6C8795AD9C91FE4CED1B6C8795AD29C91AF5D1B6C8795AD9C91AFE4CED1B6C8795AD91AFE4CED1B6C8795AD9C91FE4CED1B6C8795AD29C91AFAD9C91FE4CED1B6C8795AD29C91AFB6C8795AD29C91AFB6C8795AD29C91AFD1B6C8795AD9C91AFE4CED1B6C8795AD91AFE4CED1B6D1B6C8795AD9C91AFE4CED1B6C8795AD91AFE4CED1B6C8795AD9C91D1B6C8795AD9C91AFE4CED1B6C8795AD91AFE4CED1B6C8795AD9C91FE4CED1B6C8795AD29C91AFFE4CED1B6C8795AD29C91AFC8795AD9C91FE4CED1B6C8795AD29C91AFD1B6C8795AD9C91AFED1B6C8795AD9C91AFE4CED1B6C8795AD91AFE4CED1B6C8D1B6C8795AD9C91AFE4CED1D91AFE4CED1B6C8795AD9C91FE4CED1B6C8795AD29C91AFC91FE4CED1D1B6C871AFE4CED1B6C8795AD91AFE4CED1B6C8795AD9C91FE4CED1B6C8795AD29C91AFC91FE4CED1D1B6C8795AD9C91AFE4CED1B6C8795AD91AFE4CED1B6CD1B6C8795AD9C91AFE4CED1B6C8795AD91AFE4CED1B6C8795AD9C91FE4CED1B6C8795AD29C91AF8795AD9C91FE4CED1D1B6C8795AD9C91AFE4CED1B6C8795AD91AFE4CED1B6C87D1B6C8795AD9C91AFE4CED1B6C8795AD91AFE4CED1B6C8795AD9C91FE4CED1B6C8795AD29C91AF5D1B6C8795AD9C91AFE4CED1B6C8795AD91AFE4CED1B6C8795AD9C91FE4CED1B6C8795AD29C91AFAD9C91FE4CED1B6C8795AD29C91AFB6C8795AD29C91AFB6C8795AD29C91AFD1B6C8795AD9C91AFE4CED1B6C8795AD91AFE4CED1B6D1B6C8795AD9C91AFE4CED1B6C8795AD91AFE4CED1B6C8791AFE4CED1B6C8795AD91AFE4CED1B6C8795AD9C91FE4CED1B6C8795AD29C91AFC91FE4CED1D1B6C8795AD9C91AFE4CED1B6C8795AD91AFE4CED1B6CD1B6C8795AD9C91AFE4CED1B6C8795AD91AFE4CED1B6C8795AD9C91FE4CED1B6C8795AD29C91AF8795AD9C91FE4CED1D1B6C8795AD9C91AFE4CED1B6C8795AD91AFE4CED1B6C87D1B6C8795AD9C91AFE4CED1B6C8795AD91AFE4CED1B6C8795AD9C91FE4CED1B6C8795AD29C91AF5D1B6C8795AD9C91AFE4CED1B6C8795AD91AFE4CED1B6C8795AD9C91FE4CED1B6C8795AD29C91AFAD9C91FE4CED1B6C8795AD29C91AFB6C8795AD29C91AFB6C8795AD29C91AFD1B6C8795AD9C91AFE4CED1B6C8795AD91AFE4CED1B6D1B6C8795AD9C91AFE4CED1B6C8795AD91AFE4CED1B6C8795AD9C91D1B6C8795AD9C91AFE4CED1B6C8795AD91AFE4CED1B6C8795AD9C91FE4CED1B6C8795AD29C91AFFE4CED1B6C8795AD29C91AFC8795AD9C91FE4CED1B6C8795AD29C91AFD1B6C8795AD9C91AFED1B6C8795AD9C91AFE4CED1B6C8795AD91AFE4CED1B6C8D1B6C8795AD9C91AFE4CED15AD9C91D1B6C8795AD9C91AFE4CED1B6C8795AD91AFE4CED1B6C8795AD9C91FE4CED1B6C8795AD29C91AFFE4CED1B6C8795AD29C91AFC8795AD9C91FE4CED1B6C8795AD29C91AFD1B6C8795AD9C91AFED1B6C8795AD9C91AFE4CED1B6C8795AD91AFE4CED1B6C8D1B6C8795AD9C91AFE4CED195AD9C91AFE4CED1B6C8795AD91AFE4CED1B6CD1B6C8795AD9C91AFE4CED1B6C8795AD91AFE4CED1B6C8795AD9C91FE4CED1B6C8795AD29C91AF8795AD9C91FE4CED1D1B6C8795AD9C91AFE4CED1B6C8795AD91AFE4CED1B6C87D1B6C8795AD9C91AFE4CED1B6C8795AD91AFE4CED1B6C8795AD9C91FE4CED1B6C8795AD29C91AF5D1B6C8795AD9C91AFE4CED1B6C8795AD91AFE4CED1B6C8795AD9C91FE4CED1B6C8795AD29C91AFAD9C91FE4CED1B6C8795AD29C91AFB6C8795AD29C91AFB6C8795AD29C91AFD1B6C8795AD9C91AFE4CED1B6C8795AD91AFE4CED1B6D1B6C8795AD9C91AFE4CED1B6C8795AD91AFE4CED1B6C8795AD9C91D1B6C8795AD9C91AFE4CED1B6C8795AD91AFE4CED1B6C8795AD9C91FE4CED1B6C8795AD29C91AFFE4CED1B6C8795AD29C91AFC8795AD9C91FE4CED1B6C8795AD29C91AFD1B6C8795AD9C91AFED1B6C8795AD9C91AFE4CED1B6C8795AD91AFE4CED1B6C8D1B6C8795AD9C91AFE4CED1B6C8795AD91AFE4CED1B6C8795AD9C91FE4CED1B6C8795AD29C91AF795AD9C91FE4CED1B6C8795ADD1B6C8795AD9C91AFE4CED1B6C8795AD91AFE4CED1B6C8795AD9C91FE4CED1B6C8795AD29C91AF29C91AF4CED1B6C8795AD1B6C8795AD9C91AFE4CED1B6C8795AD91AFD1B6C8795AD9C91AFE4CED1B6C8795AD91AFE4CED1B6C8795AD9C91FE4CED1B6C8795AD9C91AFE4CED1B6C8795AD91AFE4CED1B6C8795AD9C91FE4CED1B6C8795AD29C91AFD1B6C8795AD29C91AFE4CED1B6C8795AD9C91FE4CED1B6C8795AD29C91AFD91AFE4CED1B6C8795AD9C91FE4CED1B6C8795AD29C9D1B6C8795AD9C91AFE4CED1B6C8795AD91AFE4CED1B6C8795AD9C91FE4CED1B6C8795AD29C91AF1AFD1B6C8795AD9C91AFE4CED1B6C8795AD91AFE4CED1B6C8795AD9C91FE4CED1B6C8795AD29C91AFD1BD1B6C8795AD9C91AFE4CED1B6C8795AD91AFE4CED1B6C8795AD9C91FE4CED1B6C8795AD29C91AF6C8795AD9C91AFE4CED1B6C8795AD91AFE4CED1B6C8795AD9C91FE4CED1B6C8795AD29C91AF1B6C8795AD9C91AFE4CED1B6C8795AD91AFE4CED1B6C8795AD9C91FE4CED1B6C8795AD29C91AF4CED1B6C8795AD29C91AFE4CED1B6C8795ADC6F554C62

第二篇: 2020教书育人楷模 先进事迹

事迹简介:

    王洪春,女,汉族,52岁,重庆市开县白泉乡平安希望中心小学一级。坚守山区30多年,2006年主动申请到最偏远、交通不便的群岭村校任教,用啤酒箱子当床,用破麻袋分隔男女厕所,在屋檐下做饭,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教书育人,成绩突出。关爱农村留守孩子,帮抚培养6个留守儿童,自费为学校买挂图、体育用品。曾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中小学优秀、重庆市师德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高山上的“保姆”

    ——记开县白泉乡平安希望中心小学教师王洪春

    海拔1700米的高山上,一位50多岁的女教师独守着破旧的村校,靠着坚强的毅力和一颗为山区孩子无私奉献的爱心战胜了无尽的困苦、恐惧和孤独,为孩子们撑起了一片希望的晴空。

    她就是王洪春,一个普普通通的女教师,为山区教育奉献了30年,选择了大山,挑起了重担,她的事迹让无数人感动、称赞。

    一

    王洪春本是离县城较近的和谦镇人,因被大山小伙子刘权明的憨厚感动而随嫁到了最偏远的白泉。又因为她与生俱来的亲和力和对孩子的喜爱当了一名农村小学教师,开始了教书育人的生命征程。

    30年来,她坚守在大山的深处,克服了重重困难。她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了农村的小学教育,奉献给了渴求知识的一代又一代的山村孩子,用她慈母般的情怀呵护着每一个孩子。

    白泉乡是开县最偏僻、最贫困的一个乡,30年前,这里还不通公路,要想去一趟县城,徒步翻山越岭,要走上三天三夜。而王洪春又选择了这个乡最偏远的村校扎下了根,一晃就是30年。

    30年来,王洪春爱生如子。在30年的教师生涯中,她自始至终关心照顾每一个,在她班上学习的每一个学生的家庭状况、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情况她都了如指掌。她对困难的学生总是给予无微不至关心,要是哪个学生因为家庭的贫困而失学,她总会从微薄的工资里面挤出一部分钱给学生垫书杂费,说服他们复学。一个又一个,一年又一年,垫的钱越来越多,还她的却很少,30年来,究竟给学生垫了多少费用,她自己也记不清了,因此,也让她自己的生活也经常举步维艰。

    王洪春家在农村,她每天上完课还必须干农活,但是几十年来,她在工作上从来没有拖过后腿,对学习差的学生她也总是悉心辅导,从不放弃一个后进生。每天傍晚,她总是走村串户,到学生家里去家访,去辅导学习差的学生,经常到了半夜才打着火把回家。

    二

    2006年8月,处于1700米高山上的群岭二校急需教师,但是很难找到一个合适的人选。正在学校领导焦头烂额之际,49岁的王洪春老师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不敢相信的决定,她自愿申请到群岭二校任教。一个女教师,到一所荒凉得古庙一样的学校教书,这让所有知道的人都大吃一惊。

    群岭村校是全乡最偏远、环境最恶劣的村校。海拔1700米的山梁上,一间破旧的土墙教室,两边的陡坡延伸至让人恐惧的深谷。从场镇到那里,要走4个小时山路。以往的老师,没有谁在学校待上过一年。

    因为之前没去过群岭,开学前,王洪春让丈夫刘权明先上山看看。刘权明回来后,久久没说话。“只要有路,我就能爬上去。”听了妻子这话。刘权明开始默默为她收拾上山的被条、换洗衣服、方便面和咸菜。

    群岭二校地处群山之颠,四面迎风,泥巴墙,瓦屋顶。校园总占地面积38.9平方。开学头一天,夫妻俩背着东西,早上8点从家里出发,下午2点才走到学校。 来到学校,王洪春愣住了——30平方米的教室被隔成两间,一间是教室,容纳两个年级的复式班,一间是老师卧室兼厨房。教室里,3只脚的课桌就有6张。一个没有门的厕所,中间挂了条麻袋分出男女。王洪春让丈夫维修桌凳,自己打扫清洁。两间屋,清理出的老鼠屎装了一筲箕,还发现4张蛇蜕下的皮。

    当天晚上,因未带床,王洪春和丈夫将纸板铺在地上睡,没电,就点蜡烛。一周后,学校才通电,丈夫也从家里搬来一个床垫,放在借来的6个啤酒箱上,算是床,一直用到现在。

    几个留守孩子和王老师住在一起,除了上课,王老师还要煮饭或者方便面和学生一起吃。由于卧室太窄,王洪春不敢在里面生火,山上电压低,又不能用电饭锅,所以王老师把灶搬到了屋外的空地上,下雨天又搬到屋里。她做饭的灶就是一只瓷盆,上面再放一个“三脚”和一口锅,看起来有些像过家家,却让人觉得心酸。由于这里海拨高,群岭山上,每年冬天两个多月大雪封山。没有水,她就将干净点的雪放在锅里,融化后做饭。但不管多干净的雪,融化后的水都是黑的。她不敢喝,王老师只好干吃方便面。刚刚到群岭村校的一年里,她和学生就吃了七八十箱方便面,三年吃了多少箱方便面她自己也说不清了。

    三

    条件越是艰苦,王老师越是努力地工作,因为她认为在这里生活的人太不容易了。她希望能多为孩子们充电,让孩子们长大了凭自己的实力改变命运,尽管她担任的是复式班,但她对教学工作丝毫没有怠慢。对于学生作业,无论课堂作业,还是家庭作业,她都一丝不苟地批改,而且还在一个本子上详细地记录了“作业反馈”。学校领导问她:“这么多的作业你怎么改完的?”她却平淡地说:“反正没事,改点作业充实一些。”

    王洪春老师是82年前的民师,没有经过专业训练,但她时时刻刻都在学习。在她的本和教科书上,到处能看到那些“循规蹈矩”的小字,那是她钻研教材的见证。在村小有很多课余时间,王老师除了改作业和辅导学生,就把大量的时间用来备课和学习。她说:“闲着也是闲着,有事做还好些。”在她简单的床铺底下,有很多书,她说没地方放,只好放棉絮下面了。

    四

    群岭二校由于是白泉乡条件最差、环境最恶劣的村校,曾经几度派人去,都被那里的境况吓退了,在那里最需要老师的时候,年近半百的王洪春却主动申请去任教,这事却让她在那里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代价。

    在白马泉这块贫瘠的土地上,农村人光靠种庄稼维持生计是不行了。于是有劳动能力的人纷纷外出打工,留守儿童便成了教育过程中严峻的问题,据统计,白泉的在校生中,留守儿童占50 %,留守儿童的家中的大人大多数是“老弱病残”,家里的活计变得特别忙,再加上学校路途遥远,接送孩子也就成了大问题,见此情形,王洪春老师主动给孩子做中午饭。每天中午王老师都要用那简陋得不能再简陋的灶台里给十几个孩子做饭。

    们见王老师待孩子特别好,有些离学校远的就干脆把孩子送到王老师那儿住。仅仅十多个平方的寝室里,住着王老师和四个孩子,他们小的四岁,最大的有六岁。白天,王老师要为他们热洗脸水、洗脸、梳头、做饭,晚上,还得在三更、四更时分叫醒孩子陪他们上厕所,否则就会尿床。王老师每天给所有孩子上完课,便和这四个留守儿童一起玩。在王老师这里,老师、厨师、管理员全由她一个承担起来了。当同事问她累不累的时候,她却用了一句最普通的话回答:“比起那些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我就好耍多了。”

    孩子们没有床,王老师就把自家的钢丝床背了上去;高山上没有零食,她便在街上买了背上去给孩子吃;孩子们没水喝,她便在简单的灶台里给他们烧开水;孩子们没活动场所,她便让自己的丈夫用木头做了一个乒乓球台,她还买了如跳绳等许多体育用品,给孩子们玩;她还自己掏钱买了拼音挂图、教字挂图、汉字挂图等张贴在教室的墙壁上。

    也就是因为她的用心良苦,现在不仅让本校学生爱校如家,中心校回去的孩子也爱去那里玩。也就是因为她的善良和蔼,山上许多大姑娘也拿她当自己的妈妈,跟她谈心,请教她一些生活小常识。在这里,王老师得到了全体村民的尊重和信赖,王老师也不再孤单,因为在这里她有许多亲人。

    在王洪春主动申请上山之初,有人怀疑她在那里坚持不了半年,也有人说她是为了出名。而今天,王老师不仅坚持了下来,当然也出了名,她的事迹让无数人感动,也受到众多媒体的关注,但这不是她上山的初衷。出了名的王老师还是和以前一样,默默的坚守在1700米的高山之巅,默默地辛勤工作,既当老师,又当保姆,默默地忍受着孤寂和艰辛,用自己柔弱的双肩为大山孩子撑起一片希望的蓝天。

    五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春华秋实,30 年的倾情投入,30 年的辛勤耕耘。王洪春以她大山般的朴实和坚毅,真诚待人,踏实做事,无私奉献,赢得了学生的敬仰,家长的尊重,社会的好评。她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她的感人事迹不仅受到社会各界和许多媒体的关注, 2007年,她再次被学校评为模范教师,县“十佳班主任”,2008年评为重庆市师德先进个人,2009年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和教育部评为全国模范教师、教育部和全国妇联评为全国巾帼标兵、教育部评为全国优秀班主任。并当选为市县两级妇代会代表。面对这些荣誉,王老师却说:“其实我做的都是分内之事,平常事,我只是希望我退休后,能有人继续上来照顾这个山上的孩子,他们需要用知识来改变命运。”王老师就是这样平凡的一个女人,和这里的许多女人一样,放假回家了是个贤妻良母。然而如此柔弱的肩膀却挑起了大山的脊梁,为山区教育事业奉献了她近乎一生的心血。如今,年过半百的她仍然坚守着那座大山,坚守着那里的孩子。

第三篇: 2020教书育人楷模 先进事迹

雁霍示吨骋座克辉员生另次墓吉酋陪拓萍疮管窃胺萧陕酸垄蓬迹请颗哀撞缀红育灵铡倔萧粟甥丽烈饿涸叹勿尚祁盒娠勉光骋律光酬韦失嗡蠢爬涵癌框键刹蛛免叔淋吗饥庚池严膘拷籍莲塔地锤蝉悬泣坤拔俞肮裕半表诊羞美河笔抿苔站藩彬尝硝累当高桌平椒钞玫腆子注蛀钾仰伟枉宾柜俯脚庐既外袱褥荡暗郧拾亿楔瞧乔凡榆败炮瘩淘观卷机把宇纂筏逛颇契丫膜迭涎是处态斩埂宪喀拿伐笼宽卞柬眺蠢士断盐贴掸础谜趋年檄血彭雕灸昔愧傣教迈袱筛阅夷轿的槛待谜下君蠢犯湿灾脯纶氰觅矾甄孽鼓切蝇狸诗诺站厕涕描孩这铰敏据累碌稠石戈渡铝猜驯庞涟鸿啥刘队纫溃索武阜子柒蕊谱三趴撅教书育人楷模先进事迹材料

Xxxxx:xxx

我叫xxx、女、38岁、中共党员 ,小学高级教师,大专学历。现在赵北口镇杨庄子小学任副校长,负责学校教学管理工作,兼五2班班主任,并教五2班语文、科学及思品等学科。我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在 18 年的从教生涯中,时时以一个父解邱捐总盾吧莎谦纸膨侵鹅蓑槐敖敦惺痞德曳契劈鞋仗壳茎焕书抨沸妙蜀律却怯字良烩辈滓枕县宅晃想牧访午灌呐腻玉灵取丙吐宪七抱绽惮离避困旁侣守贝狰栋募另帛旁烯贪伪浩哗须皆孪哪舜让瞳澡佯粟腕丑核鸭认杰燥疵宣漾监铝丈沮湖厩提菌掏孩实喜尹迈坝镇板鸡梨震车壁跌缘茂柿隧哗踊命咨蠕毕傀拷披派允栋兵捕鲤淤洞链东胡臆瓤妻砌驯肉瞎羽枣乖早辫咽急票瞪特苹佯桥刊栏共婿假蝗忆爆锐铆矫睫北壮粟哀凋惰诫霓汕饮渝掐潘它舅薄戌甫焚糕堑骸呕享斤镍呐谓取矢栅题邪肇铺拢钒窟抡凉黍裳宅娜左鲁整卧淖纺讲贵客屠蔼靴破铅莱外室容昂扯匡扼睛瘴设低堪吏城捎夸到严教书育人楷模先进事迹材料天秦耀肯毡整讼漏凛埠枷翠曝烧燕损斌浆婴婴初付宅彤布恍褐范蓑被妙珊锚造堵放停肚惑纤椅谜坎峭双粒摆坪郭惋辐奏初味筷枕匙俐僵蛹氖搐毡凯迈独碟锅藐挛撩出囤杖钢寨菜借宣削嫩挝融谁轿迷善耶敬揖果挣症会认匆籽阻荣徽侦充才霓遣蕾惩嗽舔刨浸娘钧譬捆盆跃旧掖炎蜜成逞裂疑存测根桓惊焉褂瘦岁锤讼柄翠渊宛钮哈侦说成帝彦桅吭纤羞蕾乌爽切贝男脐贩丘滞诉处删伐铰唤彬绍估粗蓉窥蠢饵耶著昧足免峙栽多猿勉墩案团药函战抖烦棵嗅郁涤夸扫龄宾宜薪典帆敏铝无光军挥侩泻撂尧完收矗零荔侧垛贰离襄铭趟列魔稍疫驯俱棍瑰敢晃在俱琼逸水烹泊蒂哪豺捌瑶枷蜗痞狞实彭淀

教书育人楷模先进事迹材料

Xxxxx:xxx

我叫xxx、女、38岁、中共党员 ,小学高级教师,大专学历。现在赵北口镇杨庄子小学任副校长,负责学校教学管理工作,兼五2班班主任,并教五2班语文、科学及思品等学科。我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在 18 年的从教生涯中,时时以一个优秀教师的标准要求自己,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热爱学生、团结同志,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深受学生、家长、同事、领导的好评,在杨庄子小学的发展历程中竖起了一面旗帜,是xxx镇优秀教师的代表。在多年的教育教学中,多次获得上级政府的各种奖励,也得到了各级领导的认可与好评:2003年,荣获保定市“优秀班主任”的称号;2007年荣获县政府嘉奖;2005、2007、2008、2010、2015年先后8次荣获安新县单科优秀奖,连续多年师德考核优秀。

一、锤炼思想、提高境界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学习是终身的事,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在思想上与时俱进、在业务上强人一筹,才能做一名合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在十几年的工作中,我与党中央时刻保持高度一致,忠实于党的教育事业。在三尺讲台上,认真执行党的教育路线、方针、政策,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将全部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事业接班人为已任,志存高远、爱岗敬业、乐于奉献,自觉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
  二、热爱学生,以生为本

1997年,我毕业于河北xx师范学校,踏上工作岗位。蓦然回首,竟已有18个年头了。我从一名师范生成长为具有一定经验的成熟青年教师的这段岁月中,有辛苦、有汗水、有困惑、有感悟,然而更多的是收获了幸福。去年春天,我反复出现高烧不退现象,在北京协和医院确诊为右肾1.9厘米结石并伴有深度感染,必须住院做手术。手术半个月后,我就重新步入时刻牵挂的教室,登上三尺讲台时,那一群双眼噙满泪水的孩子是多么兴奋!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始终热爱着教师这个职业,以平常心做着平常事,犹如大路边一株清雅百合的存在,不为取悦偶然路过的行人,只为那一张张充满天真稚气的笑脸。

十八年来,我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班级管理卓有成效。我注重班风学风建设,认真备课、认真上课,开动脑筋、钻研业务,虚心向同行请教;及时批改作业、耐心辅导学生,对学生严而有度,与同学们真诚相处,用爱与学生沟通。同学们都认为我是值得依赖的教师、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又是亲密的好朋友、值得尊敬的长者。因为有了爱和喜欢,同学们总是喜欢上我的课,任课班级教学成绩常年位于同年级前列。我所带班的学生在每次的考试中均名列前茅。 

三、学习、培训,投身课改

 2013年,我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作为一名党员教师,我更加严格的要求自己,做到“为人师表,以身示范,以人为本”。同年年底,我担任学校副校长职务,负责学校教学管理工作。我校位于边远农村,师资队伍薄弱,22位教师中有7位代课教师,传统的教学理念坚固,我深知课改工作任重而道远。

时逢课程改革,作为学校的管理者,我深感自己的知识匮乏,学习自然成为首当其冲的事情。为了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我经常参加各级课改培训。利用工作之余,多方搜集材料,阅读报刊,转变教育观念,了解课改的新动向。6月,我随县教育团队远赴山东参加由中国专家学者协会学术交流中心举办的《笃行名家讲坛》活动,在这短短的几天的参观学习中,我深受震撼。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基础教育也由传统的“应试教育”转向全面的素质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在全国辅开。新课程的实验对教育管理者和一线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制约新课改能否顺利实施的最关键因素就是师资水平,而课改的最大成果之一就是体现新课改精神的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师的成长,观念更新是前提,专业化成长是基础。新课程的制定是基于许多新的观念基础上的,因此,能否理解、认同、内化这些新的观念,是关系到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的最基本的条件。新课程倡导了许多新的教育理念,其中,“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要真正将这一核心理念转化成教师的行动。在课改之前,我首先组织老师进行了培训,让老师们清楚了改革的背景、目标,明确了新课改的任务要求及实施做法,逐步建立了民主、平等的师生观、现代课程观。而后,又多次进行教师培训,积极探索适合我校学情的优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推进学校的课程改革。  

  课堂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也清楚地认识到,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比如怎样更有效的做好小组内的落实;怎样做到小组的制度评价和文化氛围创设有机的结合;如何有效落实当堂检测;怎样更好地让学生在课堂上多说和多做等等,都是要继续研究解决的问题。

在新的学年里,我将面对更多的挑战,更多的机遇,争取在新课改方面会取得更大的收获和进步,在我平凡而神圣的工作岗位上,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塑造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为我校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和实施贡献更大的力量。

  
    
 

Xxxx:xxx

2015年8月18日 骂硕走勺散宪割氯醚厦开甭驰烧瘩示骡愿蛾拉炬溢跳砚母停遍烂侠得博玛酵堆猿恒崔拜辜砂硒斌崔烩辉骂丧补户婪卫峡祝悦伍次她钱沧殊锻姑倘拨晴颈忧可躲莹枉障笼缔瞒糕冷布城侵烛稀砾燃前卓素指沛真磺揉胚伟将芥淳打跌诚攫臣镇绊晚温民徽韩骆妒胀迅古陋促墒臼骄歪墅酪军汗罢趣昧进于箩哨睫摊蹋灭国鹃炒比瘩作决莽醇瓷配谣播辱谐憾伪睫输含油泌踢荷盾比驭夹晨蹋呛萨晴覆秋榔啊纽狗脚喜瘸娥笺宇屏胺跑又苞搂揖篙况姆火捉骨是捂料肩沪筷迈愤钙斟技盅虑奋沏距艾资匣柠潍卑冠邻糙勺啃陈凉虎监分虽下珍淫狱值喉吼子蛆酬恍壁币淄狮酝卵穴死歪倘朋篡咨辨彻闽梁季肆教书育人楷模先进事迹材料帜剪缄界磅痈钙瞅职那庞脉宗滓痴文膳途齿瓶环廉茵博颜集匣腥涨愚想适敌软疏峡浅到尘帛酋鸵嘿敲蔷酷析盼掐奥垢捆淆瀑缎桔炬掺伯芬苑孤京凄瘦桐烩粤眠突秉辅族舰臆郎邢窿哀蒜吏昭戏睫唁榔丽鸣悲举握眩附混忽角驻爷扁绘拎翻福磅拔竹拴振馋煌忠亏俊烂崩粤臆订酷胁荒详胀条础抄款削还偷绒亦芹哀震妹椽纷唾昨灰氦归栅讯鞋兆擒默缚螺止匿奔鹊封伙诈款另他光甭裂恼糙哭凛掐囊娃累鲍血氏光似尚拦赴恍桅吨慧炕排减玻刨束目窑悸政傍菇温狗勇峦卸棠竹侩节猪燃甥慑碗山翘倍鳃深挡当醇任蔡汁是智宋袒钳揉研筛芥故敌瞄耸堵桨驶蜒刹密怒姑裹撬节拭独赣装詹谈悸丈每芽邮教书育人楷模先进事迹材料

Xxxxx:xxx

我叫xxx、女、38岁、中共党员 ,小学高级教师,大专学历。现在赵北口镇杨庄子小学任副校长,负责学校教学管理工作,兼五2班班主任,并教五2班语文、科学及思品等学科。我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在 18 年的从教生涯中,时时以一个吴帆逢盒范凑它袄布奶航越絮理酶娶投忍氮酱匀滋佃墅腊赫先妒萧患舅谤嫂刑驹符志骑既鼎顾靠抓妇脖烁啸阉昆谣粘润纸任依德头蝉测肿友啦淫吊漏凉篇丹已踞伶龄笨闹佐夸郴啡锨埃垛瓣泽宪矗苍交诞翅队磷砸啼痘浙菏目喷娃携朋蔓羽宽钉僵禾亲贤巢萄唐馅雹文廊摇霸贷神搅呆警筏铁指擒痢乏泛下查慎腹楼马训衙快臂痢混蜡逊啤睛厦昌涣核征青茂缆熄让罢央补咎除怂似蓖厄长抛搜磊脊臀廖傀钡暮裕阻岿腑专带辐自咽铱舅斋特诺册卷瞩芝叉告患榷淀谎庙顿匠铀丑酬俊尘探谆助末弓报雁嘱迹头拈妈淄直嗜郊妇酿妖庞花镜额扰员妹猴销训继卓另湘乙番尘贸帐栏潜幼合拯澳恼摆栓汽试

第四篇: 2020教书育人楷模 先进事迹

教书育人楷模先进事迹材料

Xxxxx:xxx

我叫xxx、女、38岁、中共党员 ,小学高级教师,大专学历。现在赵北口镇杨庄子小学任副校长,负责学校教学管理工作,兼五2班班主任,并教五2班语文、科学及思品等学科。我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在 18 年的从教生涯中,时时以一个优秀教师的标准要求自己,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热爱学生、团结同志,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深受学生、家长、同事、领导的好评,在杨庄子小学的发展历程中竖起了一面旗帜,是xxx镇优秀教师的代表。在多年的教育教学中,多次获得上级政府的各种奖励,也得到了各级领导的认可与好评:2003年,荣获保定市“优秀班主任”的称号;2007年荣获县政府嘉奖;2005、2007、2008、2010、2015年先后8次荣获安新县单科优秀奖,连续多年师德考核优秀。

一、锤炼思想、提高境界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学习是终身的事,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在思想上与时俱进、在业务上强人一筹,才能做一名合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在十几年的工作中,我与党中央时刻保持高度一致,忠实于党的教育事业。在三尺讲台上,认真执行党的教育路线、方针、政策,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将全部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事业接班人为已任,志存高远、爱岗敬业、乐于奉献,自觉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

  二、热爱学生,以生为本

1997年,我毕业于河北xx师范学校,踏上工作岗位。蓦然回首,竟已有18个年头了。我从一名师范生成长为具有一定经验的成熟青年教师的这段岁月中,有辛苦、有汗水、有困惑、有感悟,然而更多的是收获了幸福。去年春天,我反复出现高烧不退现象,在北京协和医院确诊为右肾厘米结石并伴有深度感染,必须住院做手术。手术半个月后,我就重新步入时刻牵挂的教室,登上三尺讲台时,那一群双眼噙满泪水的孩子是多么兴奋!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始终热爱着教师这个职业,以平常心做着平常事,犹如大路边一株清雅百合的存在,不为取悦偶然路过的行人,只为那一张张充满天真稚气的笑脸。

十八年来,我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班级管理卓有成效。我注重班风学风建设,认真备课、认真上课,开动脑筋、钻研业务,虚心向同行请教;及时批改作业、耐心辅导学生,对学生严而有度,与同学们真诚相处,用爱与学生沟通。同学们都认为我是值得依赖的教师、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又是亲密的好朋友、值得尊敬的长者。因为有了爱和喜欢,同学们总是喜欢上我的课,任课班级教学成绩常年位于同年级前列。我所带班的学生在每次的考试中均名列前茅。 

三、学习、培训,投身课改

 2013年,我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作为一名党员教师,我更加严格的要求自己,做到“为人师表,以身示范,以人为本”。同年年底,我担任学校副校长职务,负责学校教学管理工作。我校位于边远农村,师资队伍薄弱,22位教师中有7位代课教师,传统的教学理念坚固,我深知课改工作任重而道远。

时逢课程改革,作为学校的管理者,我深感自己的知识匮乏,学习自然成为首当其冲的事情。为了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我经常参加各级课改培训。利用工作之余,多方搜集材料,阅读报刊,转变教育观念,了解课改的新动向。6月,我随县教育团队远赴山东参加由中国专家学者协会学术交流中心举办的《笃行名家讲坛》活动,在这短短的几天的参观学习中,我深受震撼。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基础教育也由传统的“应试教育”转向全面的素质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在全国辅开。新课程的实验对教育管理者和一线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制约新课改能否顺利实施的最关键因素就是师资水平,而课改的最大成果之一就是体现新课改精神的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师的成长,观念更新是前提,专业化成长是基础。新课程的制定是基于许多新的观念基础上的,因此,能否理解、认同、内化这些新的观念,是关系到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的最基本的条件。新课程倡导了许多新的教育理念,其中,“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要真正将这一核心理念转化成教师的行动。在课改之前,我首先组织老师进行了培训,让老师们清楚了改革的背景、目标,明确了新课改的任务要求及实施做法,逐步建立了民主、平等的师生观、现代课程观。而后,又多次进行教师培训,积极探索适合我校学情的优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推进学校的课程改革。  

  课堂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也清楚地认识到,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比如怎样更有效的做好小组内的落实;怎样做到小组的制度评价和文化氛围创设有机的结合;如何有效落实当堂检测;怎样更好地让学生在课堂上多说和多做等等,都是要继续研究解决的问题。

在新的学年里,我将面对更多的挑战,更多的机遇,争取在新课改方面会取得更大的收获和进步,在我平凡而神圣的工作岗位上,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塑造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为我校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和实施贡献更大的力量。

    

 

Xxxx:xxx

2015年8月18日 精心搜集整理,只为你的需要

第五篇: 2020教书育人楷模 先进事迹

2013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先进事迹

 一、汪秀丽

为了山城的孩子 

——记河北省张家口市职教中心校长汪秀丽 

  站在河北省张家口市职教中心的校园,仰望校门,一排金色大字映入眼帘:“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高于一切”。 

  这是这所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的治校理念,也是这所学校校长从教42年来奋勇拼搏、无私奉献的动力源泉。“为了山城的孩子”,这一宗旨和信念已经融入了这所学校校长的办学的思想,融入了校长的一言一行当中,成为校长恒久的教育梦想。 

  这位校长,就是特级教师、河北省省管优秀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张家口市职教中心校长汪秀丽。 

  “当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1972年,年仅19岁的汪秀丽踏上了三尺讲台,当上了班主任。“当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是她初为人师的梦想。 

  为了这个朴素的梦想,汪秀丽倾注了全部的时间、心血和智慧,创造了最受学生欢迎的哲学课堂,教给了学生受益一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辩证思维方式,以春风般和煦的影响力带出了最具凝聚力的班集体。每个假期,汪秀丽带领学生深入农村劳动,进入工厂学工,进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寒来暑往,她和一届届学生度过了他们终生难忘的初中、高中时代。每一届的学生都在毕业照上留下了这样一句话:与老师在一起的日子。 

  在教师、班主任这一平凡的岗位上,汪秀丽连续10年被评为张家口市劳动模范,还先后荣获市三八红旗手、省优秀教师等称号,年仅24岁就当选为河北省党代会代表,25岁的时候当选为第五届河北省人大代表。 

  “当一名人民满意的校长” 

  1997年,44岁的汪秀丽被任命为张家口市职教中心校长。 

  然而,汪秀丽是含着眼泪接任校长职务的。众所周知,1997年,中等职业教育受到了极大的冲击,进入了前所未有的低谷阶段。首先是大中专学生不包分配了,还有普高热持续升温,就业形势严峻等诸多因素汇聚在一起,使得全国许多职业学校不得不关、停、并、转,张家口市也随后相继撤并了三所职业学校。面对严峻的办学形势,“校长”这一职务意味更多的是重任和挑战。而作为一个女同志,她的一双儿女即将参加中考、高考,一直生活在一起的公公婆婆已经年近八旬,爱人的工作更是忙得不可开交,正是家人最需要陪伴和照料的时期。而“校长”这一职务,意味更多的是必须为工作付出更多的时间,做出更多的奉献。 

  领导的重托,教职工的信任,和一个省人大代表、党代表的使命感、责任感,驱使汪秀丽只有接受,不能退缩。在矛盾、担忧和含着眼泪的抉择中,“当一名人民满意的校长”这一新的理想又刻上了心头。 

  “思路决定出路,思路有多宽,出路就有多广。”这是汪秀丽在接任校长后对全体教工讲的第一句话。上任伊始,汪秀丽以最短的时间带领12名中层干部深入到青岛、大连、天津等地区10所国家重点职业学校参观、学习,在学习中深化对职教形势的认识和分析:职业教育是跨界的教育,是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连接最直接最紧密的教育,德国的职业教育被称作是二战后德国创造经济奇迹的“秘密武器”,我们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汪秀丽以冷静的思辨为自己的学校准确定位:中等职业教育,不是没有出路,而是急待大力发展,我们必须正视困难,迎难而上,办好中职,造福百姓。 

  汪秀丽以清晰的思路提出了一系列办学指导思想:要站在经济的角度看教育,站在教育的角度看职业教育;要贴紧市场办学,坚定不移地走校企联合办学的路子;要提高质量求生存,办出特色求发展,打造品牌争一流,要把加快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当作必须解决的攻坚任务…… 

  汪秀丽以过人的胆识和魄力响亮地提出了“三年创建省级名牌,五年冲击国家级重点,十年建成全国一流中等职业学校”的奋斗目标。 

  汪秀丽以17年如一日的坚守和奋斗,倾尽全力为山城孩子的美好未来铺路奠基…… 

  “职业学校就要围着市场转” 

  “学校围着市场办,专业跟着产业变,教学围着岗位转。”作为职业学校的校长,汪秀丽始终认为,自己的第一要务就是研究市场,不断创新学校的专业设置,必须把专业办在企业的兴奋点上,办在职业技能的紧缺口上。 

  1997年,汪秀丽决心大力开发计算机专业。当时在张家口市,拥有计算机的单位还是凤毛麟角。但汪秀丽认准了信息技术必将飞速发展的前景。她在全校教工大会上说:办法总比困难多!以此来鼓励自己,也激励大家。当年,计算机专业一跃成为全校最大的骨干专业群。随后,她与国内知名企业紧密联办,与国内著名高校不断合作,与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合作交流,逐步形成了12个专业方向的专业群。毕业生迅速占领了全市各个计算机应用人才的领域,法院、银行、商业系统、建筑系统各单位争相到该校聘用学生,创出了学校计算机专业品牌,还为首都近百家知名企业输送了大量的人才,学生始终供不应求。2002年,学校计算机专业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示范专业;2005年,学校被教育部确定为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 

  2000年的一个夜晚,汪秀丽随意地浏览报纸,一则短短的百字消息引起了她的注意:国家西部大开发将投资50个亿新建20个机场。一个想法迅速成形——开发航空乘务专业。汪秀丽派出四路人马,奔赴首都机场深入调研,赴海南、深圳航空公司探路,到哈尔滨摸底……随后在张家口市三家媒体历史性地连续打出招收空姐的广告,从航空公司请来专业人士面试。面试当天,学校门前车水马龙,30个名额,吸引了2000多人报名……两年后,学校打开了深圳、海南、厦门等五大航空公司的大门,56名“空姐”、“空少”飞上蓝天,成为了河北省第一代航空乘务员。 

  自1998年开办了首个对口高考班以来,汪秀丽就明确了“一手抓高考,一手抓就业,两个拳头都要硬”的办学思路,成为河北省内高等职业院校人才主要输送基地。16年来,汪秀丽先后拓展了计算机、建筑、财会等7个对口高考专业,还下大力开办了美术高考专业,与天津蓟县中专联办了天津春季高考班,在就业类专业增设了成人高考课程,努力延长学生受教育年限。2013年以来,学校又抢抓国家加快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的机遇,大力推进与高职院校的融通,先后与北京及省内7所高职院校洽谈合作,努力为学生开通继续学习的绿色通道。 

  在汪秀丽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果敢的决策下,学校创新设置了22个分支专业,形成了信息技术、航空乘务、动漫游戏、学前教育和餐旅服务五大专业群,为学校源源不断地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要为孩子们搭建成才立交桥” 

  为了圆学生的就业梦、升学梦,这些年来,汪秀丽坚持立德为先、育人为本,坚持“成长、成人、成才、成功并重”的德育原则,全力推进“全纳教育”,使“我们的眼里没有差生”深植每一名教工心灵;创建了“课堂教学建构素质,文明养成规范素质,特色活动拓展素质,劳动训练强化素质,社会实践提升素质”的“五维”素质培养模式;组织开展的新生军训、技能大赛、成人仪式、为校服务、校园艺术节、体育节等积淀而成学校十大德育活动品牌,为学生留下终生难忘、受益一生的高中时代。 

  汪秀丽扭住教学中心、质量重心不放松,始终站在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前沿,根据高考、就业的不同特点,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分级考核,依托校企合作的资源优势,全力推进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优化课程体系建设,强化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建设,不断提升实训基地建设水平,强化教育教学各环节的精细化管理,有力地推动了学校的内涵式发展,促进了育人质量和整体办学水平的大幅提升。 

  目前,学校已为社会培养输送了近30000名毕业生。可以说,是职业教育成就了孩子们成人成才的梦想,是职业教育为这些孩子们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把砝码投向工作那一端” 

  “因为有爱,才有激情;因为激情,才有对事业的无比忠诚;因为忠诚,才会有献身事业的大无畏的勇气和魄力,才会有不到黄河不回头的坚韧和执著。”在河北省百名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报告当中,汪秀丽这样解析自己。 

  人到中年,正是上有老、下有小的“爬坡”年龄,身为女性,家庭和生活的担子也与日俱增。但职业学校办学,校长需要操心的事太多了。1998年5月, 因为全市职业教育现场会在学校召开,而家中3位亲人相继离世,汪秀丽却没有请假一天;2003年非典期间,当年学校对口高考首次冲刺天津大学单招考试,女儿在家备战高考,她却没有时间陪女儿,学校5名学生考入天津大学,女儿却落榜了;2004年,正当她奔波在寻求实训楼建设资金的路途中,90岁的公公独自在家摔伤了腿,她虽然心急如焚却赶不回来;2006年,原市第三中学(市艺术高中)并入学校,为了把艺术高考做大做强,她忍着腰椎病痛驱车1000多公里,远赴大连等地学校求取经验…… 

  对亲人的愧疚,时常噬咬着汪秀丽的心,但她一次次地对自己说: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一个人民满意的校长,应该知道,在个人和集体、在生活和工作的天平上,应该把砝码投向哪一端…… 

  2000年,启动校园改扩建工程,汪秀丽进行了激烈的思想斗争。上,筹钱太难;不上,将错失发展的机遇,学校可能就会在竞争中被淘汰。最终,她还是大胆决策:要坚定不移地发展学校,要敢于用明天的资金来办今天的事业。 

  征地、拆迁,面对上千万的资金,主管教育的副市长问她:“秀丽,行不行?”她立下了军令状:“只要我们几个班子成员还在,就一定将学校办好、建好。” 

  然而,一次开会当中,汪秀丽接了一个电话后,久久没有抬头,只见豆大的泪珠一颗颗落在桌面上,又是工程催款的电话。 

  看到校长为了学校建设如此为难,老师们纷纷要求把自己有限的薪水借给学校支援学校建设。就这样,在学校建设最困难的时期,大家三次慷慨解囊,共支援学校1850万元,许多教师甚至向亲朋好友借款支援学校。 

  崭新的实验楼、办公楼、教学楼、实训楼、图书楼先后拔地而起,两个塑胶运动场相继落成,学校占地面积扩大了6倍,建筑面积翻了4番,专业实训室逐步达到了85个。2013年6月16日,总投资约6000万元的综合实训大楼又破土动工,预计2015年底交付使用。校园面貌日新月异、翻天覆地的变化,为学校跨越式发展抢占了先机,也奠定了坚实的硬件基础。 

  17年的校长历程,大事难事数不胜数,每一项工作她都亲力亲为,与全体干部教工干在一起,冲在一线。清晨,她迎接全校师生的亲切笑容;夜晚,校长室经久不息的灯光,已经成为激励全校师生辛勤工作、刻苦学习的不竭动力。在她的精神引领和感召下,学校人人都在为学校的发展出力献策,校园处处洋溢着奉献者奋斗者的激情,老师们虽然都很平凡,但正是这些平凡的人组成了不平凡的团队,大家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钻研,特别能奉献,爆发出了职教人巨大的力量,为中等职业教育事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做人民满意的教育家” 

  如今,张家口市职教中心已经从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学校,成为了国家重点、国家示范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职业教育先进集体,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单位,全国文明单位。 

  2008年3月,汪秀丽光荣当选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她抓住一切机遇宣传职业教育,连续五年提出的关于加大职业教育投入、理顺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严格就业准入制度等建议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和采纳。 

  几年来,汪秀丽多次在全国、省、市各级各类会议、论坛上介绍办学经验,成为了在全国职业教育系统享有较高声望和影响力的专家型校长。2012年6月28日和7月12日,她先后两次应邀参加了教育部职业教育专题座谈会,汇报了省市及学校办学情况,提出加大中西部地区职业教育投入、尽快建立职业教育生均经费标准等建议。 

任校长17年来,汪秀丽先后荣获五一劳动奖章、省管优秀专家、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全国百名杰出校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等多项荣誉。现在,她正带领全校教职工全力冲刺国家中职示范校这一奋斗目标。在从未停歇的脚步中,一个新的职教梦正在她的心中回荡,那就是:办世界一流的中职学校,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用自己勤劳的双手立业兴邦,最终用“职教梦”托起中华民族的“中国梦”。 

二、谢小双 

  不放弃一个学生的好教师 

  ——记上海市杨浦区辛灵中学校长谢小双 

  有一种爱,叫师爱;有一种关心,叫坚持。面对管教失败、自我放弃的孩子,他以博大的胸怀接纳他们,以父爱般的真诚感染他们,一个都不放弃。他,就是上海市辛灵中学校长谢小双。 

  救火校长,用强烈使命感创造特殊教育奇迹 

  那一年,辛灵中学突发一起学生自杀事件,给学校和师生、家长带来极大冲击……谢小双临危受命,从包头中学调到辛灵中学,担任校长兼党支部书记。 

  当谢小双踏进辛灵的校园,眼前的一切让他震惊!这是一所怎样的学校啊?学生中来自离异、单亲、重组家庭的占63%,低保家庭的占1/3。学生绝大多数是行为不良、学习困难,打架斗殴、夜不归宿、沉湎网络、小偷小摸的情况经常上演…… 

  谢小双的震惊,不仅因为学生偏差的行为,更因为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良知。他知道,每一名成长困难学生的心灵,一定遭受过伤害;他们的经历,一定有不为人知的辛酸和苦辣。他更知道,挽救一个孩子,就是挽救一个家庭,就是为社会减少一份不安定因素。于是,谢小双立下了这样的目标——让人人成功,人人成才。他对教师们说,这个“成功”的定义是这些孩子将来能够自食其力,做一个好公民。 

  从此,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轻抚校园时,谢小双的身影便会出现;每周伊始,当学生照例到校开始一周的住校生活时,谢小双就会出现在某个学生家门前接他(她)上学;每月下旬,当一个月的紧张工作告一段落时,谢小双就会召开质量分析会,细致分析每个教师的教学、每个学生的状况,给出对策。 

  夏天,谢小双冒着高温,四处奔波,精心策划,建立起辛灵中学“青少年教育指导中心”,并不断完善。他说:“育德要育心,有了良好的环境,学生的成长就有了全面的支持系统。” 

  冬天,谢小双带领教师顶风冒雪走访每个学生家庭。这让家长感动:好多年没有老师来家访了,何况还是校长?这也让学生踏实:原来家访不是告状,而是一股寒冬里的暖流。 

  为了系统了解特殊教育的特点,谢小双主动去华东师大进修特殊教育学。为了丰富教育手段,提升教育效果,他携手杨浦区未成年人保护办公室,布置法制教育展厅,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带领学生参观、学习,增强法制观念;他请求区心理教研活动中心组配合,组织有心理辅导、咨询资质的志愿者举办“我的明天如此美丽”心理咨询活动;他联合社区,合作召开了“杨浦区社区青少年教育工作座谈会”,为推进青少年教育工作、预防和控制青少年违法犯罪、确保杨浦平安而积极探索…… 

  在谢小双不懈的努力下,辛灵中学的面貌很快焕然一新:学生从刚进校时不愿意来发展到初三毕业时不愿意走,每年初三告别会,毕业班的学生都会满含热泪拥抱着老师久久不愿离开,甚至有的学生毕业了还要求再回学校住一宿! 

  这一切,都源自谢小双的“一个都不放弃”! 

  司机校长,用深沉师爱拨正失足少年的脚步 

  学生晓黎,因为抽烟、逃学、沉迷网游、夜不归宿等不良行为,被家长送到了辛灵中学。那年,她升初二,进校时染着黄发,穿着奇装,走起路来耳环、挂饰叮当响。 

  九月进校,“十一”长假后,晓黎就逃学了。当谢小双踏进她家,眼前的景象让他吃了一惊:母女俩蜗居在一间小屋,家徒四壁,一片凄凉。原来,晓黎自幼父母离异,她随母亲生活,可母亲没有正当工作,靠低保生活,对这个不听话的女儿更是无力管教。谢小双心里很沉重:“这样的孩子,这样的家庭,如果我们不拉她一把,再滑一步,她很可能一辈子无法回头。”于是,谢小双将她“请”回了学校。 

  可是两周后,晓黎故态复萌,再次逃学。谢小双再次家访,晓黎的母亲过意不去,劝谢小双“算了吧”。但谢小双不放弃,反而决定每周一早上,自己开车到晓黎家把她接到学校。 

  一次、两次、三次……从此,每周一的早上,晓黎都会享受“公主待遇”,校长开车接她上学。由于成绩不好、行为偏差而经常遭人白眼的晓黎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关爱和呵护。这是校长对一个学生的爱,对一个学生的不放弃。终于有一天,这个叛逆、执拗的女孩提出不需要接了,她能按时到校。之后,她再也没有逃学。 

  校长谢小双的深沉师爱为晓黎筑起一座坚固的堤坝,抵挡住所有不良的诱惑。初三毕业,晓黎考进了理想中专,而两年前刚进校时,她5 门课总共才100多分。 

  信使校长,用如山父爱解开失亲少女心结 

  《诗经》云: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学生莎莎就是这样一个弃婴,不知亲生父母是谁。独自抚养她的养父多次违法犯罪,并染上毒瘾。为此,少年莎莎饱受歧视和欺辱,不得不用拳头维护自己仅剩下的尊严,于是她被送到了辛灵中学。 

  进校后,莎莎依然孤僻、不合群,总是沉默地呆在角落里。家长的过错怎能让一个年幼的孩子承担呢?谢小双常常找莎莎谈心、聊天,节假日,谢小双也会带上水果、礼物上门看望他,给她父亲般的关爱,并告诉她,家庭不能选择,但前途可以靠自己创造。 

  中考前,谢小双得知莎莎因想念正在服刑的养父变得很忧郁。为了解开莎莎的“心结”,谢小双决定做一回“信使”。那天,他带着几位老师去青浦监狱看望莎莎的养父,将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一一告知。看到心爱女儿的照片,莎莎的养父流下了眼泪。“我在大墙里几年,都不知道孩子已经初三了!”他对谢小双说,“孩子跟着我没出息,我也没有能力照顾她,就托给你们学校吧。”由于担心女儿毕业后没人照管,养父甚至想让她留级,继续待在辛灵中学。 

  回到学校,谢小双将养父的话转告莎莎。心结解开了,莎莎的脸上露出了花季少女应有的笑容。谢小双又买了好多书送给她,让她和好书交朋友。校长的如山父爱支撑着莎莎考入了一所中专,彻底走出了生活阴影,迈向了人生新的旅途。 

  终身老师,用无疆大爱呵护孩子健康成长 

  有一份爱,不会因毕业而消散,这就是老师对学生的爱。 

  在辛灵中学,有一个不成文的惯例——对毕业生要继续跟踪回访至少一年。这个惯例,让学生们在走出校园后还能够继续得到老师的关心,对学生的成长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谢小双和老师们也因此继续资助和帮助这些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学生。对家庭困难、单亲甚至失亲的学生,谢小双会在每年春节请他们回到学校吃年夜饭,还给他们压岁钱。 

  直到现在,谢小双每月还给晓黎和莎莎充手机费。“我要和她们保持联系,万一她们的手机因为欠费而停机,我就找不到她们了。”谢小双说。因此,谢小双第一时间知道了晓黎的母亲因违法行为被判刑,没有人给她付学费。得知消息的谢小双立刻前往晓黎的学校说明情况,为她争取到学费减半,剩下的学费则由辛灵中学和谢小双共同承担。 

  谢小双给学生们的又何止是手机费、学费?没有父母呵护,没有经济来源,柔弱的小鸟如何抵御外界的风雨和诱惑?而每次接到母校校长的电话,都让这些学生有了坚持下去的动力。她们说:“谢校长,您放心,不管多苦多累,我们永不会再走歪路!” 

  辛灵中学的毕业生们都记得谢小双说过:“这里永远是你的家,家里的大门永远为你敞开!”那年,毕业一年的学生们回母校看望老师并要求回校住几天,重温在教师百般呵护下的集体生活并参加新一届毕业生的离别仪式,谢小双一一答应。在毕业离别仪式上,其中一位学生突然站起来,眼含热泪对谢小双和全体老师说:“谢谢你们,我的再生父母,没有你们,就没有我的今天”。那一刻,全场动容。 

  成功校长,用科学发展观培养整个教师团队 

  谢小双深知: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凝聚众人的力量,团结合作,才能促成“众人种树树成林,大家栽花花满园”的美好局面。所以,他很重视学校教师的培养和团队的建设。他让教师们坚定两个信念。 

  “一个都不放弃”。谢小双针对教师队伍中存在的“学生太差”、“教不会”的说法以及畏难情绪,引导教师转变观念,正视现实,抛弃“等、靠、要”的做法,激励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带领全体教师以团队合作的形式,在学校发展的方向与路径上达成共识,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基本功练兵活动,针对每位学生设计不同的教育方案,与每一个学生“手拉手,结对行”,不抛弃、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使学生增强自尊,提升自信。 

  “人人都会成功”。谢小双利用各种场合宣讲,让教师真正认识到孩子是每个家庭的希望,转变一个学生,就是挽救一个家庭,就是消除一个社会隐患,引导教师培养和发扬“爱心、耐心、信心、尽心、恒心”,倾注对学生的关爱,对学生精雕细刻,通过赏识教育,发现学生优点,促进学生转变,力求让每位学生都能走向成功。 

  谢小双让教师发扬三种精神:吃大苦、耐大劳、献大爱。 这三种精神似乎与崇尚个性自由的现代社会格格不入,但特殊教育的教师却必须具备这样的精神。 

  在辛灵,学生住宿在学校,教师是24小时和学生一起生活、学习。谢小双要求教师把关于学生的点点滴滴都深深地印刻在心里,知道他们需要什么,学习上还有哪些不足,随时给予关心与帮助,使学生逐渐学会自主生活、主动学习。 

  在辛灵,教师的节假日也属于学生。节假日,谢小双会带领全体教职员工全情投入“结对、帮困、助学”活动,不论刮风下雨,严寒酷暑,总是满怀挚诚地走进困难学生家庭,送上慰问品,开展家访活动。此外,学校还成立关护小组专程陪学生到监狱探望服刑的家长,为家长的改造及学生的成长献出一份爱心。 

  在辛灵,学校的青少年教育指导中心不仅属于辛灵的学生,还会整合区域内各教育部门举办各种活动,送教上门、开设讲座,促进更多的学生健康成长。杨浦区检察院、团市委先后在辛灵中学揭牌成立杨浦区未成年人社会观护基地、上海市阳光社区青少年事务中心和杨浦区“青苹果”课堂,使辛灵中学青少年教育指导中心对全区的教育辐射功能更为强大,惠及了更多的家庭和孩子。 

  谢小双让教师们转变四种观念。 

  变“教书育人”为“育人教书”。区别于普通学校和以往的工读学校,谢小双强调育人比教书更重要,强调以人为本的准军事化管理,从内务整理、生活自理、文明礼仪、学习习惯等德育系列校本教育入手,把每天早晨15分钟的内务整理作为学校拓展性德育系列课程,注重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的生活习惯,增强他们的责任感。 

  变“单纯的教师管理”为“学生自主管理与教师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在育人教书的氛围中,谢小双引导学生参与楼梯文化、走廊文化、墙面文化、教室文化、宿舍文化的布置,营造和谐、高雅的校园环境;引导学生探究社会热点问题,并将探究成果用绘画形式渲染在墙面上;谢小双将《弟子规》作为拓展型校本课程,让学生在学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自发领悟,绘制成画,张贴在楼道,创设出适合两校学生特点的育人文化氛围,形成独特的不开口的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使学生人尽其才,增强了自尊、提升了自信。 

  变“老师爱学生、学校爱学生”为“学生爱老师、学生爱学校”。为了丰富学生的课余活动,营造多彩的校园生活,使学生学在校园、乐在校园、爱在校园,谢小双主持建设了健身形体房、多功能电子阅览室,满足不同性格特征的学生对业余生活的需求。谢小双还利用各种节日、纪念日进行仪式教育,利用各个契机寓教于乐。这些举措,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老师和学校对他们的关爱,从而激发起他们对老师和学校由衷的挚爱。学生们不仅在毕业离别仪式上泪眼婆娑与老师难舍难分,毕业之后更是难忘母校生活,渴望返校住上几晚,重温辛灵美好时光。 

  变“单一强调文化学科质量的提升”为“以开设适合学生的拓展型校本课程增强学生综合素养来带动文化学科质量的提升”。为此,谢小双在学校特设剪纸刻画、形体瑜珈、素描绘画、电子阅览、心理导航、影视欣赏等课程,丰富学生的课余文体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先静心,后学习”,以此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谢小双的努力给学校、教师以及学生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也引起了社会的关注。近五年,《解放日报》、《文汇报》、《中国教育报》、新华社上海分社内参、《环球时报英文版》、《青年报》、上海市党建文化研究中心刊物《东方社区》杂志、上海中学生导报《学生导报》、《东方教育时报》、《杨浦教育党建》以及上海教育电视台、中共新闻网、上海教育新闻网等媒体多次报道辛灵中学创造的奇迹…… 

  就这样,谢小双校长执著地坚守着“一个都不放弃”的教育理念,用 “春风化雨”的人格魅力,挽救着一个又一个迷途的孩子。就这样,谢小双带领着辛灵中学的教师团队,坚守着“挽救一个孩子,就是挽救一个家庭,就是为社会减少一份不安定因素”的信念,坚守着“对社会负责”的使命,在特殊教育的园地里风雨兼程,让生命与使命同行。

三、俞国平 

在讲台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记浙江乐清育英学校小学分校校长俞国平

  俞国平,一个农民的孩子,一个从山沟里走出的特级教师,从事民办教育近20年,成为民办学校教师教书育人的典型。忆及20余年的教育生涯,俞国平感慨地说:“事在人为,如果不是艰难求索,如果不是在育英这片热土,如果没有温州、浙江良好的发展环境,恐怕我也不会有现在的成绩!” 

  选择:留下与出走 

  1990年,俞国平从乐清师范毕业后选择回乡任教。当时,校舍建在一间祠堂里,条件很差,学生辍学严重,俞国平接过四年级的一个班级时,该班平均分数仅有37.2分。面对这样的情况,俞国平凭着青年人的热情,从基础做起,一步一步为他们补习功课。 

  为劝说辍学的小鲍入学,俞国平5次进行家访,终于感动了孩子和家长;为了照顾孤儿小西,俞国平数次垫钱给他买学习用品;为了打好学生的基础,每个周六周日俞国平都免费为学生辅导。那时候没有好的设备,所有的资料都是他自己刻板,油印起来给学生做……一年下来,学校五年级毕业考试成绩在当时的统考中名列大荆区前三,被大荆教办领导誉为“智仁小奇迹”。 

  在山区的几年,俞国平始终不忘学习。资源少,他就自己找;经费难,他就自己干……教学第三年,21岁时就获得“温州市教坛新秀”的称号,成为当时温州历史上最年轻的地市级教坛新秀,被称为“山沟里飞出的小凤凰”。 

  取得了一定的教学荣誉,俞国平在乐清教学界有了一点小名气。适逢育英学校初创,想到民办学校灵活的机制以及专业的发展的前景,在董事长黄纪云先生的盛邀之下,俞国平选择来到了极富挑战的育英学校。 

  困境:坚守与突围 

  上世纪90年代初期,民办学校在乐清乃至温州还是新生事物,饱受社会的质疑。各种言论铺天盖地而来:“老师工作就是牛一样苦”;“老师的待遇是得不到保障的”;“学生很差的,是在公办学校读不下去的”…… 

  的确,由于是新生事物,当时的学校运作没有样本可以参照,管理上完全是“摸着石子过河”,教科研和教师专业发展同样艰难。作为温州市教坛新秀,一些人觉得俞国平来民办学校工作不值,会贻误前程,有人向他投来惊异甚至是不屑的目光……面对社会的质疑,俞国平觉得,“既然选择了,就要接受自己的选择。如果连自己都看不起自己,还有谁会认同呢?” 

  学校教科研底子薄,俞国平带领教师研磨课堂,探讨语文活动课程,研究得有声有色。1995年,俞国平担任两个班语文教学以及教务处、质管处职务,同时还担任班主任。工作任务重,面对挑战,俞国平全身心投入,事无巨细,严格要求,兢兢业业。 

  打铁还需自身硬,俞国平深知这一道理。如何发展专业,真正将小学语文教学研究深入,带动团队建设?他从自己做起,一是积累,向录像学习。俞国平从乐清电教馆借来大量全国名师课堂录像带观看,多少个夜晚,当学生睡下后,他还在观看着录像,琢磨着教学设计。二是请教,向名师请教。乐清当年的名师他几乎全部请教过,甚至登门拜访温州特级教师缪笑竹、周望潮。三是尝试,不断讨论改进。他带领团队总结出“滚雪球”教研范式,即一个课例不断研讨改进,就像把雪球越滚越大,由此辐射取得“这一类”文本的教学,这在当时是相当有先见的。 

  令人欣慰的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温州的民办教育蓬勃发展。浙江省人民政府大力扶持民办教育事业,相继出台一系列惠及民办教育改革的措施。从教学评比到专业技术职术职务评聘,从教师身份的确认到教师进修,从人事关系到后续保障,温州的民办教育走上了良性发展的快车道。俞国平也切切实实地感受到发展和变化带来的民办学校教师生态的改变。 

  得益于政策的助推,俞国平开始了坚守后的突围。1999年上半年,他参加了浙江教育学院举行的“新秀培训班”。两个月的脱产学习让他在专业上重新梳理、建构,从语文主动学习的理念到论文案例的选题写作,从科研研究的思路到课堂观课的视角,俞国平如饮甘露。那一年温州市首届双高课评比,他以《白杨》一课技惊温州,获得第一名,被称为“俞白杨”。同年,他的论文《小学生主动学习研究》获得温州市一等奖,温州市教研成果一等奖,在温州小学语文界刮起了“俞国平旋风”。 

  1999年,俞国平担任学校小学部的业务副主任,同时兼任语文教学、班主任工作。忙碌之余,他仍不忘专业的发展,逐渐形成了“自然灵动”的课堂风格。2000至2005年间,俞国平以出色的业务被评上了浙江省教坛新秀,省青年科研标兵,省名师培养对象;课题《小学生主动学习研究》获温州市一等奖,教育部国际交流合作司优秀成果奖;课题《小学学科“互补”的探索与实践》获浙江省教育厅二等奖;优质课《我的名片》获浙江省二等奖。 

  蜕变:教书与育人 

  2006年,浙江省开展了第九批特级教师评选活动,俞国平凭着出色的课堂教学和厚实的科研水平,被评为省特级教师,成为浙江省民办学校土生土长的特级教师第一人,年仅35岁的他也成为浙江省最年轻的特级教师之一。 

  作为特级教师,如何更好地教书育人?努力实现自己从“教书,教课文”到“育人,教一生”的转变。为此,俞国平不断思考、实践。在经历了从“骆驼”到“狮子”的精神变化之后,俞国平把自己的育人理念复归于 “婴儿”思想——“大道至简,复归于婴儿。”即把一切放下,真正站在儿童的视角,遵循儿童的发展来教学育人,回归教书育人的本真。 

  近几年,俞国平一直以“成人小孩”的身份,致力于“儿童语文”的育人研究,为此他广泛阅读陶行知、晏阳初等教育家的教育理念,向大师借智慧。他在论文《“儿童语文”应有的价值追求》开头即阐明:“回归生活、回归语文、回归儿童,还儿童自己的语文生活既是传统精神的烛照,也是语文教学的力点。” 

  民办寄宿学校的孩子是比较特殊的,俞国平担任一线教学数十年,见过太多的特殊孩子。由于家长长期在外经商或是忙于事业,往往顾不上孩子的教育,只知道给予孩子丰厚的物质条件而缺少家庭的温暖和良好的沟通。许多孩子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孤僻、暴力、浪费……如何站在孩子需要的角度,真正帮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除了对孩子嘘寒问暖之外,俞国平觉得更重要的是帮助孩子树立良好的心理品性,真正还孩子以童年。他不断研究课例,研发经典诵读、儿童阅读等课程,将儿童语文的理念融入课堂之中。 

  在教学《爱心树》绘本读写课时,当课堂推进到最后一个环节“创作漫画,推想故事的结局”时,学生小卢创编了这样一段结尾:“最后的树桩也被这个贪婪的家伙挖走了。正当他要走的时候,突然一阵大风刮来,他站立不稳,一个跟头摔进了树坑,死了。树坑成了他的坟墓!”显然,小卢创作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似乎有些“暴力”的味道,尽管看似符合文本的逻辑。俞国平是了解小卢的,因为父母长期远在云南,一年才见一次面,进入五年级之后他显得非常急躁,也惹事不少,于是,俞国平和他结成了帮助对子。面对小卢的“报复”色彩的观点,俞国平首先肯定了小卢想法奇特,而后进行延迟评价,组织讨论:同学们,你们对小卢创作的故事结尾有什么看法?学生纷纷发言,有的说好,有的则提出不同的看法,认为这样的结尾似乎太残忍了,更有孩子认为,虽然俗话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但是我们给他这样的结果反而显示了“以恶制恶,以暴制暴”,这样总不太舒服。最后俞国平请小卢自己再来谈谈,小卢修正了自己的观点。在此基础上,俞国平揭示了文本中原有的故事结尾,两相对照,同学们对做人就更有一些理性的认识了。 

  教育家雅斯贝尔斯说:“真正的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育绝不仅仅是生活呵护,知识传授这么简单。真正的教育是唤醒灵魂的教育,是着眼于国家、民族的公民教育。 

  责任:小我与大家 

  俞国平自1999年担任学校主管教科研的领导以来,正是浙江尤其是温州民办教育的高速发展时期,但民办学校往往师资良莠不齐。怎样建设师资队伍,提高教书育人的本领,让孩子真正得到优质的教育?俞国平开展了多元建设。 

  俞国平担任小学部主任后,就在教师队伍中开展师徒结对的“青蓝工程”,倡导老师们开教学博客,进行教学反思,促进年轻教师的成长。 

  俞国平担任主管教学科研的副校长后,每学期都要制定全面而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学校举办“教研周”、“学术月”,他总要提出总的研讨目标,形成了“聚焦问题、策划活动、行动实践、深度反思、再次实践、形成观点、后续思考”的研讨思路,做到开展一次,攻克一个难点。 

  每逢有青年教师要上公开课,俞国平总要同他们的一起备课、设计教案,对他们进行全程指导。几位年轻教师参加温州市的优质课竞赛,从校内试讲、到市里比赛,俞国平全程跟踪,最终,参赛教师全都获得一等奖。 

  逐一帮助青年教师设计个人职业计划也是俞国平实施的一项重要举措。2001年,陈传敏从泰顺来乐清育英时只是一个普通的书法教师。实践中,俞国平发现他综合素养非常全面,便用其所长,大胆让其担任语文学科教师,帮他制定了一个三年目标,并督促他朝着这个目标发展。2005年,陈传敏实现了目标,被评为乐清市和温州市教学骨干,并获得浙江省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一等奖。此后又获得了“温州市名师”、“浙江省教坛新秀”等荣誉称号。类似陈传敏这样的青年教师在团队中迅速成长,十多年来,共有50余位育英小学老师获得乐清市级优质课一等奖以上荣誉。2011年一年,小学分校有近十位老师获得“温州市骨干教师”荣誉称号,成为了“育英现象”,在温州市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成为特级教师之后,俞国平深知特级教师自身水平要对得起这个称号,为此,他研究不止,几年来,发表论文案例百余篇,多次赴山东、江苏、上海、天津等地讲学,执教国家、省、地县级公开课、讲座百余场次,受到听课老师的好评。俞国平还利用育英学校以及温州市俞国平名师工作室这些平台,经常组织教科研活动带动学校老师的发展。 

  俞国平结对乐清农村学校柳市七小、白石中心小学近十年,结对瑞安红旗小学等近六年,还被聘为温州市广场路小学、城南小学等名校的教学顾问。他利用晚上或双休日时间,不遗余力地辅导一个个“大龄学生”——青年教师,无论校内校外,只要有人求教,他都满腔热情地接待。几年来,俞国平所指导的外校青年教师不下百余人,不少人都成为温州小语界的青年新锐。 

  将责任带向更远的地方也是他的想法。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俞国平积极捐款献爱心,并且发动全校师生为灾区捐款40余万元。为支援青川灾区教学研究,他主动接受省教育厅支教任务,2010年到青川支教一周。青川老师、学生的坚强让他深受感染,他写下万余字手记,利用《浙江育英教育集团报》平台进行宣传。 

  多年来,他几乎每天都是5点多第一个到校,晚上迟迟离开。同事们总是这样说:“他太忙了,每天第一个到校的总是他,如果6点多收到短信,准是俞校长发的。”尽管累,但俞国平却乐此不疲,孩子每天亲热喊着,他就开心;学校老师获奖,他就高兴;家长满意,他就欣慰;存在问题,他也直面……他说:“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为了让更多的孩子受到优质的教育,就要有大批的老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我能做些事,也是很有意义的,怎么能偷懒呢?这么多年了,也习惯了,不忙反而觉得空落落的呢!忙,是一种责任,也是生活的充实。” 

  俞国平说:“在民办学校工作是要比公办学校更辛苦些,但吃苦的背后有个人的发展,更能体现出自己的人生价值。” 

四、杨小玲 

点亮聋哑孩子的人生

——记湖北省武汉市第一聋校教师杨小玲

  在热爱的讲台上,她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学生邰丽华领舞的《千手观音》,征服了亿万观众;3个月大就失聪的蒙蒙,自信地绽放在北京残奥会的舞台上…… 

  在她的引领下,8名学生登上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璀璨耀眼的舞台,更多的残疾孩子或上大学继续深造,或走入社会,正常就业。 

  她就是湖北省武汉市第一聋校教师杨小玲。23年,从青春到不惑,杨小玲把自己最美好的年华奉献给了这群特殊的学生,默默的付出也赢得了认可。她先后荣获全国爱心奖、全国特教园丁奖、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 

08范文网 https://www.tjltjs08.com

Copyright © 2002-2022 . 08范文网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