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08范文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企业内控制度14篇

企业内控制度14篇

来源:公文范文 时间:2023-08-31 16:10:04 点击: 推荐访问: 企业 企业) 企业2020年意识形态上半年工作汇报

企业内控制度一、内部控制制度的概述内部控制是指公司为了保证公司战略目标的实现,对公司战略制定和经营活动中存在的风险予以管理的相关制度的安排。它是由公司董事会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企业内控制度14篇,供大家参考。

企业内控制度14篇

企业内控制度篇1

一、内部控制制度的概述

内部控制是指公司为了保证公司战略目标的实现,对公司战略制定和经营活动中存在的风险予以管理的相关制度的安排。它是由公司董事会、管理层及全体员工共同参与的一项活动。企业需本着科学、透明、制衡的原则,合理通盘考虑企业的整体情况来制定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二、内部控制的作用

企业内部控制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通过制度建设对其经营活动进行自我调节、自我约束。内部控制的作用与企业的规模成正比,规模越大,内部控制作用越明显。

(一)防范企业经营风险

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会面临各种风险,有来自于宏观经济,有来自于企业的各种决策。内部控制可以对企业经营活动中与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及时识别、系统分析,进行有效评估,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有效控制各环节,最终达到防范企业经营风险。如美国的安然公司由于出现严重的财务信息失真而倒闭的事件,就是基于内部控制制度没有起到相应的风险防范作用而造成的。

(二)确保企业有效运行

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运用会计、统计、业务、人力等部门的数据、报告,使企业的生产、经营、销售、投资、等环节结合在一起,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各部门各司其职提高企业经营效率。

(三)确保企业信息资料的可靠性

内部控制有助于确保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通过内部控制对会计信息的记录、分类汇总、解释说明进行监督,从而真实准确地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情况,为企业制定今后的发展战略,经营者做出正确的决策提供有效的依据。

三、当前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伴随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内部控制也逐渐被企业认识并重视,但同时企业制定的内部控制制度也暴露出一些缺陷。

(一)组织架构混乱

我国企业普遍以中、小企业为主,企业自身的组织建设不够完善。治理结构形同虚设,缺乏科学决策、良性运行机制和执行力。内部机构设置不科学,权责分配不合理,存在职能交叉、缺失的情况;缺少权利制约机制,架空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的权力,完全由大股东操纵,尤其在决策时多以领导的意志为主。

(二)控制程度弱

内部控制的对象是企业权力的使用者,由此制度和权力使用者之间的平衡与否成为内部控制制度能否有效发挥作用的关键。平衡点偏向于权力的使用者就会造成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产生舞弊行为,对企业造成极大损害。

(三)信息不全面

内部控制职责的主要承担者是企业的财务人员。财务人员缺乏必要的信息储备和操作技能都会使企业的信息披露不完整。科学高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包含企业日常运营的各个领域,囊括了财务、金融、法律各方面的信息,企业缺乏相应的人才也造成内部控制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企业缺少各部门间的信息沟通渠道,造成信息传达不及时,对决策制定、人事管理、生产销售等环节造成不良影响。

四、改进内部控制的对策

内部控制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是企业经营成败的关键环节,因此对该制度的优化显得尤为重要。

(一)明确组织架构

企业应当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明确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的职责权限、工作程序、权力范围,确保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分离、相互制约。在设定职权和岗位分离时,要充分考虑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的要求。同时要确保制定的组织架构能正常运行,定期对组织架构的运行情况进行全面有效地评估,及时予以优化完善。

(二)加强内部监督

企业应强化内部审计,充分保障其独立性和权威性。企业还需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评价体系,对于其在企业运营过程中产生的缺陷及时作出评估,定期提交检查监督报告,提出改进建议。对于权力的使用者,企业要重点进行监督。企业可以通过设置具有监督职能的岗位或通过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进行监督或对某些岗位实行定期轮岗制度,消除可能出现的违法意识。

(三)加强素质培养,强化部门沟通

建立员工培训的长效机制,充实其在运营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各方面信息储备,提高其业务熟练程度和实践操作能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文化氛围。加强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增强法律意识。沟通是企业及时、准确地收集、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企业依托计算机互联技术,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使各部门人员全面及时了解企业发展经营现状,减少人为因素对内部控制效果的影响,增强信息可靠性。

五、结束语

企业内部控制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自我调节、自我约束的重要内在机制,是企业得以健康长远发展的重要保障。企业要做大做强就须充分认识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各部门的通力合作,针对自身实际情况,建立合理、完善、高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充分发挥内部控制的作用。

企业内控制度篇2

一、金融企业内部控制简介

(一)内控制度的含义

内部控制制度是金融企业进行自我完善、自我约束、自我评价和控制的一系列过程和措施的总称,其目的是保障企业内部各项业务的规范性,规避企业可能面对的风险,确保各项方针政策的落实以及实现各项经营管理目标。因此内部控制是金融企业得以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二)金融企业内部控制的主要构成要素

目前,我国大多数金融企业将内部控制分为五个构成部分,包括内控环境、风险评估、信息交流与反馈,控制活动以及监督管理,并且各部分之间有密切的联系。第一,内控环境对于金融企业进行内部控制的基础,主要包括相关领导人对于内控的重视程度,金融企业的经营方式和风格,企业内部的职责分工,金融企业外部的监管,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以及相关政策等。第二,金融企业的风险评估是制定战略决策和发展方向的关键,由于金融企业在进行经营管理时总会有各种不确定性造成风险,能否及时发现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预控措施决定了金融企业之后的发展能否平稳进行,因此金融企业必须将风险评估置于内控的关键地位。第三,信息的交流与反馈可以提高企业员工对于内控制度的支持程度,信息主要有金融企业日常经营管理情况,财务支出与收入情况,是否符合法律规范等。第四,控制活动处于金融企业内控的核心地位,它规定了内控的具体活动过程,主要包括对于企业方针和政策的制定,执行以及监督管理,并且要及时发现在审批、核算、资产管理等日常业务中的问题,并监督其进行改进。第五,监督管理是内控中最高层次要求,通常包括企业高管、董事会和监事会对于金融企业内部的监督管理,同时也包括国家相关监管机关的外部监督管理,要求企业各项工作和资产的合法性,评估风险和制度的实施情况。

二、我国金融企业内控制度现状

我国金融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起步较晚,1997年中国人民银行首次颁布关于这方面相关的政策法规,同时相关的监督管理机构也相应的提出多条规章制度,自此以后,我国金融企业也逐渐加大对于内部控制的重视。近几年由于受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各金融机构更加频繁地制定相关的风险方法措施和内控制度,对于企业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保护作用,但是在进行内控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下面逐条分析我国金融企业目前内控的现状。

(一)我国金融企业的内控环境相对较差

金融企业的内控环境可以简单地描述为可以影响到企业制定政策的相关因素,良好的内控环境不仅对于企业的发展产生重要作用,同时也会提高企业员工的内控意识,从而对于金融企业各项制度的落实情况产生重要影响。目前,我国的很多金融企业缺乏能够支持企业发展的内控环境,使得企业的管理能力较差,管理不科学,管理层级设置缺乏合理性,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等问题。

(二)缺乏相关的风险评估意识

由于金融企业在市场中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风险,因此进行有效的风险评估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我国金融企业往往忽视金融风险评估的重要性。首先,我国金融企业对于企业自身的发展状况较为重视,并没有充分了解现阶段我国金融市场面对的问题及形势,很多金融企业在制定内控制度的时候,缺乏与企业经营管理的协调性,管理的切入点也没有侧重风险防范。其次,某些金融企业往往过于自信,在进行各项金融活动时太过重视自己所拥有的优势,而忽视对于自身缺点和不足的改进,这样会增大金融企业自身面临的风险。再次,我国金融企业对于内控还相对缺乏经验,因此在对于突发事件和风险的应变能力较弱,企业内部也没有制定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对于风险的防范能力较差。更为严重的是如果金融企业在风险发生后仍不能及时发现和解决,这必将严重影响到之后业务的开展,还有可能会使企业面临的风险叠加,造成严重的金融危机。

(三)金融企业对于信息交流和反馈能力不足

我国金融企业对于信息交流和反馈的工作重视程度不高,经常出现信息延期处理,导致各种问题的堆积。由于部分企业对于信息之间的相关性分析不够,虽然对于信息方面提出了很多意见并制定了相关的制度,但是制度规范的范围比较狭窄,在制定政策和制度时考虑不周或者缺乏理论验证,容易导致与真实情况出现偏差,从而产生信息的不对称或者无效信息,这对于信息的维护和建立产生安全性威胁,如果利用这些信息进行内部控制将会使得内控缺乏合理性,效果不好甚至产生不利效果。以上问题都会使金融企业无法制定出符合企业发展状况的内控制度,不利于企业的经营管理。

(四)控制活动力度不够

我国部分金融企业对于控制活动的执行力度不够,或者根本不进行任何控制活动,使得内控形同虚设。在很多金融企业中,对于所制定的政策落实情况较差,同时也没有专门的负责人去考核和监督,使得工作人员缺乏重视程度,控制意识淡薄,很多活动都只是形式主义,并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比如金融企业的授权和批准不够严格,责任分配模糊,没有正确的安全措施等等。比如,曾经在中国银行发生的"挪用3000万公款的事件,就是因为银行对于自身的控制力度不够强,虽然近几年这种现象有所改善,但是非法挪用公款的现象仍然频频发生。金融企业的资金流转、资金控制、资金运转过程的监控,是金融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也是金融企业成败兴衰的命脉!

(五)没有严格的监督管理机制

金融企业就其本身来说就属于风险行业,其监督和管理较其他普通企业更加重要。近年来,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大部分的企业也投入了一定的资源来执行监督管理职能,包括内审工作、核算和稽查、监督管理等等,虽然所进行的监管工作很多,但是仍然会出现很多问题,对于原有的监管体系提出了质疑。出现以上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金融企业工作重点出现偏差,忽视了风险发生前的评估,仅仅进行事后的分析,监管工作范围广泛,总有疏漏之处,同时金融企业的监管方法落后,这些都会导致监管工作的不到位。

三、针对以上问题的改进措施

(一)金融企业要构建良好的内控环境

由于内控环境的基础作用,金融企业如果想进行有效的内部控制,必须首先构建良好的内控环境,以下主要从企业内部的管理层级和人力与实务两方面叙述如何完善内控环境。提高管理层级的合理性。金融企业的内部管理层级是企业进行管理的前提,是进行内控的重要载体。科学的管理层级应该有明确的权责利分配,对于企业内部的各个岗位和部门的责任进行详细规定,尽量将企业的每项工作落实到个人,便于企业在发生问题时查明原因。明晰各个部门之间的联系和隶属关系,有利于企业对自身信息进行有效管理,同时对于企业内部形成相互制衡有促进作用,促进金融企业工作效率和工作能力的提升。健全人力及实务相关政策。金融企业各种工作的核心是人,企业应该坚持以人为本,健全企业自身的人力资源政策,从人员录用、培训等一系列工作中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金融企业的人力和实务是企业内部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其他因素有重要影响,因此,金融企业应该提高人力的利用效率。同时,金融企业也应该完善责任分配制度,增加企业决策的合理性和透明性,完善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三权分立的制度,形成良好的委托代理关系。

(二)重视对于风险的评估工作

面对日趋激烈的金融竞争,市场中充斥着各式各样的不确定因素,金融企业稍有不慎都会使得企业面临各种风险的威胁,对于我国上市的金融企业,这样的问题就更为严重。针对这种情况,金融企业应该设定一定的发展战略和目标,使之与现阶段的风险因素相协调,即将企业经营目标的确定作为评估风险的前提。金融企业在进行风险识别和评估时,要设立专门的风险评估部门,要尽量做到各方面的全面评估,发现较为深层次的潜在风险,制定切实可行的评估方案,对于风险要反复和连续的进行识别,尽量做到动态跟踪。同时,评估部门要大量的收集市场和企业的信息及资料,了解目前所处的市场环境,使得企业所制定的政策能够与时俱进,提高金融企业对于风险的敏感度,降低企业发生风险的可能性。

(三)及时进行信息的交流与沟通

金融企业在进行各项业务的办理时,必须要善于识别各类信息,只有得到有效的信息,才能进一步的采取内控制度。金融企业的相关部门需要设立专门的信息处理系统,对于企业内部和外部的信息进行清晰的分类,保证信息的安全性和准确性,比如企业内部的财务信息、客户信息或企业外部的市场需求信息、市场环境信息等。企业应该尽最大可能收集来自各方面的信息,做好信息的储备工作,以方便之后的信息交流和沟通。信息系统可以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减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发生,对于企业完善自身的薄弱环节,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减少了企业面临的不确定性,增加风险防范的效果。

(四)严格制定和落实企业的各项控制活动

控制活动简单来说就是保证各项指令得以实现的活动,其存在于金融企业日常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贯穿于整个的管理线条中,贯穿于整个的资金流转过程中,因此控制活动的落实情况会直接影响到内控的效果。金融企业在制定各项控制活动时,要主次分明,有一定的针对性。由于各个金融企业的规模和面临的风险大小不同,其所制定的控制活动也不尽相同,企业要结合自身的内部发展状况和外部环境来制定具有可行性的控制活动。在制定控制活动时要综合考虑其成本和收益以及是否具有时间价值,尽量提高企业的利润率,也要考虑到企业工作人员对于控制活动的适应性,不能盲目和急于求成。企业也可以对于各项控制活动进行分段处理,从易到难,逐渐完成企业的内控目标。

(五)建立内外呼应的监管体系

金融企业应该利用企业外部的约束力量,增强对于自身的要求,同时要完善自身内部的监督和管理,形成内外联动的监督机制。对于外部监督无法深入的细节进行实时监控,提高监管部门的权威性,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监督管理的功能,有效防止重大事故和风险的发生,有效进行金融企业的内部控制。比如中国平安提出的“集团控股,分业经营,分业监管,整体上市”的做法,在这种理念下,各个子公司有自己的内控和监督体系,并且与集团的监管部门构成双重监督体制,可以大大提高风险防范的能力。

四、结束语

金融企业的高风险性决定了企业内部控制的地位和重要性,企业应该及时发现相关风险,提高内控水平,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新形势,这样才能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实现长远发展。

企业内控制度篇3

一、企业内控现状

多数企业在一定程度上都以建立了内控机制,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内控制度却没有真正的发挥其应有的职能。仍存在许多问题:侧重眼前利润,轻专职机构建立;侧重于程序监督,轻对“内部人”的监督;侧重于企业外部环境的梳理,轻内部各环节、各岗位的牵制;侧重于内控制度的建设,轻审计监督机制建设和执行;侧重于经营环节的程序控制,轻企业整体的协调等。目前,就我企业而言,主要问题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

1、起步较晚,观念落后

与国外相比,国内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都处在起步阶段,对内部控制的认识还只停留在内部牵制阶段。没有对内控制度结构的宏观性真正把握。造成多数人认为内部控制就是内部监督,就是一堆堆的手册、文件和制度,更有甚者将内部成本控制、内部资产安全控制与内部控制等同视之。

2、审计监督机制不健全,控制乏力

企业内部控制是一个日常性行为,其执行是否有效直接影响到整个管理和经营行为。企业内部控制活动中最大的一个薄弱环节就是审计监督机制不够健全、有效。内控制度虽比较健全,但因监督力度不够,致使内控效果不佳。

二、强化企业内控制度的建议

企业内部控制是一个系统工程,贯穿企业整个营运过程。内控制度在经营过程中发挥着控制、监督作用,是企业管理的主要控制手段。作为一项制度建设,其客观的成分越多,科学性就越强。企业应根据自身特点来建立适合其的内控制度。

1、规范企业治理组织

企业治理组织是执行管理任务的体制,也是内部控制的重要载体。完善内部控制制度,首先要设置科学合理的企业治理结构。根据相互分离、相互制衡的原则,形成一个权责明确、协调运转、有效制衡、适合于公司发展要求的内部治理结构。不但要把企业最高管理者行使权力的过程纳入内部控制制度的监控范围,而且要将其作为内部控制制度的重点监控对象。规范企业治理组织,即科学合理地设置企业内部机构与岗位,确定机构与岗位职责以及各个机构、各个岗位间的相互关系。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有助于克服经营管理层的机会主义等行为,为企业内部监督提供一个较好的控制环境。此外,组织结构应随着企业内外部条件的不断变化而及时做出必要的凋整。

2、规范用人育人制度

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只是内控工作全面开展的第一步,内部控制制度有无成效的关键在于其执行力度的高低,而执行力度的高低在于能否选对人。工作中,一是要严把用人关,将合适的人放到适当的岗位,充分发挥“认真、严格、主动、高效”的工作作风;二是通过全方位多层次培养教育,全面提高人员职业道德和岗位能力,充分调动每位员工的积极性,使每位员工在工作中的每个阶段、每个环节都能一丝不苟地切实执行内控的各项要求;三是对特殊岗位要采取轮换制度,以便于相互牵制、相互监督。避免用人不当,使职业道德素质不高、专业基础知识薄弱的人员担当主要职务,造成内部控制制度仅限于挂在墙上,有名无实,单位内部管理依然失控的局面。

3、规范内控评价机制

内控制度涉及到企业的方方面面、涉及到企业的所有员工。因此,在内控制度的评价中我们要采取“全员全过程参与”原则。建立规范化的评价学习机制、评价反馈机制、评价激励机制、评价创新机制等,全面调动员工参与的积极性和可行性。让员工在评价中学习、评价中参与,集众人之智慧在互动中建立完善内控制度。着重从以下四个方面评价:一是健全性,评价内部控制制度是否符合基本原则,且在各个需要控制的环节是否采取了有效控制措施;二是实用性,评价内部控制制度是否符合单位的实际情况;三是协调性,评价内部控制制度与本单位的总体目标是否一致,各个控制环节是否紧密协作,各项控制措施是否相互配套;四是经济性,评价内部控制制度是否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如果控制措施所带来的效益大于其实施成本,可认为该措施是可行的。针对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们要不断总结,不断改进内控制度,运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确保内控制度不断创新、不断提升。

4、规范审计监督机制

企业各个经营层次中,审计监督强调经济活动的事前监督和过程控制,具有日常性和全过程控制的特点。审计既是企业内控的一个部分,也是监督内控其他环节的主要力量。为了充分发挥审计监督作用:一是企业应建立一个独立的审计机构,在总经理的直接领导下,独立的行使审计监督权力。对企业管理的经济活动进行合法性、真实性和有效性监督、鉴证和评价;二是加强审计监督制度建设,结合自身情况,制定出包括监督原则、监督内容、监督方式、监督责任和监督奖惩等内容的监督制度,使企业审计监督规范化、制度化。

企业内控制度篇4

一、金融企业内部控制简介

(一)内控制度的含义

内部控制制度是金融企业进行自我完善、自我约束、自我评价和控制的一系列过程和措施的总称,其目的是保障企业内部各项业务的规范性,规避企业可能面对的风险,确保各项方针政策的落实以及实现各项经营管理目标。因此内部控制是金融企业得以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二)金融企业内部控制的主要构成要素

目前,我国大多数金融企业将内部控制分为五个构成部分,包括内控环境、风险评估、信息交流与反馈,控制活动以及监督管理,并且各部分之间有密切的联系。第一,内控环境对于金融企业进行内部控制的基础,主要包括相关领导人对于内控的重视程度,金融企业的经营方式和风格,企业内部的职责分工,金融企业外部的监管,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以及相关政策等。第二,金融企业的风险评估是制定战略决策和发展方向的关键,由于金融企业在进行经营管理时总会有各种不确定性造成风险,能否及时发现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预控措施决定了金融企业之后的发展能否平稳进行,因此金融企业必须将风险评估置于内控的关键地位。第三,信息的交流与反馈可以提高企业员工对于内控制度的支持程度,信息主要有金融企业日常经营管理情况,财务支出与收入情况,是否符合法律规范等。第四,控制活动处于金融企业内控的核心地位,它规定了内控的具体活动过程,主要包括对于企业方针和政策的制定,执行以及监督管理,并且要及时发现在审批、核算、资产管理等日常业务中的问题,并监督其进行改进。第五,监督管理是内控中最高层次要求,通常包括企业高管、董事会和监事会对于金融企业内部的监督管理,同时也包括国家相关监管机关的外部监督管理,要求企业各项工作和资产的合法性,评估风险和制度的实施情况。

二、我国金融企业内控制度现状

我国金融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起步较晚,1997年中国人民银行首次颁布关于这方面相关的政策法规,同时相关的监督管理机构也相应的提出多条规章制度,自此以后,我国金融企业也逐渐加大对于内部控制的重视。近几年由于受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各金融机构更加频繁地制定相关的风险方法措施和内控制度,对于企业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保护作用,但是在进行内控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下面逐条分析我国金融企业目前内控的现状。

(一)我国金融企业的内控环境相对较差

金融企业的内控环境可以简单地描述为可以影响到企业制定政策的相关因素,良好的内控环境不仅对于企业的发展产生重要作用,同时也会提高企业员工的内控意识,从而对于金融企业各项制度的落实情况产生重要影响。目前,我国的很多金融企业缺乏能够支持企业发展的内控环境,使得企业的管理能力较差,管理不科学,管理层级设置缺乏合理性,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等问题。

(二)缺乏相关的风险评估意识

由于金融企业在市场中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风险,因此进行有效的风险评估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我国金融企业往往忽视金融风险评估的重要性。首先,我国金融企业对于企业自身的发展状况较为重视,并没有充分了解现阶段我国金融市场面对的问题及形势,很多金融企业在制定内控制度的时候,缺乏与企业经营管理的协调性,管理的切入点也没有侧重风险防范。其次,某些金融企业往往过于自信,在进行各项金融活动时太过重视自己所拥有的优势,而忽视对于自身缺点和不足的改进,这样会增大金融企业自身面临的风险。再次,我国金融企业对于内控还相对缺乏经验,因此在对于突发事件和风险的应变能力较弱,企业内部也没有制定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对于风险的防范能力较差。更为严重的是如果金融企业在风险发生后仍不能及时发现和解决,这必将严重影响到之后业务的开展,还有可能会使企业面临的风险叠加,造成严重的金融危机。

(三)金融企业对于信息交流和反馈能力不足

我国金融企业对于信息交流和反馈的工作重视程度不高,经常出现信息延期处理,导致各种问题的堆积。由于部分企业对于信息之间的相关性分析不够,虽然对于信息方面提出了很多意见并制定了相关的制度,但是制度规范的范围比较狭窄,在制定政策和制度时考虑不周或者缺乏理论验证,容易导致与真实情况出现偏差,从而产生信息的不对称或者无效信息,这对于信息的维护和建立产生安全性威胁,如果利用这些信息进行内部控制将会使得内控缺乏合理性,效果不好甚至产生不利效果。以上问题都会使金融企业无法制定出符合企业发展状况的内控制度,不利于企业的经营管理。

(四)控制活动力度不够

我国部分金融企业对于控制活动的执行力度不够,或者根本不进行任何控制活动,使得内控形同虚设。在很多金融企业中,对于所制定的政策落实情况较差,同时也没有专门的负责人去考核和监督,使得工作人员缺乏重视程度,控制意识淡薄,很多活动都只是形式主义,并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比如金融企业的授权和批准不够严格,责任分配模糊,没有正确的安全措施等等。比如,曾经在中国银行发生的"挪用3000万公款的事件,就是因为银行对于自身的控制力度不够强,虽然近几年这种现象有所改善,但是非法挪用公款的现象仍然频频发生。金融企业的资金流转、资金控制、资金运转过程的监控,是金融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也是金融企业成败兴衰的命脉!

(五)没有严格的监督管理机制

金融企业就其本身来说就属于风险行业,其监督和管理较其他普通企业更加重要。近年来,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大部分的企业也投入了一定的资源来执行监督管理职能,包括内审工作、核算和稽查、监督管理等等,虽然所进行的监管工作很多,但是仍然会出现很多问题,对于原有的监管体系提出了质疑。出现以上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金融企业工作重点出现偏差,忽视了风险发生前的评估,仅仅进行事后的分析,监管工作范围广泛,总有疏漏之处,同时金融企业的监管方法落后,这些都会导致监管工作的不到位。

三、针对以上问题的改进措施

(一)金融企业要构建良好的内控环境

由于内控环境的基础作用,金融企业如果想进行有效的内部控制,必须首先构建良好的内控环境,以下主要从企业内部的管理层级和人力与实务两方面叙述如何完善内控环境。提高管理层级的合理性。金融企业的内部管理层级是企业进行管理的前提,是进行内控的重要载体。科学的管理层级应该有明确的权责利分配,对于企业内部的各个岗位和部门的责任进行详细规定,尽量将企业的每项工作落实到个人,便于企业在发生问题时查明原因。明晰各个部门之间的联系和隶属关系,有利于企业对自身信息进行有效管理,同时对于企业内部形成相互制衡有促进作用,促进金融企业工作效率和工作能力的提升。健全人力及实务相关政策。金融企业各种工作的核心是人,企业应该坚持以人为本,健全企业自身的人力资源政策,从人员录用、培训等一系列工作中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金融企业的人力和实务是企业内部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其他因素有重要影响,因此,金融企业应该提高人力的利用效率。同时,金融企业也应该完善责任分配制度,增加企业决策的合理性和透明性,完善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三权分立的制度,形成良好的委托代理关系。

(二)重视对于风险的评估工作

面对日趋激烈的金融竞争,市场中充斥着各式各样的不确定因素,金融企业稍有不慎都会使得企业面临各种风险的威胁,对于我国上市的金融企业,这样的问题就更为严重。针对这种情况,金融企业应该设定一定的发展战略和目标,使之与现阶段的风险因素相协调,即将企业经营目标的确定作为评估风险的前提。金融企业在进行风险识别和评估时,要设立专门的风险评估部门,要尽量做到各方面的全面评估,发现较为深层次的潜在风险,制定切实可行的评估方案,对于风险要反复和连续的进行识别,尽量做到动态跟踪。同时,评估部门要大量的收集市场和企业的信息及资料,了解目前所处的市场环境,使得企业所制定的政策能够与时俱进,提高金融企业对于风险的敏感度,降低企业发生风险的可能性。

(三)及时进行信息的交流与沟通

金融企业在进行各项业务的办理时,必须要善于识别各类信息,只有得到有效的信息,才能进一步的采取内控制度。金融企业的相关部门需要设立专门的信息处理系统,对于企业内部和外部的信息进行清晰的分类,保证信息的安全性和准确性,比如企业内部的财务信息、客户信息或企业外部的市场需求信息、市场环境信息等。企业应该尽最大可能收集来自各方面的信息,做好信息的储备工作,以方便之后的信息交流和沟通。信息系统可以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减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发生,对于企业完善自身的薄弱环节,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减少了企业面临的不确定性,增加风险防范的效果。

(四)严格制定和落实企业的各项控制活动

控制活动简单来说就是保证各项指令得以实现的活动,其存在于金融企业日常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贯穿于整个的管理线条中,贯穿于整个的资金流转过程中,因此控制活动的落实情况会直接影响到内控的效果。金融企业在制定各项控制活动时,要主次分明,有一定的针对性。由于各个金融企业的规模和面临的风险大小不同,其所制定的控制活动也不尽相同,企业要结合自身的内部发展状况和外部环境来制定具有可行性的控制活动。在制定控制活动时要综合考虑其成本和收益以及是否具有时间价值,尽量提高企业的利润率,也要考虑到企业工作人员对于控制活动的适应性,不能盲目和急于求成。企业也可以对于各项控制活动进行分段处理,从易到难,逐渐完成企业的内控目标。

(五)建立内外呼应的监管体系

金融企业应该利用企业外部的约束力量,增强对于自身的要求,同时要完善自身内部的监督和管理,形成内外联动的监督机制。对于外部监督无法深入的细节进行实时监控,提高监管部门的权威性,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监督管理的功能,有效防止重大事故和风险的发生,有效进行金融企业的内部控制。比如中国平安提出的“集团控股,分业经营,分业监管,整体上市”的做法,在这种理念下,各个子公司有自己的内控和监督体系,并且与集团的监管部门构成双重监督体制,可以大大提高风险防范的能力。

四、结束语

金融企业的高风险性决定了企业内部控制的地位和重要性,企业应该及时发现相关风险,提高内控水平,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新形势,这样才能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实现长远发展。

企业内控制度篇5

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不断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对于防范舞弊,减少损失,提高资本的获利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笔者对内部控制制度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思考,现成拙作,求教同仁。

一、内部控制必须逾越的几个难点

一项好的内控制度,应该达到以下标准。其一,控制触角涉及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没有留下控制死角。也即企业的各项经营管理活动均纳入了内部控制范围。其二,事权划分明确具体,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也即内控制度作为一种制度要能真正成为企业管理者的行为规范,操作方便。其三,控制程序规范,过程控制受到特别的重视。也即内部控制要形成科学的机制,尤其是要把对经营管理过程的控制放在突出的地位,通过控制,防患于未然。其四,有良好的控制效果,内部控制的功能可得到有效发挥。

从目前企业内控制度实践操作看,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必须研究和解决工作难点,具体地讲,就是解决“四个如何”。

第一,如何把握授权的度。量变到质变,是事物变化的一般规律。在这里“量”上的度起决定作用,当量的变化到了极限时,必然引起质的变化。内控制度的量度界定也就成为实践中的一个难点。企业经营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保证这个系统的正常运行,合理授权是必然的。对于企业法人代表,既要保证其经营决策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又要保证其经济行为的效益性和廉洁性,权力的量度界定是关键一环。当今社会大凡出现重大舞弊经济案件的企业,基本上均是授权不当引起的,是权力过大,且控制不力的恶果。一个方面,授权无“度”,直接制约内控制度效能的发挥,在巨大的权力面前,政策法律尚且相形见绌,何况一个内控制度,舞弊必然产生;另一方面,对内控制度执行人员的授权也有“度”的学问,对不同的"控制环节要有不同授权,才能使内控制度有效运行,不然容易产生新的舞弊土壤。不管哪个环节,在具体授权时,应以既能保证经营决策有效运作,管理制度有效贯彻,又能保证权力制衡得到落实。

第二,如何提高被控对象的受控度。有效的内控制度,是对企业经营的所有环节和从事经营管理活动的所有个人实施全方位控制。这里就存在一个控制与反控制的问题。社会实践告诉我们,控制与反控制的矛盾在任何地区、任何时候都存在,尤其是在中国这个受几千年封建思想影响的国度里,矛盾尤为突出。因为不少企业内控制度形同虚设,舞弊行为时有发生,所以提高被控对象的受控度就必然成为内控制度实施中的难点。一般而言,内部控制的对象是指企业的权力操纵者,是对权利操纵者的权利约束,也是对权利操纵者之间的权利制衡。这种独特的控制对象决定了提高受控度的艰巨性。就笔者的实践而言,提高被控对象的受控度关键有两点:一点是内控制度的科学性,另一点是主要决策者的受控程度。

第三,如何提升规范控制程度。提起内控制度,人们往往想起出纳人员管钱不管账,管支票不管印鉴,管报销不管稽核等。其实内控制度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企业经营管理的所有方面和所有环节。对于一个复杂系统工程的控制,不能靠人治,也不能靠简单的出纳控制、财务管理来实现目的,而是靠一套科学规范的内控制度,用制度来规范管理的行为,让管理者在从事经营管理活动中,知道干什么、怎么干,按照规定的程序来完成工作任务,接受规定的控制管理。这里的重点,是对企业不同的经营管理活动制定出“怎么干”的标准。完成这个任务,要有丰富的知识、超前的意识、广阔的视野和扎实的作风。这无疑又是一个难点。

第四,如何提高控制人员的熟练程度。企业内控制度的中心是财务会计控制,承担内控职责的主要是会计人员。因此,财务会计人员要真正能担当内部控制的重任,更新知识,提高操作能力就显得刻不容缓。如上所述,科学的内控制度,是对企业经营管理各个环节实施有效监控的制度,它大大突破了财务会计的工作范畴,大大超过了财务会计的知识领域,是投资、金融、市场、营销、法律、材料、信息、机械、生产等多方面知识的融合;没有相应的知识支持,内部控制不可能完全到位。同时内部控制主要是做人的工作,矫正人的行为,需要有相应的组织、指挥和协调工作能力,培养大批这样的“全才”,显然需要很长的过程。

二、对企业内控制度的理性思考

思考之一:控与被控,需要永远协调的一对矛盾。控是规范,控是约束,控是对舞弊的否定,是对损失的扼制。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需要内部控制,呼唤内部控制,这是主流,这是规律。越是优秀的企业,规范管理越有无形的作用。企业经营好比一湖清水,管理规范好比千里长堤,水从堤转,才能因而得福:如果大堤本身千疮百孔,水就会破堤而出,为祸一方。军中无法,等于自败,企业无规,等于自乱。内部控制对于保护企业意义非同小可。但控制毕竟是对人而言的,是对人行为的约束,对人权利的限制,矛盾永远存在,协调控制与被控制之间的矛盾事关内部制度的成败。什么时候控制与被控制的矛盾协调得好,企业经营就稳定,企业效益增长就快,这是笔者在会计管理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协调控与被控的关系,一要把握重点,描准主要目标,有针对性地工作;二要善于抓住战机,善于捕捉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信息,以事实为先导,力争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三要把自己主动置于受控制的地位,把握自己的行为;四要根据变化了的情况不断调整内部控制的思路,使内部控制与企业经营变化相适应。

思考之二:控面与控点是值得研究的课题。严谨的内控制度,不仅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实行全方位的有效控制,把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全面置于经济监控之中,而且得对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方面和重要环节实行重点控制。面的控制与点的控制有机结合,内部控制才能发挥良好的效益。那么,在实施企业内部控制时,如何找到控制点,通过点的控制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是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根据笔者长期实践的体会,企业内部控制的点应该在三个位置上:一是资金。对企业资金筹资、调度、使用、分配等实行严格控制,防止资金进入体外循环。二是成本费用。对企业的各项成本费用支出实施严格的监管,防止出现舞弊行为。三是权力使用。对企业各经营环节经济活动操作者的权力实施有效监控,防止权力滥用,造成经济损失。

思考之三:控制与创新是相依相伴的两种手段。实施内部控制是为了保证企业经营健康发展,绝不能让内部控制成为阻碍企业进步的障碍。在一定的意义上讲,控制是为企业经营导航,控制自身没有资本增值的功能,而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力的源泉是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只有不断创新,企业才能不断适应市场变化,生产经营才有足够的动力。这就告诉我们,保持企业发展不仅要实施内部控制,更重要的是促进企业创新。有活力的内部控制制度应是推动企业创新的制度,对企业创新工程给予足够的支持,在支持中对创新过程实施控制,防止在企业创新过程中产生舞弊行为,或者打着创新的旗号行舞弊之实。只有把控制和创新两种手段都运用好,企业才会不断发展壮大。

企业内控制度篇6

所谓内部控制制度,是在内部牵制的基础上,由企业管理人员在经营管理实践中创造、并经审计人员理论总结而逐步完善的自我监督和自行调整体系,它是企业为管理当局的需要,保证经营目标的实现而建立的一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控制制度和体系。

一、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原则

1、适用性原则

每一个企业制定何种内部控制制度以及各项内部控制制度包含哪些内容,主要取决于企业生产经营、业务管理的特点和要求,包括组织机构的设计和企业内部采取的相互协调的方针、措施等。

2、程式定位原则

企业应按照经济业务的性质和功能将其经营管理活动划分为若干个具体工作岗位,并根据岗位性质相应地赋予工作任务和职责权限,规定操作规程和处理手续,明确纪律规则和检查标准,做到职、责、权、利相结合。

3、有效性原则

企业在执行内部控制制度时,应定期检查其执行情况,对出现的违法违规现象按规定进行相应的惩处,并及时将内部控制制度执行结果与企业原定的经营战略方针比较,出现薄弱环节应时修正并完善。

4、健全性原则

企业内部控制系统必须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测等五项要素,并覆盖各项业务和部门。

二、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的主要内容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全过程的各种制度、方法和程序的自我调控体系。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包括以下基本内容:

1、法规制度控制,即企业以国家的财经方针政策和有关规章制度为标准,对其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控制。

2、组织机构控制,指对企业组织机构设置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所进行的控制。

3、人员素质控制,是指对企业职工政治和业务素质的控制。

4、职务分离控制,即对不相容职务进行分离所形成的控制。

5、授权控制,是指企业各级人员只有经过授权批准,才能执行有关经济业务的控制。

6、目标计划控制,指根据企业计划指标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所进行的控制。

7、内部会计控制,指通过会计的核算和监督所进行的控制,它主要包括货币资金、实物资产、对外投资、工程项目、采购与付款、筹资、销售与收款、成本费用、担保等经济业务的会计控制?。

8、财产管理控制,是指为保证企业财产安全完整所进行的控制?。

9、业务程序控制,是指通过制定标准程序和规范手续对经营活动与管理活动所进行的控制。

10、内部审计,是指由部门或单位内部的专职机构及人员对本部门、本单位的经济活动所进行的审查和评价,借以维护财经法纪,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独立性的经济监督活动。有鉴于此,笔者以为建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已刻不容缓,而且十分必要。

三、目前企业内部控制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控制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法人治理结构存在缺陷。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必然导致内部控制不完善。我国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问题较为严重。这说明企业对内部控制的理解还停留在较低阶段,对内部控制目标的认识还很模糊。

2、控制活动存在问题。首先,内部控制管理不到位。其次,信用控制漏洞较多。再次,投资控制比较薄弱。

3、风险评估与管理存在问题。企业对风险管理重视程度不高,大多数企业都仅对可能存在风险的一项或几项业务进行了风险评估,企业很少定期对客户信用、财务管理、采购、销售、物流等管理活动都进行风险评估,风险管理没有贯穿到企业的所有业务、各个环节。

4、信息与沟通存在问题。信息与沟通也是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要素,内部控制效果如何,存在什么问题,还有哪个环节需要改进等等,这些信息都需要流畅地传达到企业的高级管理层,但我国的企业在这方面的重视程度和资金投入仅处在初始阶段。

四、 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的主要措施

内部控制的目标就是要保护企业资产的完全完整,合理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遵循相关的法律和法规,规范企业的相关行为,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以下就如何发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效能,提出四方面的解决对策:

1、增强董事会在内部控制体系中的作用。首先要强化董事会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主导地位,突出其核心作用。其次是实行独立董事制度,通过对董事会这一内部机构的适当外部化,引入外部的独立董事,以期对内部人形成一定的监督制约,最大限度地维护所有股东的权益。再次是明确董事会内部分工,设立专门委员会。

2、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高员工素质,加强内部管理控制。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在长期经营实践中所凝结起来的一种文化氛围、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经营境界和广大员工所认同的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良好的企业文化能为内部控制程序的落实创造较好的人文环境。

3、强化内部审计监督。内部审计是控制环境的重要组成因素,同时是内控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既是对内部控制的检查和再控制,以消除影响内部控制的各种因素,也是落实内控的一个保证。

4、建立落实机制。制度落实好坏,除人的主观因素外,还需要有相应的机制来制约。需要建立相关人员的责任制、定期考核机制和必要的责任追究机制,使内部控制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以上所述的几点对策,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强化董事会的作用是落实内部控制制度的前提,建立健全企业文化建设、提高人员素质是手段,强化内部审计监督是保证,建立落实机制是关键。

企业内控制度篇7

一、内部控制制度的概述

内部控制是指公司为了保证公司战略目标的实现,对公司战略制定和经营活动中存在的风险予以管理的相关制度的安排。它是由公司董事会、管理层及全体员工共同参与的一项活动。企业需本 着科学、透明、制衡的原则,合理通盘考虑企业的整体情况来制定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二、内部控制的作用

企业内部控制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通过制度建设对其经营活动进行自我调节、自我约束。内部控制的作用与企业的规模成正比,规模越大,内部控制作用越明显。

(一)防范企业经营风险

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会面临各种风险,有来自于宏观经济,有来自于企业的各种决策。内部控制可以对企业经营活动中与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及时识别、系统分析,进行有效评估,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有效控制各环节,最终达到防范企业经营风险。如美国的安然公司由于出现严重的财务信息失真而倒闭的事件,就是基于内部控制制度没有起到相应的风险防范作用而造成的。

(二)确保企业有效运行

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运用会计、统计、业务、人力等部门的数据、报告,使企业的生产、经营、销售、投资、等环节结合在一起,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各部门各司其职提高企业经营效率。

(三)确保企业信息资料的可靠性

内部控制有助于确保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通过内部控制对会计信息的记录、分类汇总、解释说明进行监督,从而真实准确地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情况,为企业制定今后的发展战略,经营者做出正确的决策提供有效的依据。

三、当前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伴随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内部控制也逐渐被企业认识并重视,但同时企业制定的内部控制制度也暴露出一些缺陷。

(一)组织架构混乱

我国企业普遍以中、小企业为主,企业自身的组织建设不够完善。治理结构形同虚设,缺乏科学决策、良性运行机制和执行力。内部机构设置不科学,权责分配不合理,存在职能交叉、缺失的情况;缺少权利制约机制,架空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的权力,完全由大股东操纵,尤其在决策时多以领导的意志为主。

(二)控制程度弱

内部控制的对象是企业权力的使用者,由此制度和权力使用者之间的平衡与否成为内部控制制度能否有效发挥作用的关键。平衡点偏向于权力的使用者就会造成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产生舞弊行为,对企业造成极大损害。

(三)信息不全面

内部控制职责的主要承担者是企业的财务人员。财务人员缺乏必要的信息储备和操作技能都会使企业的信息披露不完整。科学高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包含企业日常运营的各个领域,囊括了财务、金融、法律各方面的信息,企业缺乏相应的人才也造成内部控制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企业缺少各部门间的信息沟通渠道,造成信息传达不及时,对决策制定、人事管理、生产销售等环节造成不良影响。

四、改进内部控制的对策

内部控制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是企业经营成败的关键环节,因此对该制度的优化显得尤为重要。

(一)明确组织架构

企业应当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明确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的职责权限、工作程序、权力范围,确保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分离、相互制约。在设定职权和岗位分离时,要充分考虑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的要求。同时要确保制定的组织架构能正常运行,定期对组织架构的运行情况进行全面有效地评估,及时予以优化完善。

(二)加强内部监督

企业应强化内部审计,充分保障其独立性和权威性。企业还需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评价体系,对于其在企业运营过程中产生的缺陷及时作出评估,定期提交检查监督报告,提出改进建议。对于权力的使用者,企业要重点进行监督。企业可以通过设置具有监督职能的岗位或通过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进行监督或对某些岗位实行定期轮岗制度,消除可能出现的违法意识。

(三)加强素质培养,强化部门沟通

建立员工培训的长效机制,充实其在运营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各方面信息储备,提高其业务熟练程度和实践操作能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文化氛围。加强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增强法律意识。沟通是企业及时、准确地收集、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企业依托计算机互联技术,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使各部门人员全面及时了解企业发展经营现状,减少人为因素对内部控制效果的影响,增强信息可靠性。

五、结束语

企业内部控制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自我调节、自我约束的重要内在机制,是企业得以健康长远发展的重要保障。企业要做大做强就须充分认识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各部门的通力合作,针对自身实际情况,建立合理、完善、高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充分发挥内部控制的作用。

企业内控制度篇8

一、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控制制度环境不健全

当前,我国部分企业还存在着重效益、轻管理的现象,特别是中小企业,竞争压力大,实现经济效益任务重,部分企业并不重视内部控制建设。部分中小企业本来就是逐步成长发展而来,因此在管理中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部分企业管理者将内部控制与财务管理混为一谈,认为内部控制就是财务管理,财务管理可以替代内部控制的职能。部分中小企业管理者素质不高,特别是财会知识和内部控制相关知识不够,对内部控制不够重视和关注,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和执行更无所谈起。

(二)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不高

部分中小企业管理人员还存在内部控制认识不足,知识不全面等现象,特别是管理人员内部控制意识不强,部分管理人员内部控制缺乏财会相关知识,内部控制知识不足,没有相关的内部控制实践经验还普遍存在。部分中小企业管理人员虽然具备相关的内部控制专业知识,但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在工作和管理过程中,即使发现内部控制漏洞也不会主动改进,更有甚者利用相关漏洞进行牟利,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造成较大的影响。

(三)内部控制制度体系不完善

部分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体系还不完善,企业除基本的管理制度如人事管理、财务核算办法等制度已建立完善外,还缺乏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和科学的业务流程。部分中小企业仅在企业成立之初制订了相关的零散制度,或者仅有业务操作流程,没有书面的管理制度。部分企业虽然制订了相关管理制度,但内部控制分布在相关的管理制度中,没有建成体系。部分企业虽然制订了内部控制制度,但是内部控制制度与企业实际业务和管理实际不适应,在实际生产经营中难以实施,部分中小企业没有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内部控制执行效果难以保证。

(四)评价监督机制缺失

中小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监督机制对于保证内部控制效果尤为重要,但是由于中小企业受成本、效益制约,在评价监督机制方面还不完善。部分中小企业没有对内部控制进行持续的监督,没有对内部控制制度和执行效果进行科学的预测、分析和考核,监督评价不力。部分中小企业在设置监督评价机构时,受成本限制,未设置专门的内部审计等专门机构,部分企业机构人员设置不科学合理,监督评价工作独立性不强。

二、加强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与完善

(一)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环境

中小企业管理不完善的现状,使得强化内部控制制度环境迫在眉睫。企业管理者应主动完善自身财会相关知识和内部控制相关理念,重视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在企业内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促进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提高财务会计部门人员的专业素质。应通过企业文化建设等方式,促进企业全体人员树立内部控制理念,使其认识到内部控制与每位员工息息相关,只有强化内部控制管理,各个岗位、各个环节均遵循内部控制制度,实现内部控制目标,才能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在设置组织机构和层级方面,中小企业应结合自身特点,按照内部控制要求,根据不同的管理范围划分各个管理层次,设立组织机构,树立良好的层级决策机制。

(二)提高管理人员综合素质

应强化中小企业管理人员的内部控制知识和职业道德水平,提高综合素质。应帮助管理人员树立内部控制意识,加强内部控制专业知识和财务会计知识的培训,强化理论知识学习。应强化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提高内部控制知识水平。应帮助中小企业管理人员不断总结和学习内部控制实践经验,强化分析判断能力,提高中小企业管理者在建设内部控制制度体系方面的能力。加强职业道德培训,提高其职业道德水平,增加其工主动性,在工作中一旦发现内部控制漏洞,及时向上级报告,并结合工作和管理实际,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加强内部控制制度执行。

(三)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

应不断健全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完善企业各项管理制度,包括内部控制制度相关内容,应建立与企业业务和经济活动相适应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强化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措施,确保内部控制执行效果。应建立各项岗位制度,明确岗位责任。中小企业由于人手较少,因此在岗位设置方面可以适当设置兼职。但是应遵循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确保不相容职务的相互制约。应完善企业各项业务流程,对于各项业务关键点应加以重点控制,特别是容易发生风险或者一旦出现问题影响较大的内部控制关键点,应重点关注。应制订申请审批权限制度,明确规定与财务会计相关的授权范围限定,明确审批流程和责任,确保企业各层级管理人员和员工,均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应强化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制度,建立预测和防范风险的机制体系,防范各类风险,采取有效措施将风险对中小企业的影响降到最低。

(四)建立评价监督机制

应加强中小企业对于内部审计的重要性认识,强化中小企业内部评价监督机制,特别是强化内部审计等监督机制。建立内部审计制度,科学合理设置内部审计机构人员,设置专门的内部审计机构或者专门的内部审计人员,保证内部审计机构或人员的工作独立性,以确保中小企业内部监督工作的客观性和独立性,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工作的事前和事中监督作用,使得内部审计工作成为企业日常性的工作,并贯穿企业各项经济业务始终。应强化各个部门的评价和考核机制,对于内部控制制度和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反馈,并提出相关的解决和处理措施,确保内部控制制度随着企业发展不断更新完善,确保内部控制执行效果。

三、结论

中小企业往往存在着内部控制制度体系不完善的现象,部分企业管理人员未树立内部控制意识、综合素质不高,企业未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内部控制制度评价和执行监督机制不健全,内部控制效果受到影响。因此,中小企业应通过企业文化建设等方式,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强化企业管理者内部控制意识,提高企业管理者综合素质,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强化事前和事中管理,建立有效的内部评价监督机制,确保中小企业内部控制效果,不断提升中小企业内部控制效益,以促进我国中小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企业内控制度篇9

所谓内部控制制度,是在内部牵制的基础上,由企业管理人员在经营管理实践中创造、并经审计人员理论总结而逐步完善的自我监督和自行调整体系,它是企业为管理当局的需要,保证经营目标的实现而建立的一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控制制度和体系。

一、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原则

1、适用性原则

每一个企业制定何种内部控制制度以及各项内部控制制度包含哪些内容,主要取决于企业生产经营、业务管理的特点和要求,包括组织机构的设计和企业内部采取的相互协调的方针、措施等。

2、程式定位原则

企业应按照经济业务的性质和功能将其经营管理活动划分为若干个具体工作岗位,并根据岗位性质相应地赋予工作任务和职责权限,规定操作规程和处理手续,明确纪律规则和检查标准,做到职、责、权、利相结合。

3、有效性原则

企业在执行内部控制制度时,应定期检查其执行情况,对出现的违法违规现象按规定进行相应的惩处,并及时将内部控制制度执行结果与企业原定的经营战略方针比较,出现薄弱环节应时修正并完善。

4、健全性原则

企业内部控制系统必须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测等五项要素,并覆盖各项业务和部门。

二、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的主要内容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全过程的各种制度、方法和程序的自我调控体系。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包括以下基本内容:

1、法规制度控制,即企业以国家的财经方针政策和有关规章制度为标准,对其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控制。

2、组织机构控制,指对企业组织机构设置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所进行的控制。

3、人员素质控制,是指对企业职工政治和业务素质的控制。

4、职务分离控制,即对不相容职务进行分离所形成的控制。

5、授权控制,是指企业各级人员只有经过授权批准,才能执行有关经济业务的控制。

6、目标计划控制,指根据企业计划指标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所进行的控制。

7、内部会计控制,指通过会计的核算和监督所进行的控制,它主要包括货币资金、实物资产、对外投资、工程项目、采购与付款、筹资、销售与收款、成本费用、担保等经济业务的会计控制?。

8、财产管理控制,是指为保证企业财产安全完整所进行的控制?。

9、业务程序控制,是指通过制定标准程序和规范手续对经营活动与管理活动所进行的控制。

10、内部审计,是指由部门或单位内部的专职机构及人员对本部门、本单位的经济活动所进行的审查和评价,借以维护财经法纪,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独立性的经济监督活动。有鉴于此,笔者以为建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已刻不容缓,而且十分必要。

三、目前企业内部控制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控制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法人治理结构存在缺陷。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必然导致内部控制不完善。我国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问题较为严重。这说明企业对内部控制的理解还停留在较低阶段,对内部控制目标的认识还很模糊。

2、控制活动存在问题。首先,内部控制管理不到位。其次,信用控制漏洞较多。再次,投资控制比较薄弱。

3、风险评估与管理存在问题。企业对风险管理重视程度不高,大多数企业都仅对可能存在风险的一项或几项业务进行了风险评估,企业很少定期对客户信用、财务管理、采购、销售、物流等管理活动都进行风险评估,风险管理没有贯穿到企业的所有业务、各个环节。

4、信息与沟通存在问题。信息与沟通也是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要素,内部控制效果如何,存在什么问题,还有哪个环节需要改进等等,这些信息都需要流畅地传达到企业的高级管理层,但我国的企业在这方面的重视程度和资金投入仅处在初始阶段。

四、 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的主要措施

内部控制的目标就是要保护企业资产的完全完整,合理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遵循相关的法律和法规,规范企业的相关行为,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以下就如何发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效能,提出四方面的解决对策:

1、增强董事会在内部控制体系中的作用。首先要强化董事会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主导地位,突出其核心作用。其次是实行独立董事制度,通过对董事会这一内部机构的适当外部化,引入外部的独立董事,以期对内部人形成一定的监督制约,最大限度地维护所有股东的权益。再次是明确董事会内部分工,设立专门委员会。

2、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高员工素质,加强内部管理控制。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在长期经营实践中所凝结起来的一种文化氛围、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经营境界和广大员工所认同的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良好的企业文化能为内部控制程序的落实创造较好的人文环境。

3、强化内部审计监督。内部审计是控制环境的重要组成因素,同时是内控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既是对内部控制的检查和再控制,以消除影响内部控制的各种因素,也是落实内控的一个保证。

4、建立落实机制。制度落实好坏,除人的主观因素外,还需要有相应的机制来制约。需要建立相关人员的责任制、定期考核机制和必要的责任追究机制,使内部控制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以上所述的几点对策,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强化董事会的作用是落实内部控制制度的前提,建立健全企业文化建设、提高人员素质是手段,强化内部审计监督是保证,建立落实机制是关键。

企业内控制度篇10

一、内部控制概述

内部控制是指为了保证企业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发现、纠正错误与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与程序。内部控制的目标包括:

(1)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完整及对其的有效使用;

(2)保证会计信息及其他各种管理信息的可靠和及时提供;

(3)保证企业制定的各项管理方针、制度和措施的贯彻执行;

(4)尽量压缩、控制成本、费用,减少不必要的成本、费用,以求企业达到更大的盈利目标;

(5)预防和控制且尽早尽快查明各种错误和弊端,及时、准确地制定和采取纠正措施;

(6)保证企业各项生产和经营活动有序有效地进行。

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对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信息披露制度,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保证资本市场有效运行,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现行企业内部控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内部控制认识不足

目前一些企业特别是某些国有企业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存在两种倾向值得注意:一是一部分人习惯于甚至满足于传统的经营管理方式,认为只要能够规范化操作就行了,不必考虑是否先进;二是虽然意识到改革的必要性,但是容易片面强调改革组织结构的重要性,忽视了控制方式的跟进和强化;这就使企业的改革同微观治理机制相脱离。

(二)产权关系不明

在我国现阶段,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不够完善,甚至是有形无实,尤其体现在董事会这一重要机构没有发挥应有的职能。有不少国有企业在改革过程中,一味地“放权让利”,致使原厂长负责制的领导班子现在既是经理层又进入董事会,董事会成员和经理成员高度重叠,致使国有企业产权主体缺位、权责不清,内部控制的受益主体模糊。这种责权不分的公司治理结构,导致所有者对经营者不能实施控制,作为代表公司股东的控制主体(董事会)也就形同虚设。

(三)监督机制不健全

目前有很多企业监督评审主要依靠内审部门来实现,而有些企业的内审部门隶属于财务部门,与财务部同属一人领导,内部审计在形式上缺乏应有的独立性。另外,在内审的职能上,很多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仅仅是审核会计账目,而在内部稽查、评价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完善和企业内各组织机构执行指定职能的效率等方面,却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企业内控制度篇11

摘 要:该文从《会计法》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出发,阐述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对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的重要性。指出小规模企业内控制度建立和执行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注册会计师审计实务中对内控制度审计的实际情况,对照财政部关于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建立、测试、评价的有关规定,提出小规模企业内控制度评价结果对审计报告意见类型具有决定性影响的观点。

关键词:小规模企业;内控制度;审计;影响

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七号———审计报告》规定了四种审计意见类型。注册会计师出具审计报告必须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在充分的审计证据支持下发表审计意见,审计意见的对象是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报表。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的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资料要做到真实、完整,所谓真实就是会计报表反映的经济内容真实,会计处理符合企业会计准则和相关的会计制度规定;完整就是企业所有的经济业务必须纳入会计报表体系,而完整的前提条件是企业必须有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并得到良好执行。由此可见,企业内控制度建立及执行情况对注册会计师正确发表审计意见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在小规模企业普遍存在内控制度不健全,有的根本没有内控制度的情况下,更要重视内控制度对审计意见的影响,以规避审计风险。不少注册会计师在审计实务中采用回避方式,不对内控制度作深入地研究与评价,只是做一些形式上的工作底稿,以应付复核和检查,在对企业内控制度根本没有实质测试的前提下发表审计意见,意见类型主要是无保留意见及保留意见,很少有否定意见和无法表示意见。本文就此提出一些看法。

一、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并得到良好执行是提供真实完整的会计报表的前提条件

一般认为构成财务报告公允、准确呈报的三道重要防线分别为: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公司治理结构和独立审计师的审计。其中内部控制是一组程序,受到公司董事会、管理层以及其他人员的影响,合理保证了经营活动的效率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合规性目标的实现。有效的内控制度能防止舞弊形为的发生,保证资产安全和完整。内控制度是企业董事会和经理阶层为确保企业财产安全和完整、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实现经营管理目标而建立和实施的一系列具有控制职能的措施和程序。内控制度是企业内部管理的事,因此,法律往往不作具体的规定,而只是原则性的规定企业必须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并保障其顺利运行是管理当局的责任,对于具体的控制方式和程序只制定相应的规范。内控制度的目标是实现企业的目标,根本作用在于衡量和纠正下属人员的活动,以保证事态的发展符合计划的要求,它要求按照目标和计划对工作人员的业绩进行评价,找出消极偏差,采取措施得以改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防止资产的损失,保证企业预定目标的实现。

有效的内控制度可以规范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堵塞漏洞,防止并及时发现、纠正错误和舞弊行为,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单位内部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

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有明确要求:各单位应建立内部会计监督制度。企业经营的目标为追求利益最大化,从这点上看,健全内控制度必然是企业的内在要求。但不同的企业的价值取向或实现方式存在较大差异,国有企业及其他大中型企业管理当局对企业价值实现方式的理解不局限于经济效益的增长,较多地考虑国家法律、法规及企业未来的发展,所以,对企业内控制度的建立健全相对重视。而小规模企业的管理当局对企业价值的实现方式的理解更多地局限于经济效益的增长,甚至个人财富的扩大,偏重于纳税影响,有的甚至认为会计报表的编制仅为纳税而异,从而对内控制度的建立缺少内在动力,有的甚至没有基本的内控制度,把一些经济业务不纳入会计报表体系。因此,在没有内控制度这个前提条件下提供的会计报表完整性是得不到保证的。

二、注册会计师在小规模企业审计中遇到的企业内控制度的主要问题

1、内部控制环境弱化,控制体系不完善,使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内控制度的信任度大打折扣

目前我国很大一部分小规模企业不重视内控制度的建立,习惯于行政指挥、家长制管理的现象还普遍存在。企业普遍存在没有成文的内控制度,即使有制度也是为了应付有关部门的检查,具体的内部控制更无从谈起。相关的内控关键点失控,不履行相应的书面手续,注册会计师收集内部控制的证据犹如大海捞针、费时费力,难以保证审计效率和执业质量基本目标的实现,还有很多小规模企业内控制度尚未建立,更谈不上内控制度的履行。具体表现形式如:一是货币资金收付没有履行相关手续,无专职出纳管理现金,以致出现账面现金结存不符实际,同时有的企业银行账和企业账长期不符;二是材料收发没有相关手续,带来成本核算不实;三是销售结算环节失控,形成账外收入等等。

2、会计系统设计未考虑内控制度,会计凭证依赖的原始凭证履行形式上的手续,使注册会计师难以把握内部控制的实质

近年来,财政部对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对财务会计报告的信息提供和披露都制定出具体的准则和制度,对内控制度的建立已出台相应的规范,但对不建立内控制度的企业缺少相应的制约措施和处罚力度。具体到每一单位的会计系统设计形成了五花八门的局面,使注册会计师对内控制度的评价难以形成一般性认识。

由于会计系统的设计承袭了计划经济时代的陋习,会计凭证依赖的原始凭证过于简化,因此注册会计师从会计资料中往往找不出内控制度运行的有效证据,在财务会计报表中,只重视会计报表的提供,忽视财务情况分析和会计报表附注编制,只研究如何满足有关行政管理部门的需要,少研究利用财务会计信息加强内部管理。

3、小规模企业普遍缺乏成文的内控制度,对同一被审计单位,不同注册会计师所作的评价有时大相径庭

不同的经济单位应具有不同的内部控制模式。大中型企业人员分工较为细致,内部控制程序也严密,而小规模企业为了有效利用人力资源,内控制度显得粗略一些。《独立审计准则第九号———内部控制和审计风险》要求注册会计师应当审查企业的内部控制情况,注册会计师对不同的经济单位,如果企业没有建成内控制度,就缺乏评价的具体标准和尺度,就不能进行量化处理,仅凭抽象的专业性判断难以使人信服,一旦判断失误,将导致审计报告失真。

三、相关法律、法规对企业内控制度的建立及审计的要求

首先,《会计法》第27条规定:“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明确要求各单位应当建立内部牵制制度,这是对单位建立内控制度提出的原则性要求。财政部于20xx年6月至今相继出台了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规范和具体规范,这些规范的出台,为企业提出了内部会计控制的一般标准,使企业具备了建立适合本单位特点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条件。

另外,《内部控制和审计风险准则》《审计重要性准则》《错误与舞弊准则》《管理建议书准则》《小规模企业审计特殊考虑实务公告》等都对内部控制的测试、评价和报告做出了规定。在财政部发布《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不久,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也发布了《内部控制审核指导意见》,对注册会计师签定内部控制审核业务约定书、制定审核计划、履行审核程序、出具审核报告等做出了详细规定,为注册会计师开展内部控制评审提供了依据和准则。

因此,企业内控制度特别是内部会计控制的建立,测试评价制度体系已基本形成,要得到良好的贯彻执行,并实现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操作性,关键在于企业管理当局的自我意识以及相关行政部门的监管。同时,注册会计师在审计实务中要严格执行内控制度的审计程序,切忌走形式,只有对企业内控制度的建立、健全情况有正确的评价,才能为发表正确审计意见打下基础。

四、小规模企业内控制度评价结果对审计报告意见类型具有决定性影响

小规模企业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通常很高,因其业务比较简单,审计收费低,注册会计师实施审计的外勤时间往往较短,实施审计的程序可适当简化,对账面情况的审计难度不大。如果注册会计师没有把握对企业内控制度的正确评价,将导致审计意见错误,使审计报告失真,带来致命的审计风险。

《独立审计准则第七号—审计报告》规定了四种审计意见类型。注册会计师必须对被审计单位的内控制度进行测试和评价的基础上,确认企业的内控制度有效性后,才具备会计报表反映的经济内容达到完整性这一些要求。会计资料具备了完整性,所有经济业务内容都纳入了会计报表体系,注册会计师才能按照《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发表相应的审计意见。实务中,注册会计师对小规模企业内控制度的评价多流于形式,在没有作深入细致的测试的情况下,简单信赖,仅根据账面审计的情况发表无保留意见和保留意见,很少出具否定意见和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

但小规模企业大多没有建立内控制度,因此,注册会计师往往通过实质性测试来实现对其评价,所以带有很多的主观判断。因此,注册会计师必须从企业内控制度的关键控制点着手,如货币资金的收付,存货进销存流程的相关手续等,通过测试评价,一旦认为企业内部控制失控,企业往往会存在账外资产,收入不入账,账实不符等问题,直接带来对会计报表完整性的冲击。在这种情况下,注册会计师很难通过追加审计程序来达到审计目的。由于企业内控制度失控,注册会计师无从全面了解审计范围,就无法确定审计范围限制带来的影响程度,故一般不应出具无保留意见和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更多地应发表否定意见和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如对企业存货的核实,按照审计准则要求注册会计师必须实施监盘程序。如存货不能核实,应视其对会计报表的影响程度发表相应的审计意见。当企业账面存货金额很小,对会计报表的影响在重要性标准以下,一般可不予披露,但这是建立在对内控制度确信有效的前提下。如企业内控制度失效,大量账外存货已转移的情况下,注册会计师在失控的内控制度前提下很难做出存货对会计报表的影响,发表保留意见和无保留意见都会带来很大的审计风险。

因此,注册会计师对小规模企业审计时应特别关注企业内控制度的建立、执行情况,核实会计资料真实的同时,更要重视完整性,只有具备了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并良好执行,才能在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并在充分的审计依据支持下发表审计意见。

胡金祥

企业内控制度篇12

一、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控制制度环境不健全

当前,我国部分企业还存在着重效益、轻管理的现象,特别是中小企业,竞争压力大,实现经济效益任务重,部分企业并不重视内部控制建设。部分中小企业本来就是逐步成长发展而来,因此在管理中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部分企业管理者将内部控制与财务管理混为一谈,认为内部控制就是财务管理,财务管理可以替代内部控制的职能。部分中小企业管理者素质不高,特别是财会知识和内部控制相关知识不够,对内部控制不够重视和关注,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和执行更无所谈起。

(二)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不高

部分中小企业管理人员还存在内部控制认识不足,知识不全面等现象,特别是管理人员内部控制意识不强,部分管理人员内部控制缺乏财会相关知识,内部控制知识不足,没有相关的内部控制实践经验还普遍存在。部分中小企业管理人员虽然具备相关的内部控制专业知识,但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在工作和管理过程中,即使发现内部控制漏洞也不会主动改进,更有甚者利用相关漏洞进行牟利,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造成较大的影响。

(三)内部控制制度体系不完善

部分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体系还不完善,企业除基本的管理制度如人事管理、财务核算办法等制度已建立完善外,还缺乏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和科学的业务流程。部分中小企业仅在企业成立之初制订了相关的零散制度,或者仅有业务操作流程,没有书面的管理制度。部分企业虽然制订了相关管理制度,但内部控制分布在相关的管理制度中,没有建成体系。部分企业虽然制订了内部控制制度,但是内部控制制度与企业实际业务和管理实际不适应,在实际生产经营中难以实施,部分中小企业没有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内部控制执行效果难以保证。

(四)评价监督机制缺失

中小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监督机制对于保证内部控制效果尤为重要,但是由于中小企业受成本、效益制约,在评价监督机制方面还不完善。部分中小企业没有对内部控制进行持续的监督,没有对内部控制制度和执行效果进行科学的预测、分析和考核,监督评价不力。部分中小企业在设置监督评价机构时,受成本限制,未设置专门的内部审计等专门机构,部分企业机构人员设置不科学合理,监督评价工作独立性不强。

二、加强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与完善

(一)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环境

中小企业管理不完善的现状,使得强化内部控制制度环境迫在眉睫。企业管理者应主动完善自身财会相关知识和内部控制相关理念,重视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在企业内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促进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提高财务会计部门人员的专业素质。应通过企业文化建设等方式,促进企业全体人员树立内部控制理念,使其认识到内部控制与每位员工息息相关,只有强化内部控制管理,各个岗位、各个环节均遵循内部控制制度,实现内部控制目标,才能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在设置组织机构和层级方面,中小企业应结合自身特点,按照内部控制要求,根据不同的管理范围划分各个管理层次,设立组织机构,树立良好的层级决策机制。

(二)提高管理人员综合素质

应强化中小企业管理人员的内部控制知识和职业道德水平,提高综合素质。应帮助管理人员树立内部控制意识,加强内部控制专业知识和财务会计知识的培训,强化理论知识学习。应强化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提高内部控制知识水平。应帮助中小企业管理人员不断总结和学习内部控制实践经验,强化分析判断能力,提高中小企业管理者在建设内部控制制度体系方面的能力。加强职业道德培训,提高其职业道德水平,增加其工主动性,在工作中一旦发现内部控制漏洞,及时向上级报告,并结合工作和管理实际,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加强内部控制制度执行。

(三)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

应不断健全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完善企业各项管理制度,包括内部控制制度相关内容,应建立与企业业务和经济活动相适应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强化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措施,确保内部控制执行效果。应建立各项岗位制度,明确岗位责任。中小企业由于人手较少,因此在岗位设置方面可以适当设置兼职。但是应遵循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确保不相容职务的相互制约。应完善企业各项业务流程,对于各项业务关键点应加以重点控制,特别是容易发生风险或者一旦出现问题影响较大的内部控制关键点,应重点关注。应制订申请审批权限制度,明确规定与财务会计相关的授权范围限定,明确审批流程和责任,确保企业各层级管理人员和员工,均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应强化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制度,建立预测和防范风险的机制体系,防范各类风险,采取有效措施将风险对中小企业的影响降到最低。

(四)建立评价监督机制

应加强中小企业对于内部审计的重要性认识,强化中小企业内部评价监督机制,特别是强化内部审计等监督机制。建立内部审计制度,科学合理设置内部审计机构人员,设置专门的内部审计机构或者专门的内部审计人员,保证内部审计机构或人员的工作独立性,以确保中小企业内部监督工作的客观性和独立性,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工作的事前和事中监督作用,使得内部审计工作成为企业日常性的工作,并贯穿企业各项经济业务始终。应强化各个部门的评价和考核机制,对于内部控制制度和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反馈,并提出相关的解决和处理措施,确保内部控制制度随着企业发展不断更新完善,确保内部控制执行效果。

三、结论

中小企业往往存在着内部控制制度体系不完善的现象,部分企业管理人员未树立内部控制意识、综合素质不高,企业未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内部控制制度评价和执行监督机制不健全,内部控制效果受到影响。因此,中小企业应通过企业文化建设等方式,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强化企业管理者内部控制意识,提高企业管理者综合素质,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强化事前和事中管理,建立有效的内部评价监督机制,确保中小企业内部控制效果,不断提升中小企业内部控制效益,以促进我国中小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企业内控制度篇13

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不断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对于防范舞弊,减少损失,提高资本的获利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笔者对内部控制制度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思考,现成拙作,求教同仁。

一、内部控制必须逾越的几个难点

一项好的内控制度,应该达到以下标准。其一,控制触角涉及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没有留下控制死角。也即企业的各项经营管理活动均纳入了内部控制范围。其二,事权划分明确具体,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也即内控制度作为一种制度要能真正成为企业管理者的行为规范,操作方便。其三,控制程序规范,过程控制受到特别的重视。也即内部控制要形成科学的机制,尤其是要把对经营管理过程的控制放在突出的地位,通过控制,防患于未然。其四,有良好的控制效果,内部控制的功能可得到有效发挥。

从目前企业内控制度实践操作看,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必须研究和解决工作难点,具体地讲,就是解决“四个如何”。

第一,如何把握授权的度。量变到质变,是事物变化的一般规律。在这里“量”上的度起决定作用,当量的变化到了极限时,必然引起质的变化。内控制度的量度界定也就成为实践中的一个难点。企业经营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保证这个系统的正常运行,合理授权是必然的。对于企业法人代表,既要保证其经营决策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又要保证其经济行为的效益性和廉洁性,权力的量度界定是关键一环。当今社会大凡出现重大舞弊经济案件的企业,基本上均是授权不当引起的,是权力过大,且控制不力的恶果。一个方面,授权无“度”,直接制约内控制度效能的发挥,在巨大的权力面前,政策法律尚且相形见绌,何况一个内控制度,舞弊必然产生;另一方面,对内控制度执行人员的授权也有“度”的学问,对不同的"控制环节要有不同授权,才能使内控制度有效运行,不然容易产生新的舞弊土壤。不管哪个环节,在具体授权时,应以既能保证经营决策有效运作,管理制度有效贯彻,又能保证权力制衡得到落实。

第二,如何提高被控对象的受控度。有效的内控制度,是对企业经营的所有环节和从事经营管理活动的所有个人实施全方位控制。这里就存在一个控制与反控制的问题。社会实践告诉我们,控制与反控制的矛盾在任何地区、任何时候都存在,尤其是在中国这个受几千年封建思想影响的国度里,矛盾尤为突出。因为不少企业内控制度形同虚设,舞弊行为时有发生,所以提高被控对象的受控度就必然成为内控制度实施中的难点。一般而言,内部控制的对象是指企业的权力操纵者,是对权利操纵者的权利约束,也是对权利操纵者之间的权利制衡。这种独特的控制对象决定了提高受控度的艰巨性。就笔者的实践而言,提高被控对象的受控度关键有两点:一点是内控制度的科学性,另一点是主要决策者的受控程度。

第三,如何提升规范控制程度。提起内控制度,人们往往想起出纳人员管钱不管账,管支票不管印鉴,管报销不管稽核等。其实内控制度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企业经营管理的所有方面和所有环节。对于一个复杂系统工程的控制,不能靠人治,也不能靠简单的出纳控制、财务管理来实现目的,而是靠一套科学规范的内控制度,用制度来规范管理的行为,让管理者在从事经营管理活动中,知道干什么、怎么干,按照规定的程序来完成工作任务,接受规定的控制管理。这里的重点,是对企业不同的经营管理活动制定出“怎么干”的标准。完成这个任务,要有丰富的知识、超前的意识、广阔的视野和扎实的作风。这无疑又是一个难点。

第四,如何提高控制人员的熟练程度。企业内控制度的中心是财务会计控制,承担内控职责的主要是会计人员。因此,财务会计人员要真正能担当内部控制的重任,更新知识,提高操作能力就显得刻不容缓。如上所述,科学的内控制度,是对企业经营管理各个环节实施有效监控的制度,它大大突破了财务会计的工作范畴,大大超过了财务会计的知识领域,是投资、金融、市场、营销、法律、材料、信息、机械、生产等多方面知识的融合;没有相应的知识支持,内部控制不可能完全到位。同时内部控制主要是做人的工作,矫正人的行为,需要有相应的组织、指挥和协调工作能力,培养大批这样的“全才”,显然需要很长的过程。

二、对企业内控制度的理性思考

思考之一:控与被控,需要永远协调的一对矛盾。控是规范,控是约束,控是对舞弊的否定,是对损失的扼制。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需要内部控制,呼唤内部控制,这是主流,这是规律。越是优秀的企业,规范管理越有无形的作用。企业经营好比一湖清水,管理规范好比千里长堤,水从堤转,才能因而得福:如果大堤本身千疮百孔,水就会破堤而出,为祸一方。军中无法,等于自败,企业无规,等于自乱。内部控制对于保护企业意义非同小可。但控制毕竟是对人而言的,是对人行为的约束,对人权利的限制,矛盾永远存在,协调控制与被控制之间的矛盾事关内部制度的成败。什么时候控制与被控制的矛盾协调得好,企业经营就稳定,企业效益增长就快,这是笔者在会计管理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协调控与被控的关系,一要把握重点,描准主要目标,有针对性地工作;二要善于抓住战机,善于捕捉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信息,以事实为先导,力争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三要把自己主动置于受控制的地位,把握自己的行为;四要根据变化了的情况不断调整内部控制的思路,使内部控制与企业经营变化相适应。

思考之二:控面与控点是值得研究的课题。严谨的内控制度,不仅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实行全方位的有效控制,把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全面置于经济监控之中,而且得对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方面和重要环节实行重点控制。面的控制与点的控制有机结合,内部控制才能发挥良好的效益。那么,在实施企业内部控制时,如何找到控制点,通过点的控制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是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根据笔者长期实践的体会,企业内部控制的点应该在三个位置上:一是资金。对企业资金筹资、调度、使用、分配等实行严格控制,防止资金进入体外循环。二是成本费用。对企业的各项成本费用支出实施严格的监管,防止出现舞弊行为。三是权力使用。对企业各经营环节经济活动操作者的权力实施有效监控,防止权力滥用,造成经济损失。

思考之三:控制与创新是相依相伴的两种手段。实施内部控制是为了保证企业经营健康发展,绝不能让内部控制成为阻碍企业进步的障碍。在一定的意义上讲,控制是为企业经营导航,控制自身没有资本增值的功能,而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力的源泉是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只有不断创新,企业才能不断适应市场变化,生产经营才有足够的动力。这就告诉我们,保持企业发展不仅要实施内部控制,更重要的是促进企业创新。有活力的内部控制制度应是推动企业创新的制度,对企业创新工程给予足够的支持,在支持中对创新过程实施控制,防止在企业创新过程中产生舞弊行为,或者打着创新的旗号行舞弊之实。只有把控制和创新两种手段都运用好,企业才会不断发展壮大。

企业内控制度篇14

根据新赛发【20xx】78号文件精神,结合公司自身特点,对照《内控管理手册》进行了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工作,现将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成立内控自我评价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xxx(董事长)

王大纲(总经理)

副组长:xx(副总经理)

王新风(财务总监)成员:xx、xxx

二、自查时间

20xx年12月25日

三、自查基本情况

我公司高度重视内控工作,结合本单位工作实际,组织内控工作小组开展自查工作,下发内控自查通知,通过访谈内控相关岗位、上报内控自查材料等形式进行了重点自查。

共修改相关制度、流程3个,包括:《霍城县可利煤炭物流配送有限公司安全生产管理制度》、《霍城县可利煤炭物流配送有限公司安全生产及消防安全应急预案》、公司资金审批流程。增加流程2个,包括:公司车辆使用、修理管理流程;公司项目内部验收流程。

四、自查内容

1、资金活动业务:根据内控评价工作底稿,对资金的预算与审批、资金的收款与付款、银行账户与印鉴管理、库存现金管理、票据管理、费用管理及筹资管理七项内容逐项进行了检查。

资金活动业务自查得分96分。

2、资产管理—流动资产管理:由于公司处于建设期,没有原材料和产成品,所以此项内容没检查。

资产管理—流动资产管理自查得分100分

3、资产管理—固定资产管理:对固定资产采购计划、固定资产的获取与记录、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固定资产折旧、清查盘点、减值准备、报废清理七项内容逐项进行了检查。

资产管理—固定资产管理自查得分:97分

4、财务报告:对财务组织与人员、制定财务报表编制方案、重大事项的会计核算方法、个别财务报表的编制和审核、财务分析、财务工作考核、财务档案的管理逐项检查。合并报表编制、定期公告、临时公告、关联方交易只有总部有此项业务,所以未填写。

财务报告自查得分分

5、全面预算:对预算组织机构、预算目标编制、预算调整、预算执行监控、预算差异分析与处理、预算考核逐项检查。全面预算自查得分95分

6、担保业务:公司没有担保业务。

担保业务自查得分100分。

7、工程项目:由于公司铁路专线项目未全部验收完毕无法整体打分。

8、合同管理:合同签订由公司法人或授权委托人签订并存档保管,同时建立合同档案管理制度。

9、采购业务:公司项目为代建,未由公司独自采购物资。

10、销售业务:公司未运营

11、业务外包:无业务外包

12、研究与开发:暂无

13、内部信息传递及信息系统控制:能及时收发总公司各类文件,按要求对信息化系统进行使用。

14、人力资源:筹建期间努力完善各类制度,严格按照总部人力资源部要求完成招聘工作。

五、自查发现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财务管理方面

1、工程成本核算管理存在工程进度确认不及时的问题。

2、相关项目发票管理未按规定保管

(二)人力资源管理方面

1、权利和责任分配上,有些部门存在职责不清,职责交叉的情况。由于人员变动,分工等原因,造成了这种情况。

2、业绩考核方面,考核就是一个形式,没有深入到实际工作中,没有起到考核的激励作用。

六、整改措施

(一)财务管理方面

要求公司工程管理部按及时与甲方确认工程进度,及时入账活化企业资金。

更好的对重要发票专人管理。

(三)人力资源管理方面

1、对职责不清的部门,修改岗位说明书,做到职责清晰。

2、业绩考核方面,让主管的领导深刻认识到绩效考核的作用和意义,让绩效考核工作成为激励员工的一个工具,从而更好的管理日常的工作。

08范文网 https://www.tjltjs08.com

Copyright © 2002-2022 . 08范文网 版权所有

Top